三联店史 zz from 三联HK
奥莉维深(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是由三、四十年代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書店--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於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在香港合併組成,至今已整整五十年。書店最初主要從事中國內地版圖書發行業務,發展到今天成為一家包括出版、發行、零售、直銷服務、展覽等多元化經營的新型文化出版機構。 五十年來,本公司立足香港,面向世界,在堅持出版發行優良讀物、竭誠服務讀者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文化推廣事務,經常舉辦或協辦各種文化展覽和學術講座活動。今後,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將一如既往,為香港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堅持不懈,克盡綿力。 合併之前 三聯書店的前身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 生活書店成立於1932年,創辦人是鄒韜奮、徐伯昕等。讀書出版社成立於1936年,創辦人是李公樸、柳湜、艾思奇、黃洛峰等。新知書店成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錢俊瑞、姜君辰、薛暮橋、華應申等。三家書店都誕生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時期。成立以後,三家書店堅持愛國進步立場,積極宣傳抗日救亡、鼓吹民主革命,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呼聲,業務發展迅速,但也屢遭國民黨政府迫害。 自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開始出版圖書,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併時止,三店共出版圖書1600餘種,先後共編輯出版期刊約50種。這些書刊宣傳愛國進步思想,引導讀者追求真理,在中國人民救亡和解放的年代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三店先後在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香港等地開辦過百餘家分店。其中,僅生活書店設於各地的分店就有55家,化名開辦的書店及出版社21家,與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或其他出版社、個人合作開辦的書店或出版社35家。三店在中國現代出版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8年10月,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三店在香港合併,成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三聯書店。後來大部份人員遷往北京,在京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北京的三聯書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歸屬人民出版社,直至1986年方獨立經營,稱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8月成立上海三聯書店。今天,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在不同地區共同為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1949年後,香港三聯書店曾用過的名稱有: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香港聯合發行所(1948-1956 ),香港三聯書店(1966-1977),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77-1987)。1988年1月,香港三聯書店成為有限公司,稱為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49-1968 三店正式合併以後,三聯書店在香港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前二十年(即1949年-1968年)為第一階段。1949年3月,三聯書店將總店遷往北平,一度雲集香港的大批業務骨幹返回內地。香港三聯的業務範圍便從出版為主轉變為以發行內地出版物為主,在艱苦的環境下求得發展。 在這一階段也間有圖書出版,內容多係向香港讀者推介中國內地優秀的政治、文學、歷史類讀物,形式上主要是重印內地原版圖書。譬如,楊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中國大陸五六十年代轟動一時的長篇小說,經香港三聯書店在香港出版後產生較大的反響。 在發行方面,五十年代三聯書店與新民主出版社同為中國內地出版物在香港的代理機構。在新中國受到封鎖的年代,兩家機構承擔了中國內地書刊向港澳、東南亞和海外各地發行的重任。其間有影響力的事件可舉兩例。一是於1951年12月首次在港發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二是於1960年11月在港舉辦首屆"中國圖書展覽"。兩次均引起香港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年長的香港讀者至今記憶猶新。 在日常發行業務中,書店通過批發、零售和郵購等方式,積極地向港澳和海外地區的廣大讀者介紹新中國,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從而成為讀者認識中國的一座橋樑。面對讀者,書店始終繼承三店的傳統作風和精神,也就是鄒韜奮先生倡導的"生活精神",竭誠服務,認真負責,一絲不苟,鞠躬盡瘁。書店通過郵購,不僅熱情誠懇地為讀者服務,替他們代購圖書雜誌,而且與讀者交朋友,為他們解決生活中和思想上的種種疑難,於是書店廣結讀者緣。 隨著業務規模的逐漸擴大,60年代初,三聯書店與新民主出版社多次調整業務分工。至1964年,香港三聯書店開始獨家代理內地中文書刊在港澳和海外地區的發行業務。 1969-1978 香港三聯書店成立後的第三個十年(即1969年-1978年),是書店繼續發展的第二階段,但業務受到"文革"的嚴重影響。 隨著朝陽出版社(1969)的創辦,書店顯著擴大了圖書出版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此階段中以"三聯"及"朝陽"、"南粵"、"廣宇"、"新風"等出版社副牌,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近1000種,平均每年近100種。儘管選題主要來自重排重印內地舊版圖書,其中部分圖書因屬於配合政治宣傳的理論讀物而有"文革"的時代印記,但書店組織出版的魯迅著作單行本,蘇聯文學名著,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韓素音的《早晨的洪流》等,都為因內地"文革"而受到影響的香港讀者帶來難得的精神食糧。 在發行業務上,受內地"文革"時期限制書刊出口的政策影響,書店可以供應的中國內地版圖書一度品種嚴重不足,只有少數政治性讀物和《人民畫報》等雜誌在港發行 。由於全體職工的盡力推銷,上至經理,下至編輯、行政、總務、財會人員,人人揹起雜誌,起早貪黑,走街串巷,送貨上門,所以這一時期《人民畫報》走俏香港,曾創造過一期銷售十萬冊的記錄。 書店自三店合併以來,始終遵行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既搞出版又做零售的傳統,堅持開辦門市,但創業之路相當坎坷。三店合併之初,只是在皇后大道中54號2樓開設了一家"樓上書店",樓房破舊,上樓得從橫巷進去,每有讀者上落,樓梯便格格作響。其後,書店曾三易其址。先後是威靈頓街7號,皇后大道中175號和威靈頓街28號。1958年,書店曾在九龍彌敦道增設支店,但幾年後便因業主拆樓重建而被迫歇業。直到1971年5月,書店遷到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號現址,並於1974年7月在地下舖位開設新門市部,才算獲得一個較為理想的固定店址。該門市部後來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經過6次擴充,現已成為一間擁有六層樓面、12000平方英尺營業面積、兼具銷售和展覽功能的大型讀者服務中心,為香港屈指可數的幾間大型書店之一。 1979-1998 1979年至1998年,是三聯書店成立後的第四、第五兩個十年,也是書店發展中的第三時期。隨著中國內地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香港三聯書店的業務也進入全面、迅速發展的新階段。 1978年底,書店在舉辦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活動的同時,決定進一步強化出版業務。從此時起,書店編輯部開始主要靠自行組織出書選題,極為注重圖書的學術文化質素,有意識地參與出版國際交流,逐步形成香港三聯的出書風格。這一階段共出版圖書約1600種,其中包括近五十套叢書系列書,上百種不同開本的圖冊。具體地說,此階段又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九十年代前後為界。前期出版的圖書題材注重傳統中國文化、文學和藝術,後期則更多地致力於香港專題圖書和社會科學圖書的出版,前後一以貫之的是傳播文化的使命感,對出版專業素質的追求。有十餘部中英文版圖書獲獎,數十本圖書被翻譯成英、法、德、意、日等各種文字,數百種圖書向中國大陸、台灣及海外地區轉讓版權。 在發行方面,作為內地書刊在香港發行的總代理,隨著中國內地出版事業的恢復與蓬勃發展,代理業務在八十年代初期進入黃金發展時期。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書店年徵訂中國大陸期刊數千種,常備中國大陸版圖書四萬種左右,每年進口約一萬種。經常在香港舉辦內地圖書的大型展銷,並積極開拓海外中文圖書市場。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海外書店銷售的中國內地圖書,基本是由香港供應,所以幾乎所有海外中文書店都與三聯有往來。 零售業務也有較大的發展。標誌是大量開設新門市,變為連鎖式經營。在香港,繼中環的三聯書店讀者服務中心(1974)之後,又先後在荃灣(1991)、黃埔花園(1995)、藍田(1995)、葵芳(1995)、元朗(1997)等地開設了五家書店。與此同時,書店還與深圳新華書店合資開設深圳書店(1984),與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圖書公司合資開辦了上海香港三聯書店(1990),與北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資開辦了三聯韜奮圖書中心(1996)。此外還在廣州開辦兩家、佛山開辦一家合資書店。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在北美地區的溫哥華、多倫多、洛杉磯三城市共投資開辦了五家三聯書店。 為了進一步拓寬業務範圍,書店近年來還組建了幾家與出版發行有關的子公司,分別是︰與德泰電腦公司合資成立的三聯德泰(香港)有限公司(1995),專注圖書零售的POS系統開發。與中國的法律出版社合資創辦的三聯法律(香港)聯合傳播有限公司,針對海外專業讀者和機構,介紹中國法律與中國經濟最新情況。為配合香港"九七"回歸創辦三聯旗幟禮品有限公司,為香港提供國旗國徽、區旗區徽產品。 香港三聯書店是在香港率先引入發行電腦管理系統(1986)、零售POS系統(1996)的公司,也是較早使用桌面出版系統的公司之一。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只读书的读书群 (新宇)
- 知我心理读书社🧸🎈 (一颗梅子)
- 共读,打卡,线上交流的读书群 (搞钱沙龙宣纸)
- 五一读书《一生》 (喜欢篆刻的呆子)
- 庆云书院 公益读书微信群 持续纳新 坐标上海 (庆云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