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花一千多的古城低消费生活
陈小琛
这些日子,古城的游客稀少,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钱少的时候,就省着花,上个月我的花销(含房租)一千三百左右。认识的好些人,在古城的花销都维持在差不多的标准。他们不是大神,相比那些不消费主义者,不过是消费得少一点罢了。
那天我去“一中对外食堂”吃饭,遇见了阿康。自从去年食堂开门后,这里便成了古城男女常来吃饭的地方。古城有五块钱的“一然堂”素食,有免费的慈缘斋,但油水多、肉多,又体面的地方,还是一中食堂最好。学校的卫生标准和实惠的价格:素菜一到两元,荤菜五元,最低消费六元,荤素最低八元。


阿康要了三个素菜,六元,说这几个月没有收入,要省着花。后来他总说我是个有钱人,可我每次不过多个荤菜而已(一荤一素八元)。“比惨”,是我俩每次见面常聊的话题。穷日子,穷乐呵。我说,我这两年没买过超过五十块的衣服、鞋子,买的都是低价处理的尾货,他说他不买便宜的,但买了会穿很多年。
在古城,有些人的经济状况是可见的。有些人则是秘密,看不出来。有些人有多少花多少,有些人不花积蓄,每天抠搜搜的,像个穷光蛋。待久了,大家都习惯了一副清心寡欲的样子,乐呵呵的,理想和自由比钱重要,生活方式比消费重要。古城有烂人,倒是没有几个乞丐,大家都干干净净,穿得漂漂亮亮的。大家很在乎尊严,要面子。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古城能容纳这样一批边缘人群。尽管常被嘲笑。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很多主流的观念在这里会被消解掉。
阿康告诉我,下关的花鸟市场每周末都有二手集市,可以卖旧物,也可以买东西。其实生活在古城,买二手是个普遍的现象,短期居住人口太多,产生了大量的闲置物品,又因为地方小,豆瓣小组发布就能线下交易。从电动车、洗衣机、冰箱、家具到衣服,甚至没用完的调料都能买到。
环保又省钱,总比丢垃圾桶好。
那天在豆瓣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叫红姐的人,她有着很高的收入,却是不消费主义者,六年不租房,不买衣服,搜集被人浪费的资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吃朋友剩余食物,穿朋友不要的衣服,还在国外翻垃圾桶。他们有一个观念,就是他们用这样的行动对抗这个物质浪费的时代,节约资源,保护地球。
每次路过菜市场,看到那些满地丢弃的菜叶,看到食堂门口的大桶里堆满了剩饭,再想想那些在疫情中缺粮的人,感到现代社会巨大的讽刺。记得之前我在南方某大城市,有个城中村,里面住着上万人,垃圾桶里塞满了人们搬家时丢弃的沙发、衣服、没吃完的零食等等。曾想是不是人类的无休止的竞争、欲望和过度浪费,掏空了地球,导致了瘟疫、战争、气候灾害,于是上帝怒了。
扯远了。那天去了“二货市场”,好热闹,整条街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其他地方的旧货市场都是家具、电器之类的东西,这里什么啥都有,当地人常来买,一点不嫌弃。能少花钱,干嘛花钱买新的,多浪费。一些穿戴时尚的外地年轻人、嬉皮士也来淘东西,对他们来说旧是一种文艺和时尚。


(为啥失去游客古城生意清冷:本地人不爱消费,长居客也抠门。)
我拿来旧物摆了一个摊位,一上午卖了好几个。旁边是个话痨老阿姨,逢人就说要搬家了,一堆东西不想丢掉,拿来卖,有女儿、儿媳各种的衣服、包。她卖掉了一条裤子,一件上衣。她还遇见了几个熟人,偶遇失联多年的同学。
阿姨讲她的工厂生活,讲月租两百块的房子,讲知青时的同窗,讲她优秀的儿子、儿媳在机关上班,买了车房,讲离婚又生意失败的女儿多艰难。一会夸耀,一会叹气。中午,阿姨从塑料碗里抠出半块面包吃。她挺开心的。
收摊后,我花三块钱淘了个鼠标,又花五块钱买了一个小西瓜,坐公交回去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低消费不等于吃糠咽菜,我每个月300块照样吃香喝辣!分享我压... (糖炒栗子)
- 低消日记|5月 只买必需品 (我要存钱)
- 低消日记|5月记录 (好多人啊)
- 低消日记|一线,5月 (鸢尾)
- 贫穷而拮据的生活。 (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