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再回头看当时的选择 —— 来自复旦应用心理专业毕业学姐
喃喃
最近有个学妹问我,现在再让我重新选择,是否还会继续跨考复旦应用心理?
这个问题让我思绪万千,从18年1月开始备考,19年上半年复试拟录取,再到22年1月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短短不过四年的时间,竟已发生了如此多的事情,而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谨以这篇文章记录我考研和读研的四年时间,也通过回顾这段经历,给正在纠结是否要考研,正在备考,以及即将要开始研究生生活的学弟学妹们一点点可以参考的经验。
大家可以跟随我的经历,一起探寻这个研究生读的值不值得?如何才能让这个研究生更加值得?
文章很长,但一定有用。
01 原来的我 —— 无处寻找的自我认同感
原来的我是三本院校里读着一本专业的工科女生,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为高考志愿的原因,来到了自认为和自身实力不匹配的大学里面,也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因为曾经并未仔细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我也稀里糊涂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等到认清了现实以后,很难接受自己需要在这样的平台上,沿着这一个专业走下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工厂里面拿着每月四五千的工资。我不想要我的人生就这样被限定住。
在大学的前两年,我始终陷于迷茫和纠结中,这种情绪的内耗让我无法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某个领域或者软件,我也一直追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自己究竟有何优势和长处?
02 备考期间的我 —— 埋头学习,不问归处
大三上学期,周围有同学开始准备考研了,学院里也在鼓励大家考研。这时候我也有了一些念头,或许我也可以试着考一个研究生。没有带着凡尔赛的意味说,我当时想要考研只是为了感受高三时候那种自律和为了目标拼搏的感觉。然后,我也开始选择院校和专业,这一部分在我以前的文章里有写。最终,出于我的名校梦以及对心理学的喜欢,我选定的是复旦大学的应用心理专业。
https://zhuanlan.zhihu.com/p/77884193
院校和专业的确定,只是在无限选择的广袤大地上确定了始发地和目的地,中间则是“万里的长征之路”。近一年的备考,绝非短时间的打鸡血和喝鸡汤能够维持下去的,这考验的是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能力,比如计划能力,执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然而,越是这样困难的经历,越是能够看到自己究竟有何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的立身之本,和那些最底层作为基石的能力。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强大的计划能力,我对复习的进度能够精确到天,误差不超过一天。这里不仅仅只是计划的能力,还有对自己一小时能够看多少页,一天有效时间是几个小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不只是盲目地去做个计划,然后无法完成以后陷入焦虑进而自我放弃的恶性循环中。我清晰地记得,在我考试的前几天,我所有的复习任务全部结束,就像是一个穹顶逐渐合上。其中的要点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到有多少时间,认识到有多少任务,合理地把任务分配到时间里面去。
- 我先是根据考研经验贴里面给出的复习三阶段(基础,强化,冲刺)以及自己的课程任务与空闲时间,确定好不同阶段开始的时间,以及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
- 对于一本书的学习,我会根据目录和页数确定大概几天能够看完,然后把每一章节分配到天。
- 我会每一天给自己制定好后一天的学习安排,并且尽可能的保证完成(这里就是执行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了)。
除了计划能力以外,我还发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因为我是工科生的缘故,碰到问题我更多地想到如何解决问题,尽量不让情绪干扰到自己。在备考的过程中,回有无数个怀疑自己,焦虑迷茫,灰心放弃的时刻。但情绪往往都是问题的反映,有这样的情绪时可以问问自己究竟是什么问题干扰了自己,追根溯源地找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当时在训练论述题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困扰,觉得自己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思路,而论述题分数占比这么大,我肯定考不上了……然后我就开始从方方面面不停地思考,寻找解决方法。最后,我所有的思考和解决方法都写在论述题备考方案中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77257865
其他还有很多的能力,比如独立,我可以一个人在没有同伴相互扶持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在没有求助学姐情况下,自己摸索出一套解决方法。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执行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当你在考研的时候,可能周围的同学还在吃喝玩乐,这时候很容易意志松散,放弃了一时的复习,进而放弃了全部的复习计划;还有可能是当你准备考研的时候,你还有其他的学生会工作,这时候可能为了处理这些学生会任务而暂时放弃一时的复习,进而放弃了全部的复习计划。牢记自己的目标,不要因为眼前的一些干扰因素而放弃了更重要的事情,这很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影响人生的转折点。
考研是在极端情况下考验自己真实能力的时候,在这一过程中,你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这也算是考研路途中的意外收获吧。
学姐之前写了不同阶段,不同题型的备考方案,都是学姐深度思考以后总结出来的,并不只是浅浅的描述一下。
基础阶段:https://zhuanlan.zhihu.com/p/64616311
强化阶段:https://zhuanlan.zhihu.com/p/69954034
冲刺阶段:https://zhuanlan.zhihu.com/p/80418257
03 研0 —— 在期待和焦虑中迎接新生活
在拟录取名单公布以后,就确定了研究生已经上岸了,之后的生活就是为研究生生活做准备。因为是跨考心理学的缘故,所以尽管复习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和学习了四年的本专业同学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此外,因为我本专业是工科,所以也希望未来能够做本专业和心理学交叉的点,于是我确定了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作为职业目标。所以,研究生入学之前的生活就是学习spss,看了考研专业书以外的心理学书籍(如进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还看了《人因工程学导论》。
虽然我想要尽量为之后的研究生生活提前做各种准备,但是这种努力大部分是无效的,因为没有需求场景,就没有充足的动机,有的只是焦虑和怕落于人后的恐惧。
04 研一 —— 混乱中质疑读研的意义
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读研只有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和学位证书的时候才是开心的,其他的时候都是痛苦。在学姐这里,这句话同样有效。
研一刚入校,生活就被选课选导师,以及各种琐碎的小事所充斥。再之后就是课程,繁重的作业以及各种presentation。那种读研的憧憬和期待马上就消磨殆尽了,同学们开始对研究生生活感到失望,因为我们发现复旦心理学的培养体系其实并不完整,不值得那么高昂的学费以及额外多出来的租房费用。
说说来到这里,你能得到的:
- 学习专业课程,但是几乎学习不到什么有效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对考研内容的重复而已。
- 一个导师,但不同导师对学生的关照程度是不同的,有的需要每周开组会,大部分都是放养。
- 名校的光环,方便自己找实习,攒实习经历,为之后的工作做准备。
再说说你不用期待能够得到的:
- 完整的学术研究方法,导师一般不会给你系统讲,需要自己自学和摸索,毕竟毕业是自己的事情。
- 专业相关的实习,学校虽然有合作的实习,但是如果想要更好地契合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如互联网大厂),还是需要自己去找。
尽管有一些同学来复旦的目的就是为了水一张文凭,方便毕业直接进入各类名企。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希望能够学习到知识,获得学术的指导,但是我们发现自己也被迫地成为在复旦的水里蘸了一蘸的人,我们仅仅只是过客而已。一些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为了考研读研开销巨大,原本希望在这里能够好好学习自己喜欢的心理学的同学,在这种学业,实习,论文环境下越发焦虑,质疑自己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是否值得读呢?
但是,确实还有一些同学依然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们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在学校无法主动提供的情况下,自己争取并充分享受学校带来的资源。学姐没有那么清晰的规划,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似乎考上研以后就失去了目标,所以一直迷迷糊糊,跟着大流在走。
05 研二1.0 —— 为了实习顺便读个研?在实习中兼顾学业
在研一修完了所有课程以后,在暑假就开始了正式的实习(这里省略了找第一份实习时的各种艰难,失望和焦虑)。前面提到学姐想要做的是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找实习的时候发现,目前国内人因工程发展缓慢,实习岗位几乎没有。因此,学姐选择的是较为相关的用户研究,在之后的三份实习中,做的都是围绕用户研究相关的实习。之后会写一篇有关用户研究实习的文章,总结一下我做过的三份实习的经历,以及从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给自己挖个坑,希望后面能填上)。
其实专硕学制两年是非常非常短的,两年内能够完成学业的每一届大概25%左右,剩下的人都是选择延毕。我认为能准时毕业的真的是很厉害了,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大家选择延毕的原因就能够得出结论。
一般选择延毕是主要以下的原因:
- 无法同时兼顾实习、秋招和学位论文。研二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开始秋招了,这时候其实很难做到兼顾秋招和学位论文,很多同学可能还同时在做着实习。而这三个方面,每一个都需要很大的精力才能完成。
- 希望能够在保留应届生身份的情况下,攒更多的实习经验,在秋招中获得一个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平台。
- 希望在校期间能够跟着导师多学习一些,多参加研究项目;或者是心理咨询方向需要更多的时间,加深专业训练。
- 学位盲审没有通过,被迫延毕继续修改论文,再次盲审。
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毕竟每个人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主要就是这几方面原因,这些原因也并非单独出现,往往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如果能够成功地在校招中获得满意的工作,同时还能够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盲审一次通过,在我看来就真的很厉害了。
因此,研二是压力更大也更为焦虑的一年。
再来看看学姐这段时间在干嘛,在暑假和研二上的时候做了两份实习,中间的时间应付了一下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尽管后面也有挣扎着想要把做完实验,把论文写好,抱着一点点希望能够准时毕业。但是本就没有做学术研究的底子,连学术的门都没摸着过,怎么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的事情?
学位论文卒。
再看看校招,实习间隙也有随大流投校招岗位,但是因为实习经验不足(那时只有第一份实习),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不足。尽管有收到一些面试,但是也是潦草收场。想想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也没有全身心投入校招的准备中,没有做到全副武装上场,怎么可能轻易获得理想的offer呢?
校招卒。
06 研二2.0 —— 沉下心做学术,研究生生活才得到了升华
随着学位论文无法及时完成,校招也颗粒无收,学姐也只能选择延毕了,但是学姐也只允许自己延毕半年。因为一般八九月份就要开始准备校招了,而盲审也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始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所以我必须在研二下的时候就把实验数据收好,在暑假的时候能够处理数据写论文。此外,我还计划能够在暑假的时候再做一份实习,让秋招的时候更加有竞争力一些。
一年的节奏被安排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迎面而来就是学位论文,也是最痛苦最煎熬的。在那段时间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看论文,想实验设计会如此痛苦,读研会如此痛苦。当时我也写了一点点感悟,现在看来其实是对自己不可能成功所预设信念而导致的,另外再配合上读论文,思考实验设计的难度,没有人提供指导,只会感到自己是个five的无奈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读论文如此痛苦。
然而,某一天的一个信念突然打断了我这种消极内耗,行动受限的情况。这一天,我突然下定决心要踏踏实实地看论文,把我在开题时候确定的这个领域内的论文好好看一遍。
- 我用了几天的时间,把相关的文献全部下载下来,用endnote进行管理。
- 不追求速度,踏实耐心地看论文,一天能看多少就多少。
- 看论文的时候,把这篇文章的目的,方法,结论都简要记录一下,特别是非常有启发的点。
- 看的时候,除了记录,也要思考。一方面注意和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思考为什么要这么改进(这些都是写文献综述的时候,理清前人研究脉络的关键地方)。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这些研究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自己的实验可以如何改进。
- 随着论文的阅读,速度会不断加快,一个原因是看英文能力的提升,另一个原因是这个领域的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了。
- 对这个领域的越加了解,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实验的构思就会不断的在头脑中成形。最后,在一个契机下完成了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考。
实验设计在头脑中成形了以后,就要是着手准备起来了。准备的过程一样是非常繁琐和艰难。
- 搜寻和制作实验材料
- 自学,制作和调试实验程序
- 预约实验室
- 做筛选问卷,做海报,到处转发,招募被试
因为用的软件是眼动相关的,网上的资源非常少,所以自学这个软件的过程也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学习的过程,以及最后靠自己跑通了实验程序,真的给了我巨大的自我效能感。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以后,就正式开始做实验,收数据了。因为眼动实验的特殊性和高要求,所以收数据的过程依然是非常痛苦,因为很多被试的眼睛质量都不是很高,所以好不容易招到的被试,眼动无法校准,或者中途眼睛疲劳无法再继续做实验了。这时候会有很多无助和无奈的感觉,但是,却只能继续求人帮忙转发海报,希望能招募到合格的被试。
除了实验难做以外,还体会到了一点点做学术的孤寂感。收数据的那段时间,几乎都是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了。因为被试难得,所以都是迎合被试的时间,很多天都是没有时间吃午饭,只能面包就水填饱肚子。在等待被试的时间里,精神状态就会蜷缩进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等待下一个被试来再重新调动起来。
收数据的过程中,还持续伴随着一种忐忑的心境。不知道自己收的数据会不会出成果,自己的实验假设会不会成立。所以每天白天收好数据,晚上回来就处理数据,每次用软件跑数据的时候,我真的非常紧张而忐忑。那时候真的不太相信自己的数据会出现成果,因为我不相信一切会这样顺利地进行,我对自己一直比较悲观。随着一天天数据的增加,实验效应逐渐显现了出来。
当所有数据收完,数据初步处理已经显示出效应以后,真的大松一口气。绷紧了几个月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了,从3月到6月底,整整也花费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我真的没想到会花费这么多时间。
如果问我是否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做实验,我会毫不犹豫地依然如此选择,正是我前期踏踏实实读论文,严谨地态度去设置每一个实验程序的参数,才会让后面的实验进行地比较顺利。当然,这也是我在一开始读论文时就告诉自己的,我读这个研究生,之前已经稀里糊涂混了一年多了,如果学位论文还是这样浑水摸鱼,盼望着低空飞过,那这个研究生是真的不值得了。所以,我一定要把这篇学位论文做好。
后来的我,真的非常感谢那个时候有这样信念的我。因为后面发生的事情,让这段经历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07 研二3.0 —— 幸运在继续
顺利地在研二的暑假前收完了数据,于是我可以按原定计划再找一份实习了。得益于我之前已经有了两份实习的经历,以及刚刚做实验的眼动的经历。真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实习机会,实习内容,实习薪资,团队氛围可以说好出天际。
因为我具有眼动的经历,在实习的过程中,领导就把有眼动处理的项目任务交给我。于是,我又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能够积累在企业中应用眼动的经验,也学习了不同的眼动技术。在校的一点点经历的优势,居然让我能够让我获得更多的机会,然后再将这一优势再不断放大,这确实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随着时间的过去,盲审的时间就要到来了。前期无法兼顾实习和论文的我,也只能到临近的时间才开始赶论文。但好在前期踏实读论文做笔记,写论文的过程比我想象中顺利。当思路来的时候,可以完全不查阅任何资料,就组织出一段高质量的文字。完稿以后交给导师,从来都非常严肃的导师,居然夸我比她想象中写的要好。这温柔的带商量的语气真的让我受宠若惊,毕竟我也只是第一次写论文。正如我在论文致谢中写的一样,“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急躁,但是越是急躁,进度就越慢。前期越是踏踏实实,后期越是得心应手”。
过了一个多月,盲审结果出来了,全部通过。导师说,我就没担心你过不了,我也相信专家提的问题你也能解决。
这样我就只剩下最后一个BOSS了,那就是秋招。这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了,已经是秋招末末末班车了。我非常担心自己要推迟到春招才能找到工作了,自己也处于放弃的状态了。就在元旦前,我在招聘软件上收到部门的人主动联系,问我是否对某个人因研究的岗位有兴趣,那时候真的非常惊喜。简单聊过几句以后,部门的人直接联系hr把我安排进校招,然后又安排了面试。从和部门的人联系,到最终拿到offer只花了十天的时间,顺利在2021年底完成所有的任务。
为什么这场面试会如此顺利呢?部门的人在面试的时候就问了两段经历,一个是学位论文眼动的经历,还有一个就是在实习中的眼动经历。我没想到这滚雪球一样的经历让我最能够如此迅速地找到了非常满意的工作,而且还完成了我迂回的策略,在最后又回到了人因工程。
回头再看,读研是否有意义?
所以,读研是否有意义呢?我想是自己在这段时间所付出的努力,才赋予了这段时间以意义。而仅仅只是坐等着时间的流逝,意义并不会从天而降。因此,如果要问读研是否有意义,就要看自己是如何过这一段时间的。
学姐无法告诉你读研一定有意义,因为学姐也无法预测你在读研的过程中是如何度过的。学姐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让你们看到一个同样不知道是否有意义,一路跌跌撞撞的过来人,是如何在最后收获自己的意义。
每个人的经历无法复制,但学姐觉得,如果想让自己的研究生有意义,选择,目标,努力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写到这里,我好像突然有一点点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心理学考研群 (月明初)
- 线上心理咨询师直招!!! (咨询师一枚呀)
- 复旦大学心理学考研攻略——超高性价比的顶级学府 (sunny学姐)
- 求26年心理学考研搭子 (远方)
- 寻26在职心理学347考研朋友 (露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