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意义类问题的看法
迦勒底亚斯
大家好,自加入小组以来时不时看到关于意义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提问帖,这也是楼主所关心的命题,故而打算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最难产生无意义感的人群中可以看到,意义感的核心是信念。亲情、友情、爱情、道德、价值、善恶、智慧、快乐等观念与信仰一样都是信念(可以将信念比作种子,感受比作营养,好的营养与坏的营养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好坏的判断虽然是主观的,但产生的效果却可以很直观的从精神状态上看到)。 人们通过经历产生的感受形成各种信念,并且在信念存续期间(已经形成的信念并非牢不可破)无论发生了什么,精神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众多信念中最稳定最牢固的那一个。
将形成信念的行为模式分为两种: 1、日常状态中的被动形成(于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中形成); 2、偶然状态下的主动调整(对于相似类型的事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但偶然情况带来的感受会对之前的行为模式产生冲击,之前的行为模式有一定概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将提出意义问题的状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没有形成稳定的基础信念 日常事件中的感受过程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断,使得个体对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基础信念产生了怀疑或否定,提出意义问题是个体为了寻求自身精神状态的稳定(比如本应该是最稳定的亲情关系遭到阻断,由此导致个体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此时个体便可能会选择将基础信念转移到比如信仰、友情、爱情或事业上以保证精神状态的稳定,但同时又因为亲情作为基础信念是最合适的,那么提出意义问题便是自然而然了,不然便会形成畸形的亲情信念,假如个体经年累月的处在畸形状态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2、形成了稳定的基础信念 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基础信念,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如发现自身的言行不一致、认为他人的理念是正确的等等)产生了无法确定自身信念合理性的想法,提出意义问题是为了继续践行、修正或改变自身的行为准则。
对于情况1: 过去经历带来的感受导致基础信念处于不稳定状态,那么应当在继续经历之前做准备。 对事件与个体之间的情感形成机制做更多的了解,带着更多对关系体系(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形成的认知进行体验,以获得对事件全貌的认知提升。这样即使过去使自己焦虑、受挫甚至精神崩溃的情况(如假性亲密、精神控制、校园霸凌、职场问题等等)再次发生,其对自我精神的伤害也会得到削弱,使自身得以维持稳定的精神状态;对事件全貌的认知提升同样可以使我们在自己的语言或行为影响到事件对象的精神状态时获得更多的自我觉察(无论正面或负面影响),并以此获得对相应状态下更快速的实时调整的能力(提升感性状态下自我调整的响应速度),达到有效的加深或纠正自我行为的目的。
对于情况2: 目的是获得正确的基础信念(无论是自己正在践行的还是他人的),那么立场上需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不先入为主的认为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的基础信念肯定是正确合理的,也不直接上升到庞大、广泛的范畴中去。 通过对自身信念进行解析(自我分析)获得的基础信息得出自我行为的基本原则,然后寻找与之相似的命题进行整合与验证(如基本原则是道德寻找道德论、是人性寻找人性论)以获得逻辑合理性,整合前先罗列问题并进行思考以尽量减少冗余思考(主要是不同体系中的术语翻新、概念模糊等问题),随后根据自身情况加固、修正或改变已有的行为准则(期间命题的增加、上升根据情况进行拓展)。 自我分析时如意志行为与身体行为有冲突以身体行为为准(意志往往会自我美化导致结果过多的偏离客观)。 如将来因为各种原因再次产生了怀疑,则再次进行解析整合与验证的过程。 补充: 信念是多样的,但解决问题只需对与基础(核心)信念相关的对象或原则进行处理。 情况1与情况2并不是泾渭分明(比如情况1与情况2皆有的状态,还有表面是情况2实际是情况1的状态)。 对于产生问题的关系或事件并非一定要彻底解决,以处理过程中个体的感受与压力、焦虑得到缓解的程度作考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来一个吵不散的求同存异的群聊 (豆友ANFEqBUIEY)
- 观念的力量 (成迦)
- wx哲学群 (Aleph)
- 上天要折磨我到什么时候? (好吧,快来)
- 唯物主义到底是客观的唯心主义,还是主观的唯物主义? (朋友哲学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