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子哲学中“无为”思想的看法
八戒爱吃烤猪蹄
中国古代缺乏自称系统的哲学体系,如果要算的话,我觉得老子的思想算得上最规整的哲学了。老子的代表作是《老子》,又名《德道经》,因为它由两部分组成——德经和道经。后来可能是人为改定,就成现在的《道德经》了。 大家提起老子,都一致认为他消极厌世,闲静无为,不利于世道人心的建设。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老子虽然一直着重谈论的是“无为”二字,但是无为也是一种“为”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跟庄子所经常谈论的“无用之用”是一样的道理。实则只是一种方法,目的还是“无不为”。梁启超在《老子哲学》中说:“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厌世,也不必著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热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此话我深为赞同。 《老子》四十八章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已然说明老子希望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他甚至说到了“取天下”。对于一个提出了“取天下”口号而且给出了自己的方法论的人,怎么可以说他“无为厌世”呢? 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句话更是再次强调了老子方法论,而且是治理天下的方法论。老子认为“道”的性质是无为的,但是这种无为不是完全摒弃人的能动性行为,而是指要懂得契合自然万物的规律,减少不合自然甚至违逆自然的行为,即“道法自然”。在这种按照自然理性办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无不为”的美好结果。“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显然已经是对政治领域如何经世治国做出方法指导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并不反对社会制度的建设,甚至对“侯王们”治理天下有自己的看法和希望寄托。这跟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老子“消极厌世,远离人事纷争”的既定形象是不一样的。 既然老子的思想中并不是主张要大家“虚静无为”,或者说他是要我们“无不为”,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提出“无为”这个概念呢? 这就与老子的思考方式有关联了。我们公认的是,老子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具有辩证法精神的哲学家。而常常用来证明他的辩证法思维的那几段话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第二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显然,老子的辩证思维是永恒的,而且贯穿整个《道德经》。由于老子本人无时无刻不在考虑事物的转化,导致他在做哲学思考时不得不把一个物体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换位思考。正如上面举出的两条,“有无”、“难易”、“长短”、“高下”以及“祸福”等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老子不得不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 当这种思考方式固定下来而且根深蒂固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假如一个东西包含着甲乙两个相反的方面,可以在研究甲的时候撇开甲而从乙入手。因为反正甲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从乙完全可以推断出甲的性质。就是由于这种思考方式和实践方式,导致了老子看似主张“无为”实则提倡“无不为”的结果。“无为”与“无不为”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可是这点没有被大多数人发现和理解,老子也就被因势就形地扣上了“消极无为”的帽子。 如此一来就很好理解了。老子经常在讨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时只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如上面的例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却最终会导致“言传身教”。为什么呢?因为事物会转化。“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已经说明白了。 同样的道理,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天地要“长生”只需“不自生”,圣人要“身先”,只需“后其身”,要“身存”,只需“外其身”,要“成其私”,只需“无私”。 只要按照这个推理的逻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老子为什么不断论述“无为”这个概念了。因为要“无不为”,我们只需“无为”。我们知道它们会转化。这就是老子的“无为”。可惜被许多人读错了,但愿以后不要再错。 原文见本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cd07fb0100xfhb.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总结曾仕强讲《道德经》“常道”与“非常道” (王小姐)
- 道是什么? (捷径)
- 准备建个道德经体悟交流群,交流体悟的心得,闲聊的不要打扰... (传真)
- 求助《道德经》书友 (静心读书成长)
- 事物发展变化之道~捷径 (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