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作者|想知道大家怎么评价张爱玲的作品(她写的小说、散文、剧本、翻译的书籍等等都可以评价)
最赞回复
-
noiz 2022-06-07 10:03:37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擅长/喜爱表达的题材。张通常以男女之间的情感博弈来表现出了人与内心欲望的挣扎,人受外界社会影响的浮沉,以及命运的无常。这和魔戒,活着对比,只是作家擅长题材领域的不同,谈不上格调的高低。更何况,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男作家,有几个能在小说中把男女情感写好呢,能把女性角色塑造好而不是当作工具人呢?张对女性、男性洞察力之深有多少作家真正能做到呢?我个人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经常被“洗脑”:李清照的格局不如苏轼高,张爱玲的格局不如余华高。甚至一度不喜张李,觉得“小家子气”。不知各位姐妹也曾这么想过嘛。长大后再读张李,也见证了那不勒斯四部曲、使女的故事这样以女性视角叙事作品的崛起,感慨每个宏大时代的浮尘落到个人身上是一座巨山,而能够看透点明女性肩上背负的巨山,在我看来已实属难得。私以为题材只有视角的不同,没有格局的高低。
-
车璞汉 2022-06-04 00:45:36
想起那天我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久久扼腕叹息,心中有话,却没机会说。意外刷到了这个帖子,看到进组没有“暗号”,于是小子大胆,抛砖引玉。
怎么说呢,首先抛观点吧:文笔优美,国学素养足,小说体系完善,天赋高;格调不高。
张爱玲的小说,分成几步来看。先说最基本的文笔那些,张爱玲肯定是优秀的,甚至是杰出的。我自己也算粗粗读过不少作家的书,感觉张在那个时代,有比较充足的传统文学的训练,她自己也很喜欢红楼梦,因此她的文字给人感觉是古典高雅的。这一点其实很难得,有点类似皮骨中的“骨”。很多作家写浮华的文字都能写出来,但骨子里面到底有没有古典主义的熏陶和训练是可以从中看出的。因此很多作家仿古不似古,不是那个味儿。而张的味道是拿捏对了的。
进一步,从文笔出发,也就形成了张的小说的气场、氛围。这个在读张的时候能感觉到:这就是张的世界,一切都在一层张的滤镜下。说实话,这是一种天赋,作家要做到这个也是蛮难得。读很多作家的作品,故事不一样,人物不一样,修辞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但“世界”是同一个:现代人价值观中朴实无华的世界。因此,从文笔出发,张有她特有的气质,这说明她是有天赋的。
再说小说结构和故事本身。在我的阅读中感觉张不是那种很能通过故事和结构表达的人。这一点上,与她相反举个例子是比如昆德拉,就即使抛却文字,光看结构和故事,也是“有东西”的。但是张的故事本身,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少。
进一步,张很多时候是:简单的故事、优雅的文笔,在叙事中议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张并没有给出一个以“故事”承载“内核”的文学世界,而更多是以旁白,对白,点出张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阅读她小说的时候非常明显,感觉她有很多想说的话(主要是爱情观、人生观那些),都融入在故事中,通过直接的旁白或者人物的对话引入。
这就来到了最后一点:格调。最终文学是渡过人类共同痛苦的河流,到达彼岸的舟。因此伟大的作品和作家都不可能拘泥于ta讲ta的故事、三观,而要落到“人”的共性上。张在这点上我认为是六个字:有表达,无超越。她表达了她自己的看法,但她没有超越自己的看法。这说明这个作家其实只是把内心世界带给了观众,她写活了她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写活的东西;而没有把世界的苦难引入她的作品中。
这一点上我感觉我有点失语,不知道说清楚没有。比如举个例子,余华的《活着》就是张的反例。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人”的苦难,而不是写“余华”的苦难。所以我认为,张始终没有超越她自己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足够精彩、足够浮华、足够引人遐想、足够五彩斑斓,但这个世界最终的格调被死死的限制在那里了。因此张的格调不高。
门外汉,随口说说,轻喷~
-
Allonbachuth 2022-06-04 02:40:49
想起那天我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久久扼腕叹息,心中有话,却没机会说。意外刷到了这 想起那天我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久久扼腕叹息,心中有话,却没机会说。意外刷到了这个帖子,看到进组没有“暗号”,于是小子大胆,抛砖引玉。 怎么说呢,首先抛观点吧:文笔优美,国学素养足,小说体系完善,天赋高;格调不高。 张爱玲的小说,分成几步来看。先说最基本的文笔那些,张爱玲肯定是优秀的,甚至是杰出的。我自己也算粗粗读过不少作家的书,感觉张在那个时代,有比较充足的传统文学的训练,她自己也很喜欢红楼梦,因此她的文字给人感觉是古典高雅的。这一点其实很难得,有点类似皮骨中的“骨”。很多作家写浮华的文字都能写出来,但骨子里面到底有没有古典主义的熏陶和训练是可以从中看出的。因此很多作家仿古不似古,不是那个味儿。而张的味道是拿捏对了的。 进一步,从文笔出发,也就形成了张的小说的气场、氛围。这个在读张的时候能感觉到:这就是张的世界,一切都在一层张的滤镜下。说实话,这是一种天赋,作家要做到这个也是蛮难得。读很多作家的作品,故事不一样,人物不一样,修辞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但“世界”是同一个:现代人价值观中朴实无华的世界。因此,从文笔出发,张有她特有的气质,这说明她是有天赋的。 再说小说结构和故事本身。在我的阅读中感觉张不是那种很能通过故事和结构表达的人。这一点上,与她相反举个例子是比如昆德拉,就即使抛却文字,光看结构和故事,也是“有东西”的。但是张的故事本身,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少。 进一步,张很多时候是:简单的故事、优雅的文笔,在叙事中议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张并没有给出一个以“故事”承载“内核”的文学世界,而更多是以旁白,对白,点出张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阅读她小说的时候非常明显,感觉她有很多想说的话(主要是爱情观、人生观那些),都融入在故事中,通过直接的旁白或者人物的对话引入。 这就来到了最后一点:格调。最终文学是渡过人类共同痛苦的河流,到达彼岸的舟。因此伟大的作品和作家都不可能拘泥于ta讲ta的故事、三观,而要落到“人”的共性上。张在这点上我认为是六个字:有表达,无超越。她表达了她自己的看法,但她没有超越自己的看法。这说明这个作家其实只是把内心世界带给了观众,她写活了她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写活的东西;而没有把世界的苦难引入她的作品中。 这一点上我感觉我有点失语,不知道说清楚没有。比如举个例子,余华的《活着》就是张的反例。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人”的苦难,而不是写“余华”的苦难。所以我认为,张始终没有超越她自己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足够精彩、足够浮华、足够引人遐想、足够五彩斑斓,但这个世界最终的格调被死死的限制在那里了。因此张的格调不高。 门外汉,随口说说,轻喷~ ... 车璞汉写得太好了。
-
狐狸未成年 楼主 2022-06-04 06:08:57
想起那天我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久久扼腕叹息,心中有话,却没机会说。意外刷到了这 想起那天我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久久扼腕叹息,心中有话,却没机会说。意外刷到了这个帖子,看到进组没有“暗号”,于是小子大胆,抛砖引玉。 怎么说呢,首先抛观点吧:文笔优美,国学素养足,小说体系完善,天赋高;格调不高。 张爱玲的小说,分成几步来看。先说最基本的文笔那些,张爱玲肯定是优秀的,甚至是杰出的。我自己也算粗粗读过不少作家的书,感觉张在那个时代,有比较充足的传统文学的训练,她自己也很喜欢红楼梦,因此她的文字给人感觉是古典高雅的。这一点其实很难得,有点类似皮骨中的“骨”。很多作家写浮华的文字都能写出来,但骨子里面到底有没有古典主义的熏陶和训练是可以从中看出的。因此很多作家仿古不似古,不是那个味儿。而张的味道是拿捏对了的。 进一步,从文笔出发,也就形成了张的小说的气场、氛围。这个在读张的时候能感觉到:这就是张的世界,一切都在一层张的滤镜下。说实话,这是一种天赋,作家要做到这个也是蛮难得。读很多作家的作品,故事不一样,人物不一样,修辞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但“世界”是同一个:现代人价值观中朴实无华的世界。因此,从文笔出发,张有她特有的气质,这说明她是有天赋的。 再说小说结构和故事本身。在我的阅读中感觉张不是那种很能通过故事和结构表达的人。这一点上,与她相反举个例子是比如昆德拉,就即使抛却文字,光看结构和故事,也是“有东西”的。但是张的故事本身,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少。 进一步,张很多时候是:简单的故事、优雅的文笔,在叙事中议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张并没有给出一个以“故事”承载“内核”的文学世界,而更多是以旁白,对白,点出张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阅读她小说的时候非常明显,感觉她有很多想说的话(主要是爱情观、人生观那些),都融入在故事中,通过直接的旁白或者人物的对话引入。 这就来到了最后一点:格调。最终文学是渡过人类共同痛苦的河流,到达彼岸的舟。因此伟大的作品和作家都不可能拘泥于ta讲ta的故事、三观,而要落到“人”的共性上。张在这点上我认为是六个字:有表达,无超越。她表达了她自己的看法,但她没有超越自己的看法。这说明这个作家其实只是把内心世界带给了观众,她写活了她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写活的东西;而没有把世界的苦难引入她的作品中。 这一点上我感觉我有点失语,不知道说清楚没有。比如举个例子,余华的《活着》就是张的反例。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人”的苦难,而不是写“余华”的苦难。所以我认为,张始终没有超越她自己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足够精彩、足够浮华、足够引人遐想、足够五彩斑斓,但这个世界最终的格调被死死的限制在那里了。因此张的格调不高。 门外汉,随口说说,轻喷~ ... 车璞汉哇,写得太好了,你好厉害
-
noiz 2022-06-07 10:03:37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擅长/喜爱表达的题材。张通常以男女之间的情感博弈来表现出了人与内心欲望的挣扎,人受外界社会影响的浮沉,以及命运的无常。这和魔戒,活着对比,只是作家擅长题材领域的不同,谈不上格调的高低。更何况,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男作家,有几个能在小说中把男女情感写好呢,能把女性角色塑造好而不是当作工具人呢?张对女性、男性洞察力之深有多少作家真正能做到呢?我个人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经常被“洗脑”:李清照的格局不如苏轼高,张爱玲的格局不如余华高。甚至一度不喜张李,觉得“小家子气”。不知各位姐妹也曾这么想过嘛。长大后再读张李,也见证了那不勒斯四部曲、使女的故事这样以女性视角叙事作品的崛起,感慨每个宏大时代的浮尘落到个人身上是一座巨山,而能够看透点明女性肩上背负的巨山,在我看来已实属难得。私以为题材只有视角的不同,没有格局的高低。
-
白檀. 2022-06-17 20:45:41
张爱玲的文字不好懂,她的女性意识埋在男欢女爱当中。她颠覆了女性主义的神话,看问题的角度太犀利了。 说女性要独立,要自强,好,张爱玲告诉你《第一炉香》这个故事,女性自愿卖春养夫,如何?够自我了吧?而且故事中的葛薇龙是自愿的,有选择,却还是选择了这条路。首先,这狠狠嘲讽了男性的救风尘情节,救什么?人家是自愿的!男人你们别自以为是了!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妻子卖春养家是对男性的阉割,这也是张爱玲矮化男性的方式。当然,也痛批了那些试图依靠婚姻改变命运的女性,女结婚员们,靠男人没用,就是这样个悲惨的下场。 总之我认为张爱玲的故事内核非常丰富,切入点非常非常厉害,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总是被不断讨论的原因。 张爱玲个人的思想是很悲观消极的,反映在作品里同样如此,这可能是一些读者不喜欢的她作品的原因之一。
-
白檀. 2022-06-17 20:59:01
同样不同意前面uu说的,特别是拿余华《活着》对比,《活着》的苦难安排有些刻意,《金锁记》不知道比它高到哪里去了(狗头) 《金锁记》,简直是振聋发聩,是当时晚清民国旧社会女性的写照,如果这都不算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于鬼,为什么张爱玲写的鬼气森森,在张爱玲看来,女性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环境(上面也说了她看待世界很消极,因为家庭+战乱,积极不起来)这也是她独特的风格所在了。 说张爱玲写苦难跳不出来的,我觉得张爱玲没有现实主义的那种苦难感,而是一种苍凉,她多次写到荒芜的地,倒塌的墙,这很独特,我认为这就是女性的独特体验,而在这样的荒原中,只有像蹦蹦戏花旦那样女人才能活下来(大意)~
-
豆友183980214 2022-06-18 09:21:57
同样不同意前面uu说的,特别是拿余华《活着》对比,《活着》的苦难安排有些刻意,《金锁记》不知 同样不同意前面uu说的,特别是拿余华《活着》对比,《活着》的苦难安排有些刻意,《金锁记》不知道比它高到哪里去了(狗头) 《金锁记》,简直是振聋发聩,是当时晚清民国旧社会女性的写照,如果这都不算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于鬼,为什么张爱玲写的鬼气森森,在张爱玲看来,女性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环境(上面也说了她看待世界很消极,因为家庭+战乱,积极不起来)这也是她独特的风格所在了。 说张爱玲写苦难跳不出来的,我觉得张爱玲没有现实主义的那种苦难感,而是一种苍凉,她多次写到荒芜的地,倒塌的墙,这很独特,我认为这就是女性的独特体验,而在这样的荒原中,只有像蹦蹦戏花旦那样女人才能活下来(大意)~ ... 白檀.[内容不可见]
-
白檀. 2022-06-18 14:17:33
也赞成uu。张爱玲的小说真不好懂,容易“被”刻板印象。以前看杂志说,她写爱情写得特别好,当然这也是她的故事外壳,我兴冲冲看了,没发现什么“好”?后来才知道完全搞错了方向😂方向找对后,就很喜欢她的文字了!
-
momo 2022-06-18 14:48:46
是的,不管她笔下的故事还是世人对她本人的评价,有牺牲品的色彩。我是看到姐妹你的评论忍不住回复这楼的,因为我也和你一样无法赞同前面的一些评论。 不想引起争论,但不得不说张爱玲真的被远远低估了。认为描写女性在封建社会的苦难不算人的共性,因此评价张爱玲格调不高,我实在无法苟同。男性作家的严肃文学太多了,从来不会因为他的故事聚焦于男性主角而被评价格调不高。而女作家就要被评价跳不出自己的世界。我认为是厌女的双标。
-
白檀. 2022-06-18 17:10:32
被低估毫无疑问。我想有些评论者只是没有读明白。相信加入这个小组的人花心思去了解的话,会意识到张爱玲超高的格调(狗头)。我有一位老师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认为她写得太悲观消极,我觉得完全ok,人家是真的读懂了,才说“我不喜欢”。 我自己之前也是,对张爱玲有误解,更严重的误解发生在丁玲身上,我一直认为她的作品很粗糙,没有艺术性,但后来发现其中传达的思考是非常非常宝贵的,她是真的站在女性的角度在思考问题。 突然又想到一些原因,就是为什么张的故事总是被人解读为男欢女爱——张的作品,在目前的体脂是不讨喜的,个人主义色彩,女性的反抗……所以很多人就仅仅认为写的就是爱情而已,读不懂也有当前文化和教育的原因。 写了很多很乱,生活在父权制下的我们,每个人的觉醒和自我解构都需要一个过程。上野千鹤子也说过要不断和厌女做斗争。就连张爱玲也是如此,她对母亲的厌恶,落到笔下就是那些复杂女性形象。 总之,任重道远~❤️
-
truthorafable 2022-06-21 16:09:33
说张格调不高是非常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批评。这种观点下意识把女性开除人籍,认为只有男性的苦难才是“真正的苦难”,而女性的家庭生活是琐碎的、应当鄙弃的,不值一哂。对简奥斯丁的轻视反映了同样的偏见。 而事实是,被排挤、贬低而忽略的女性叙事,恰恰是人的叙事的一部分,这些叙事体现出活生生的人是怎样被“人”的叙事开除的。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性也在于此,不包括女性的人之叙事,永远是残缺的,文学会因为这种偏见而无法诠释真正的人。 从张的写作水平来讲,小说的使命是探索人的存在(出自昆德拉小说的艺术),最终考察的是写作者的认识水平。从这个角度,张是同时期独一个,我认为同期的任何作家,无论是男性和女性,都没有达到她所具备的对人的认识水平。王小波评民国写小说的只有张一人,也是这个意思。 一家之言。但比较同意张不太关注故事和结构的说法,她比较喜欢于无声处听惊雷。但也有几篇故事出彩的,个人感觉《色戒》的结构就很好,结尾阳光温和,却像寂静的子弹一样穿过读者的头颅。
-
truthorafable 2022-06-21 16:20:03
说张写爱情小说也太让人无语了。我记得有个评论家指出,张的小说里基本没有爱情,除了《小团圆》。男女关系之所以是她的主题,是因为那个年代婚姻是女人谋生的几乎唯一方式。她书页里写得满满的都是生存。
-
小猫小狗小梦想 2022-06-21 16:47:38
想起那天我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久久扼腕叹息,心中有话,却没机会说。意外刷到了这 想起那天我读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久久扼腕叹息,心中有话,却没机会说。意外刷到了这个帖子,看到进组没有“暗号”,于是小子大胆,抛砖引玉。 怎么说呢,首先抛观点吧:文笔优美,国学素养足,小说体系完善,天赋高;格调不高。 张爱玲的小说,分成几步来看。先说最基本的文笔那些,张爱玲肯定是优秀的,甚至是杰出的。我自己也算粗粗读过不少作家的书,感觉张在那个时代,有比较充足的传统文学的训练,她自己也很喜欢红楼梦,因此她的文字给人感觉是古典高雅的。这一点其实很难得,有点类似皮骨中的“骨”。很多作家写浮华的文字都能写出来,但骨子里面到底有没有古典主义的熏陶和训练是可以从中看出的。因此很多作家仿古不似古,不是那个味儿。而张的味道是拿捏对了的。 进一步,从文笔出发,也就形成了张的小说的气场、氛围。这个在读张的时候能感觉到:这就是张的世界,一切都在一层张的滤镜下。说实话,这是一种天赋,作家要做到这个也是蛮难得。读很多作家的作品,故事不一样,人物不一样,修辞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但“世界”是同一个:现代人价值观中朴实无华的世界。因此,从文笔出发,张有她特有的气质,这说明她是有天赋的。 再说小说结构和故事本身。在我的阅读中感觉张不是那种很能通过故事和结构表达的人。这一点上,与她相反举个例子是比如昆德拉,就即使抛却文字,光看结构和故事,也是“有东西”的。但是张的故事本身,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少。 进一步,张很多时候是:简单的故事、优雅的文笔,在叙事中议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张并没有给出一个以“故事”承载“内核”的文学世界,而更多是以旁白,对白,点出张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阅读她小说的时候非常明显,感觉她有很多想说的话(主要是爱情观、人生观那些),都融入在故事中,通过直接的旁白或者人物的对话引入。 这就来到了最后一点:格调。最终文学是渡过人类共同痛苦的河流,到达彼岸的舟。因此伟大的作品和作家都不可能拘泥于ta讲ta的故事、三观,而要落到“人”的共性上。张在这点上我认为是六个字:有表达,无超越。她表达了她自己的看法,但她没有超越自己的看法。这说明这个作家其实只是把内心世界带给了观众,她写活了她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写活的东西;而没有把世界的苦难引入她的作品中。 这一点上我感觉我有点失语,不知道说清楚没有。比如举个例子,余华的《活着》就是张的反例。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人”的苦难,而不是写“余华”的苦难。所以我认为,张始终没有超越她自己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足够精彩、足够浮华、足够引人遐想、足够五彩斑斓,但这个世界最终的格调被死死的限制在那里了。因此张的格调不高。 门外汉,随口说说,轻喷~ ... 车璞汉你好会!👍👍👍
-
momo 2022-06-22 10:51:40
绝对绝对被低估了! 实名反驳说张爱玲把女人写得鬼里鬼气和冻僵的冷白的尸首的说辞。根据聊斋的说法,鬼和尸体不正是封建社会压迫的女性的化身嘛?张爱玲说她不会写觉醒的女性,不正说明封建思想和文化荼毒女性太深,她是真真正正地描绘了封建大家族缺少学识文化只能靠当结婚员为终身工作的女性群体,现在满纸豪门家族白富美傻白甜怎么比,谁会写到扫街的清洁阿姨和在别人屋檐下的家政阿姨,后者的代名词已经成了蔡根花了。写严肃文学的男性作家能够真正体会女性的小思想嘛?一眼就是她的身材外貌如何,也许文中思想的细节是从女性口里说出来的,但女人会那么傻嘛?有的事说不出来的龌龊的黑暗心理,和男的根本不一样。 更何况鸿鸾禧写结婚的佟玉清,是在张和胡兰成结婚后写的,结果的女人什么处境?八十多年前和现在有多大的区别,简直了。往浅了说是形容玉清的相貌白皙身材干骨,往深了各有各的说法,普通女性走进婚姻难道不是把自己送进火坑里???
-
不要奶嘴 2022-06-28 18:36:05
张爱玲的文字不好懂,她的女性意识埋在男欢女爱当中。她颠覆了女性主义的神话,看问题的角度太犀 张爱玲的文字不好懂,她的女性意识埋在男欢女爱当中。她颠覆了女性主义的神话,看问题的角度太犀利了。 说女性要独立,要自强,好,张爱玲告诉你《第一炉香》这个故事,女性自愿卖春养夫,如何?够自我了吧?而且故事中的葛薇龙是自愿的,有选择,却还是选择了这条路。首先,这狠狠嘲讽了男性的救风尘情节,救什么?人家是自愿的!男人你们别自以为是了!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妻子卖春养家是对男性的阉割,这也是张爱玲矮化男性的方式。当然,也痛批了那些试图依靠婚姻改变命运的女性,女结婚员们,靠男人没用,就是这样个悲惨的下场。 总之我认为张爱玲的故事内核非常丰富,切入点非常非常厉害,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总是被不断讨论的原因。 张爱玲个人的思想是很悲观消极的,反映在作品里同样如此,这可能是一些读者不喜欢的她作品的原因之一。 ... 白檀.我猜有时候悲观是因为不能改变他人或者社会乱象的时候的无力感
-
我们的白桦林 2022-07-15 21:19:25
文笔第一流,但要说女权相关,她虐女,再怎么说批判现实也是虐女。一直觉得她对男人对上流阶级姿态上看不起却又一直围绕着在写实则艳羡。截的一些她的原文,都是看到现在最不女权的,女权的也有,为了表明她性别意识的下限才如此截。
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
关于职业女性,苏青说过这样的话:“我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这是至理名言,多回味几遍,方才觉得其中的「苍凉」。又听见一位女士挺着胸脯子说:“我从十七岁起养活我自己,到今年三十一岁,没用过一个男人的钱。”仿佛是很值得自傲的,然而也近于「负气」罢?
记 者:男子和女子的工作效能有没有差别?张爱玲:当然,「一般女人的程度是比较差的。」苏 青:健康女人可并没有差吧?张爱玲:就连做戏,女人如果生得美,仿佛即使演技差一点,也可以被宽容的罢?这样的例子很多,尤其在银幕上。
苏 青:假使女人在职业及经济上与男人太平等了,我恐怕她们将失去被屈抑的快乐,这是有失阴阳互济之道的,譬如说以性心理为例吧,男的勇敢,女的软弱,似乎更可以快活一些,倘若男女一样的勇敢,就兴趣全失的了。我有这样感觉,倘若同男的一块出去,费用叫我会钞,我就觉得很骄傲,可是同时也稍微有些悲哀,因为已经失去被保护的权利了。这并不是女人自己不争气,而是因为男女有天然(生理的)不平等,应该以人为的制度让她占便宜来补足,叫我请客,便有不当我是女人的悲哀。假如我有,则我倒是很希望自己的丈夫常请人家客的。张爱玲:一般人总是怕把女人的程度提高,一提高了,女人就会看不起男人。其实用不着担忧到这一点。如果男女的知识程度一样高(如果是纯正的而不是清教徒式的知识),女人在男人之前还是会有谦虚,「因为那是女性的本质,因为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苏 青:假使女人的程度太提高了,男的却低,女人还是悲哀的,我就独怕做女皇,做了女皇谁又配做我的配偶呢?张爱玲:「前两天在报上看到关于菲律宾的一个岛上,女权很高,因为一切事情都由女人来做,男人完全被养活,懒得很,只知道斗鸡赌博。那样的女权我一点也不羡慕。」
“她们要人家把她们看得很严重,但是她们做下点严重的错事的时候,她们又希望你说‘她不过是个不负责任的小东西。’”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
若是民主政治呢,大多数的女人的自治能力水准较男子更低。而且国际间闹是非,本来就有点像老妈子吵架,再换了货真价实的女人,更是不堪设想。
也不是因为她「豪爽大方,不像女人」。第一,我不喜欢男性化的女人,而且根本,苏青也不是男性化的女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素材&方法|妒女祠的故事 (DMelanogaster)
- 从《她的国》思考纯女/全女世界的架构 (杰尔科)
- 自荐|两个女人在海洋公园一起度过的,「无所事事」的夏天。 (匿见渊)
- 讨论/提问|近几年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 (新世界游戏)
- 讨论/提问|之前组里那个很火的关于同人的贴怎么没了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