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释义梳理:引言(内有问题,求大牛指点)
来自:刘天一
引言中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存在与时间》的大背景。
张教授引用了一个概念,叫做“1914一代”,指的是受到一战影响的一代。这一代人的经历,可以说是现代性以来,一系列人类文明精神气质转变的第一次集中爆发。如果说曾经马克思时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经烟消云散了;那么此时,坚固的和不坚固的,东西或者是人类自身,都被一战的旋涡搅得七零八落,难以拼凑出自身的图景了。
在这种剧变的背景下,人类会希望为自己寻找自身安宁提供一个新的出口,这种出口并不仅仅是实践,人们同样希望从理论上上,或者说是从人类的精神思想上,寻找这样的出口。《存在与时间》,就是这样的尝试。
当时类似的尝试实际上还有很多,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甚至希特勒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都是这个时代的大部头著作。它们虽然各有不同,有的甚至还充斥着邪恶的萌芽,但是它们的背景和目标是统一的。即这些作者都面对着一个能够被称为是绝望的境遇,这种境遇推动他们寻找一切可能的出路,并对自己所身处的世界给出彻底的分析。
他们的野心都很大,都想让自己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本。
而其中最成功的的,便是《存在与时间》。
那么为什么《存在与时间》是最成功的的呢?
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从方法论或者研究视角的层面来看,《存在与时间》改变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提问方式,即将对于存在者的追问转向了对于存在本身的追问。
另一方面,从内容的展开和它所指向的目标来看,《存在与时间》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并对时代给出了自己的深刻洞察。这一部分具体又有三个层面:
一是它试图揭示整个西方文明的根本问题。
二是它试图揭示当时西方正在经历的现代性危机。
三是它试图揭示一次大战之后的文明的新精神。
它构建了一个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宏大视角,并且将所有问题融合在一起,处理得游刃有余。
在这里,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本哲学著作可以有能力解决这宏大的问题呢?
它背后的前提或者根本的逻辑在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一样,都将西方哲学视为西方文明的核心。
因此,哲学的问题就是文明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就是时代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处理,他首先从一个方法论的角度,打通了两个东西,就是现代性带给人们的东西,和哲学本身所处理的东西。
其实这里是存在一个跳转的,它的连接在这里表现的还并非很顺畅。即将现代性的算计等同于表象者,而将真正要追求的东西,等同于被表象者,或者本质。然后把表象者和被表象者这一组形而上学概念的对立,等同于现代性精神气质,和我们需要追求的东西的对立。
那么,找到了那个东西,就同时解决了哲学的问题和现代性的时代问题。
具体来看,现代性的精神气质,包括了现代性的理性化、进步主义等概念,这些内容被海德格尔统称为“意志的意志”,即最高意志。它的目的是通过一切算计手段,来将所有意志和意志的实现统摄在自己之下。这里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是我们熟悉的世界。哲学的问题,在当下被理性冲击,进入了一个没有问题的时代,只要我们有意志,便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是,解决它就能够解决哲学问题,进而解决文明问题,在这里的论述中,还仅仅是比较生硬的展开。
---问题:是否有一种可能,因为海德格尔预先设定了西方的问题的根本是哲学问题,所以必须要将这种本质和表象的对立,套用在现代技术架构中。
那么,当哲学被等同于西方文明的根本这一命题被提出之后,就需要进一步阐明这种哲学应该是什么了。
回答的第一层,在于首先阐明这种哲学应该具备的作用,即一种“元科学”的作用,也即,它应该是 一切科学的起始点和一切问题的终结处。
这里面,张教授比较了海德格尔、胡塞尔、新康德主义对于这种元科学的解释和期待。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起点和终结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哲学也就是不一样的。
新康德主义承袭着康德的认识论,认为它应该是知识的真理。
胡塞尔悬搁了所有待定的东西,认为它应该是意识的真理。
海德格尔则受到了狄尔泰的影响,认为它应该是生命的真理。
所以,下一个问题是:生命的真理是什么。
在这里,生命的概念被提出,并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对比。
生命的概念可以被视为是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绝对知识的挑战,因为它将流变的生命过程,而非永恒的真理当做首要的东西,以及研究对象,并且在对其的研究中,将灵魂、精神、知识、存在等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很好地包容在其中。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人仍然是存在的,但是这种人,却是一个抽象的人,一个永恒的人和一个无处不在的人。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人这一概念,和它背后的生命概念,应该从具体的在世界中存在的个体的生命过程入手。
它映照着《存在与时间》的核心问题,即需要摒弃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静态存在论,即将存在视为静态的对象,进行关照式的研究。
在《战时研究班》的讨论中,海德格尔将绝对的事物性或者说价值虚无的机械理性,与他认为自己即将进入的人性的在世存在的世界根本对立起来的。(战时研究班)
---问题:海德格尔在说这话的时候,将这种对立,看做是哲学发展到当下,面临的一个选择。言下之意,是这两者都与原本的哲学不同。那么,这两者能不能结合?原来的哲学是不是也是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如果可以结合,未来的结合与过去的结合有什么不同?
而当生命的概念被提出后,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这个概念,是一种对于主体的重新强调,那么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强调,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这里,张教授比较了海德格尔、胡塞尔和萨特三个人。
胡塞尔:强调纯粹自我的概念,重点在于围绕着一个普遍的自我意识的意识经验的理论。
萨特:强调自我的生命过程,并且从自我生命过程中寻找意义。
海德格尔:强调自我的生命过程,强调历史性的、具体的、事实的自我,但是这种自我本身是他研究的路径,是他通达自我背后的存在以及存在背后的一般存在,和存在的意义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同时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它要重新反思哲学史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而不是为了给人类为未来的生命提供意义。
所以,《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
于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一般存在是什么?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般存在需要相对于特殊存在来提出。所谓特殊存在,比较容易理解,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自身独特存在方式的存在物。例如人,有人的存在方式,桌子,有桌子的存在方式。
但是,特殊性总是从单一性中出来的。所以,海德格尔的提问,指向的是所有特殊存在者背后的一般存在。这个也被他称为存在者和存在的不同。
这二者之间的不同,便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论的区别”。
那么存在论的区别为什么重要呢?此时,就已经逐渐打开海德格尔的基本视角了。
即过去哲学的问题,是通过范畴来界定存在,如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门别类归入了十个范畴。然而,实际上通过范畴,我们只能界定存在者,而不能规定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原初存在者,即主词,不能是任何别的东西的谓语,但是这个原初存在者本身也是一个问题。传统存在论的种种问题,比如物质是否存在、心灵是否存在,应该是建立在对于存在本身的问题之上的问题。
而存在,或者说一般存在,并不是特殊存在中的某一个至高点,也不是对于特殊存在的普遍性的归纳。这里的论述还没有展开,但是提到了海德格尔的目标,就是对这个一般存在的追寻,他要构建一个基础存在论,来解决一般存在的问题,而给所有的其他存在论奠基。
这个基础,就也是海德格尔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表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里要处理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到,从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到事物的意义问题的跳转的。但这里没有具体展开,所以后面的几段论述中,会存在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如,从是否有身体存在,转到,占有空间和能感受事物是什么意思?
类比,从何种事物真正存在,转到,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这转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把理论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
如,不问人是什么,而是人是什么意思,人有什么意义,问清楚了,才能决定人是什么。
所以人,总是“去存在”的。
---问题:大学的定义问题。当我们被问及什么是大学的时候。如果没有我们对于教学楼、实验室、教授、职称、文化、教育这些概念的把握和意义的理解,就不能理解或者说认出大学。所以便有推论:存在之意义优先于存在者(大学)。但这些意义不同样是存在者吗?是否可以说除了存在者之外没有存在,存在者之间互相指涉构成意义世界,存在者与存在之间同样互相指涉,完成了存在论的区别?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是一回事。
尼采不是克服了虚无主义,而是完成了虚无主义。
因为尼采提出重估价值,被重估的价值背后就是它希望拯救的形而上学的新的范式,这个价值的尺度被称为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就是尼采范式中的核心存在者,这个存在者不存在外在目的,而仅仅追求自我的完善和增长,进而形成永恒轮回。权力设定和保持价值,超人是它的最高表现形式。
超人,就是不受制约地支配地球的无目的性的人。
---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他在何种意义上“完成”。另外,为什么海德格尔认为忘记了存在(忘记了存在的意义)的形而上学就是虚无的。
这里面的一个逻辑线可以这么看。
在存在者的世界里,因果规律是主导,即一个存在者产生并支配另一个存在者。
那么,事物除了被产生和被支配之外,就没有了别的意义。
于是,意义的缺失,就被视作是存在的被遗忘(这里需要补充逻辑)。
所以,被存在抛弃后,存在者除了被掌握和利用之外,就不需要别的了,即相互抛弃。
进而,引出对于现实的或者说现代性的批判。
稍微有一点跳跃。
至此,引言写道,海德格尔正式完成了实践哲学的转向,将整个哲学的基础,直接转入了实践哲学。
当然,之前费希特、黑格尔、狄尔泰都在这方面打下了基础。
另外末尾处有几个补充的概念,没有被安置在前面的问题链条中。
包括:
时间的意义在于,它是存在问题得以展开的基本境域。
世界的概念,主体被安置在,实践世界、生存世界和意义世界之中。
伦理,海德格尔从基础存在论的角度讨论情绪、畏、良知、决心、死亡等概念,但是拒绝将哲这些思考等同于伦理学的思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存在主义 (学习者)
- 分享:柏格森、海德格尔与胡塞尔论时间、空间与身体(2012) (子健)
- 涌现论 第三十二章 (程良翀--涌现论)
- 国内海德格尔全集只翻译了不到40卷,德语全集有100多卷。 (诗人何为)
- 读书群,有兴趣的可来 (沅江和太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