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的中国式浪漫
来自:林仕奚@HG(治愈美术馆)
1847年,厌倦了巴黎浮华生活的让·弗朗索瓦·米勒,举家搬迁至巴黎南郊的巴比松村落。这座位于枫丹白露森林边上的宁静小镇,见证了8年后一幅伟大画作的诞生——《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1857年
金秋时节,三位农妇正在俯身捡拾遗留在田里的麦穗。她们的面容模糊不清,深深弯下的躯体和熟练的动作,犹如古典雕刻一般流淌着缓慢而庄重的劳动之歌。
33年后,一位同样热爱乡村生活的青年画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年,画下了向《拾穗者》致敬的画作,他是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夕阳下两位农妇开掘积雪覆盖的田地》,1890
走进广阔无垠的稻禾之间,你会被大地最朴实无华的馈赠所感动。正是这些随风舞动的水稻,构成了人们一日三餐的基础。
而稻米这份来自乡野间的礼物,在林怀民的编舞中,化为缓慢而优雅的舞蹈。

▲《稻禾》| 云门舞集
《稻禾》以“稻米的生命循环”为切入口,从初秧,结穗,收割,焚田,到春水重新灌满田地。



▲《稻禾》| 云门舞集
《稻禾》始于春天到临,犁翻焦土;终于收割之后,延火烧田。稻谷生长所需要的土、风、花粉、日光、谷实、火、水等元素,化为舞蹈的各个章节,赞颂着自然与生命。
在舞者优美的肢体中,稻田的一年四季流淌而出,一如人生之四季。
这是心怀「稻米情结」的林怀民,向赐予我们一山一水、一饭一粒的自然,致以最温柔的颔首。
26岁时,林怀民留美归来,在台湾创办了华语文化圈首个当代舞团——「云门舞集」。
云门相传是黄帝时期用于祭祀天神的六大乐舞之一,现已失传。《周礼·春官·大司乐》曾记载: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林怀民从古籍中寻找岁月长河中失落的文化气韵,以形写神,引领云门舞者以多年修习的内家拳与太极身法呈现当代舞步。林怀民舞作及云门的演出风格非凡独特,他们总能打破了西方对舞台时间的期待。他缓缓建构舞姿,细密开展舞句,舞作仿佛在另一个平行时空进行。舞者对身体高超的掌控力,犹如超然境界。

▲《稻禾》内场表演 | 云门舞集
《稻禾》是云门舞集在创办的第40个年头所构思的舞蹈。
在创作方面,无论从事写作还是编舞,林怀民仿佛一个观察人间的过路者:
“创作是当你的生活涉猎很多东西,它沉淀下来,当它找到一个缘分,它碰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它会呼喊着要变成一个作品。”
创作《稻禾》时,林怀民并没有简单地让舞者模仿农人田间的劳作,而是带着舞者去台东的池上割稻,感受土地的力量和身体节奏。

▲林怀民与《稻禾》的舞者们
他注重细节,通过舞者脚踩大地的动作模拟插秧,大胆亲密的男女双人舞象征着以风为媒的稻禾授粉;一个在风中摇曳的、未被收割的秸秆,与舞台上那着长杆随风起舞的舞者遥相呼应,在风的鼓舞下,产生人与植物之间的共时性。

▲《稻禾》| 云门舞集
泥土、风、花粉、水、谷实。
它们是稻禾生的希望、媒人、助力与成果。
《稻禾》的最后一幕,则堕入了一片火光冲天的黑暗:收割之后,烈火焚田,为来年的耕种准备。静谧中,一名女子孤独地凝视漫天黑烟吞噬大地的投影。那安静的伫立和前一段男子手持稻田中常见的竹棍激烈打斗,造成鲜明的反差。

▲《稻禾》| 云门舞集
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死亡与重生——《稻禾》是属于林怀民的大地颂歌,也是他送给稻田主人的乡土情结:
“其实你仔细看,这些事物及生长和人的生长是一样的,是平行的。用最简单的事物去编舞,就能让农民们都看得懂。”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看《北魏冯太后》对大女主人设和历史背景的缝合( 下 ) (亢龙无悔)
- 学术|扶植敌人的敌人 (吃吃喝喝睡睡觉)
- 读书|看《北魏冯太后》对大女主人设和历史背景的缝合( 上 ) (亢龙无悔)
- 艺术|新入手的三清纸版画 (丘耳)
- 有点老? (孔希岛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