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接受“主角有缺陷”的中国观众——从《欢迎光临》谈起
郑有仇
最近在看正午阳光出品的《欢迎光临》,鲍鲸鲸原著,黄轩白百何主演。一路追下来,前几集没怎么入戏,后来就有点欲罢不能,越看越喜欢。除了主角,最喜欢柳阿姨。还有几集,这部总长37集的国产剧就播完了。卖安利的同时,也想聊聊我在豆瓣小组观摩此剧播出期间各种讨论的感受。
这段时间,为了解当下观众的状态,我在小组看了不少有关此剧的讨论,自己也发起和参与过。总的来说,观察的结论是:当今很多国产剧观众几乎已经无法接受一部电视剧让“有缺陷的人”担当主角了。
即使一个底层小人物,最好也必须浑身闪光、充满美德,不要犯过错误,也不要有任何人格上的瑕疵。否则不但角色要承担各种各样全方位的口诛笔伐,还会引发连坐,把火烧到编剧导演身上,对他们的专业能力、价值观、道德人品掀起各种质疑与批斗。
我悲哀地发现,这种众口一词的默契,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现实——那就是,我们的观众已经无法容忍文艺作品去关注和同情一个有缺陷的普通人的处境。
主角位置,仿佛是一种特权和咖位,只有成功人士或人格完美的模范人类才配拥有。反之,那些身份低微或人格不足以成为模范的普通人,就只有被鄙视、被批判、被敌对的份儿。
这种态度令我不寒而栗。
我深知自己就是一个充满了道德瑕疵、也犯过很多错误,有不少人格缺陷的普通人。然而我相信,这世上也有无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处境、他们的故事也值得被关注、被记录、被关怀与悲悯。他们不是只配被唾弃的人。
摆在草木皆兵的观众眼前的作品,好比某个特殊年代被标记为“供批判用”的材料,接受着无数观众的审判。当观众自己缺乏安全感时,他们就会将那种不安投射在作品之中。无法心平气和地共情和悲悯一个跟他们一样普通甚至不如他们的人们的处境与命运,只能在那些身份或人格上足以供他们仰望的角色身上寻求安全感。
那种脆弱与不安转化为傲慢与刻薄,成为审判角色的暴行。在讨论区,你可以看见层出不穷的每天变着花样全方位无死角的有罪推定与唯我独尊的批判。仿佛每天都在对着并非罪大恶极的虚拟角色们开展如火如荼乐此不疲的批斗大会。
你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再出现《本命年》这类讲述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爱与死的故事,会遭到怎样的评价——我相信,除非把这刑满之人重新投进监狱,才可能平息观众的愤怒——这样一个人,当然不配得到同情——难道要用一个犯人来教育我吗?
近年来,那些热衷在各大平台发声的部分国产剧观众,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培养出“只要我不喜欢,一定是主创的错”这种极为专横极其独裁的评剧逻辑。
说白了,就是唯我独尊。
这种把个人好恶与私人经验等同于创作标准甚至是非标准的逻辑,如此理直气壮挟以自重,以至于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此风气尚未普及之前,观众们对于影视剧里的角色,大多只是发表一下对某个角色的好恶与感受——我喜欢这个角色,或我不喜欢这个角色等等。
我认为,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能力作出此种判断。毕竟对于自身的情绪和感受,只有当事人最有发言权。但个人好恶与创作标准是两码事。
你不喜欢某个角色,并不代表主创塑造这样一个角色是失败的、错误的,或不应该的——即便那个角色是主角,也没有义务讨好所有观众。
要明白,“我不喜欢”和“别人做错了”是两回事。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守住这种边界,是对彼此的尊重。
换言之,不是所有主创都有义务为观众拍一部按私人口味订制的偶像剧——而所谓“现实”,也不是必须囿于部分观众狭隘经验的“现实”。
文艺创作有权把“有缺陷的普通人”作为作品关注、呈现、探讨的主角——这一点作为一个基本常识,在今天已经被很多人所抛弃。
现在的观众,已经把“我的经验与喜好才是创作的标准”作为他们审判文艺作品的依据,这种习惯有如病毒一般在人群中迅速蔓延、相互传染,乃至成为共识。
我只希望,这些恶意能够只发生在文艺作品中。然而我知道,我对自己的希望并不抱有任何幻想。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這劇的音樂和配樂都十分出包 (stong2802)
- 真的没有人觉得这部剧被低估了吗 (元霄)
- 第15集|精典变得好阴阳怪气啊 (Daisy🌼)
- 张光正要靠什么追到有恩,实在看不懂。 (happinessorz)
- 这部剧绝对值得7.5以上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