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6-2甘棠注释1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2.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3.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 □□□● □□□● o
□□□□ □□□■ □□□■ i
□□□□ □□□● □□□● o
附注:
这首诗最难释读的是三个字:茇、拜、说。
1、茇,以往各注家将其释读为:草丛、草屋、引申为在草丛、草屋居住。
对此,我颇为赞同。类似的诗,诗经中还有一篇,诗经第150篇《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其中,处-息-说,三字为近义词。
这里面,可知,说有休息之意。但其休息之意从何而来?
我需要解释一下。说=䬽,指的是一种上古的面食。要就汤一起吃,就是汤饼。类似现在的羊肉泡馍。
中原吃面条历史不长,在唐朝时,面条还不普及,唐朝之前我们仍然吃汤饼。唐朝之后面条才流行起来。(有考古证据证明,在西北地区,或匈奴居住区,用小米做面条历史很早,在汉朝之前就有,待考证。)
我们要知道,在古代,有面条之前的这种吃法。一般这种吃法,是在中途、路上、田间这样吃的。属于干粮。䬽,音dui、或shui,古音do。我怀疑,是兑水食之,故称䬽。
由于是在中途停下吃饭,这种吃法也逐渐引申为休息、歇息、中途休息,类似英文break、take a break。
2、上面茇字没讲完,说字倒是先解释了。下面接着讲茇字。有人可能对茇的元音有疑问,觉得:伐-茇现代汉语都是a元音啊,再说,若读了一定的语言学、拟古音,可能更会诧异了:这不是a韵么?
还真不是,关于伐的o元音,在押韵那节已经讲了,见: 诗经16-1甘棠押韵 ;不再赘述。现在单独说下茇的元音。
犮组:冹坺妭帗拔柭沷炦盋瞂祓秡绂翇胈茇菝蛂袚跋钹馛魃鲅黻鼥紱詙軷鈸韍颰髮鮁
读音: Fú bá bá bō bá bā fā bá bō fá fú bó fú fú bá bá bá bié bō bá bó bó bá bà fú bá fú bá bá bó fú bá fà bō
可推定古音bo。
3、最后一阙:拜-说押韵o,有人会怀疑:为什么不是押韵i?当然不是,有一个旁证,还是上面提到的诗经第150篇《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这里,雪-说押韵,雪不可能是i韵,包括任何变型:ai、ei、i、e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雪-说押韵o,即使放在现代汉语,ue和uo的差别也很小。
既然,拜古音bo,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这首诗的排比,不难推断:剪-伐-败-拜,同义或近义词,指的都是破坏树木。剪=剪除,伐=砍伐、伐木,败=毁坏、糟蹋、(使)枯萎,拜=?
有的注家将其释读为:拜=掰、扒,我认为不妥,把树枝崴折,把树枝掰掉,树木仍然可以活啊!而且,为了让树木长得更高,经常把底层小的枝条去掉,这是常规操作,怎么就是破坏树木了?肯定不对。
我认为:拜,通覆、伏。拜的本义=稽首、把头磕在手上,那么可以引申为,把树梢拉弯到地面上,这就是覆、伏之义。现代fu音有一半都是上古bi音转化而来,比如,弗-拂、福-逼、负-贝、复-愎、副-逼、婦-帚-孛、芾-沛、涪-陪、罘/芣-杯、宓-必。bi与fu、fo、bo之间有一种古今关系。
伏,最早见于金文,=人+犬,可能表意,不表音。
覆,最早见于金文,从复,复-愎也存在bi-fu古今关系。但复bi的音源为何,我不清楚。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尚书的注释将开始 (pluiepoco)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