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的最高浓度|《尤利西斯》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译林出版社(不过坏日子,不读坏东西。)
豆瓣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的领读人joy,很高兴能带领大家一起共读《尤利西斯》。
说来有点惭愧,自1994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第一个中译本以来,《尤利西斯》这本书经历了很多责编,到我都是第n任了。我也很幸运,在这部20世纪小说之王出版100周年之际,担任了百年纪念版的责编。很荣幸收到豆瓣的邀请,在2022年布卢姆日这一周与大家共读《尤利西斯》。
为什么要共读《尤利西斯》?
今年是《尤利西斯》出版100周年。对于这样一本让全世界的学者研究了 100年都没有完全破解的 天书,我们当下阅读意义何在呢?记得陆建德老师说过,不要对乔伊斯产生畏惧感,不一定要认为乔伊斯是在嘲弄读者 ,也不必感到自卑,他也许是在跟我们进行一次友善的对话,并在对话中置入了大量引诱性的文字 ,让我们没有穷尽地去探索。我对陆老师这句话印象深刻,《尤利西斯》不应该是阅读的终结,而应该是阅读的开始,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引导我们去研究历史,研究语言,研究我们尚不知晓的一切,让我们明白世界之广大,平凡之处亦有大可探究的世界。在2022年布卢姆日期间,大家互相启发,彼此分享,可能是阅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了。在这里分享一点我阅读《尤利西斯》的碎碎念,以此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
成为《尤利西斯》的读者
有人跟我说,光下决心打开《尤利西斯》就花了10年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时间可能更长。记得在学生时代,在新华书店翻开这本书,读了三页以后,最终没有买,期间也会在其他书中读到《尤利西斯》的片段和评论,以及乔伊斯的八卦,直到我最终成为了百年纪念版的责编,才真正开始读这本书。可以说,乔伊斯是这个世界上被谈论得最多,却阅读得最少的作家。乔伊斯绝对不是一位会迎合读者的作家,相反,他在通过自己的作品挑选读者。他的妻子诺拉就曾经抱怨:“你就不能写一本让人读得懂的小说吗?”然而乔伊斯写作《尤利西斯》的时候考虑了无数的因素,“让读者读懂”却显然不在其列。他觉得自己仅仅是“使用了小说需要的技巧”,也正是因为这样,《尤利西斯》的实验性写作开启了20世纪的现代精神世界。


普通人
开始编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一头扎进了文字的海洋,几乎立刻溺死了,连绵不断的长句,密集的思绪疾速朝你掷来,你读懂了每一个字,却并不明白在说什么。在萧乾和文洁若两位老师所做注释的帮助下,你慢慢地习惯了这种语言非比寻常的致密度,熟悉了都柏林的氛围,以及书中人物的思维和言语方式。斯蒂芬是一个忧郁的哲学家;摩莉温饱思淫,满脑子的吃喝享乐;而我们的主人公布卢姆可谓是一个晃膀子的鸿儒,学富五车的俗人,浑身喷薄着七情六欲,只是他地位低微,无人留意这么一个普通的人身上居然是这么声色犬马的世界。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情感,可能都有值得探究的故事,一粒沙里看世界 ,只是淹没在时代英雄的光辉中,消逝在时代的叙事中 ,没有舞台展示,没有空间去诉说而已。可以说,在《尤利西斯》之前,谁也不知道平凡是怎么回事儿。正如艾尔曼所说:“乔伊斯是第一个作家,使一名无足轻重的城市居民表现出了崇高的意义。”托尔斯泰的人物无论多么卑贱,不是以智慧服人,便是以悲剧摄人,叶芝有贵族倾向,萧伯纳钟情口才,唯有乔伊斯,选择了卑微的小人物,以发生在他身上的最平凡的事情来表达人性。这也正是《尤利西斯》想要传达的“凡人英雄”的意义。
鹅卵石、垃圾、火柴和玻璃碎片建造的世界
然后你接着往下读,越来越 发现这本书不是写一个城市那么简单,作者似乎要把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塞进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琐碎生活之中。这种琐碎甚至超过了我们 大多数普通人生活的琐碎——事无巨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思维,无所不及。1921年6月24日,乔伊斯给赞助人维弗小姐的信中,称脑子里的《尤利西斯》素材为“从各处捡来的鹅卵石、垃圾、折断的火柴以及玻璃碎片”。他也说,如果他的都柏林被摧毁了,可以根据他小说中的细节来重塑这座城市。能用杂碎来书写史诗的作家,可能也就是乔伊斯了。进而你会想到,或许活着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形而上的一整块,想要去回答这个问题便是徒劳,因为意义是形象,是声音,是感受,细碎分解存在于所有的一切之中,只有等你过完这一生,踩过了一生中每一块石头,经历了所有的眼泪、愤怒和兴奋以后,才有自己唯一的答案。

怨念
编辑读自己编的书,有个好处,就是走完整个编辑流程,必须要读好几遍。在反复校对其中某些部分的时候,你会深切感受到,乔伊斯在写都柏林这座城市的时候,基层的情绪并不是爱意 ,他戏谑地勾画着一个个人物 ,一个个场景,尽其所能地剥光粉饰的外衣 ,赤裸裸地去展现 都柏林和都柏林人的一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乔伊斯痛恨这个“瘫痪”的城市,它仍然沉浸在中世纪的阴郁和虚伪之中,拒绝承认和顺应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他用“至俗”来嘲讽宗教的“至圣”,在他看来,人性的“圣”便蕴含在“俗”之中,称《尤利西斯》为“圣俗合一”的作品一点都不为过。乔伊斯引经据典,穷尽毕生所学在《尤利西斯》里指桑骂槐,以至于整部作品的气氛显得阴郁而压抑。但是如果我们揣摩 一下人的情感,会发现,单纯的恨并不能让人达成如此细致的关注、揣摩和思考。我们可以想象,乔伊斯与都柏林和都柏林人是相爱相杀的关系,他必然是在潜意识中回忆故乡的一草一木,沉浸其中,然后加以演绎,倾注批判的情感。没有爱就不会生怨。怨念是爱的遗憾。也许这也正是乔伊斯对人这种生物的态度。乔伊斯自1912年之后,再也没有回过爱尔兰。但是到了晚年,有人问起他的背井离乡,他反问道:我离开过吗?他在精神上从未舍弃都柏林。

决裂
结合《尤利西斯》的创作背景来阅读,我们还能体会到为什么荣格称《尤利西斯 》为扔进时代的一颗炸弹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决裂”。事实上,乔伊斯的一生充满了决裂。
乔伊斯的父亲是名公务员,后被解职,加上酗酒和挥霍,债台高筑,家庭生活很快陷入困顿之境。脾气暴躁的父亲还经常在酒后对母亲拳脚相加。这也是乔伊斯最终背井离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视为他与父亲和家庭的决裂。
他在给女友诺拉说:我与现行的社会秩序,与宗教和家庭,与被认可的德行,均格格不入,忍受不了这一切的束缚。都柏林再也呆不下去,必须到新的地方寻求生活出路。于是,他于1904年9月与诺拉私奔去往欧洲,除了打理一些杂务,再也没有回到过都柏林,这是他与故乡的决裂。


叶芝作为爱尔兰文学的代表,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诗意的爱尔兰,把那些复杂纠结的宗教、性别问题都清扫到腐朽的欧洲大陆,而在爱尔兰这个翡翠岛上构建一个凯尔特薄暮式的仙境。然而乔伊斯却拒绝加入叶芝的爱尔兰民族文学阵营,他决心面对普遍的人类经验,去揭开爱尔兰人不愿意面对的与诗意爱尔兰相违背的东西。因而他注定是孤独的,这是他与爱尔兰文学的决裂。
他在《尤利西斯》中辛辣地讽刺道貌岸然的神父,不留情面地斥责都柏林人狭隘的视野,毫无顾忌地一脚踢开中世纪虚伪封建的观念,极力展现男男女女的欲望,这些在当时 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了解人的欲望 ,承认人的弱点,肯定女性的自由,这些都是我们如今觉得自然而然地观念,然而在乔伊斯的时代,却是与整整一个世纪的决裂。
多路径阅读
在编辑《尤利西斯》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既然这本书这么难读,有没有什么能帮到读者,提供另一条路径去理解这本书和乔伊斯本人?除了萧、文的注释、马蒂斯为《尤利西斯》绘制的插图,以及乔伊斯自己制作的帮助友人阅读的两张图表,我们还请艺术家手绘了都柏林的漫游图,完全是参照1922年的都柏林地图,以及历史图片来绘制的。此外,我们还在珍藏版中附加了 一张爱尔兰民乐的唱片,里面收录了 12首与《尤利西斯》和乔伊斯相关的民谣作品,随配的歌本详细记录了 歌词以及在作品中的出处。


因为对乔伊斯来说,音乐和歌曲是创作的中心,据估算,他的作品中有三千五百多处涉及音乐。《尤利西斯》的许多章节都充满音乐的技巧与暗示。第11章“赛仑”可以说是把音乐手法表现到了极致。乔伊斯自己称这一章采用的技巧定为“赋格”。
我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不一定要读懂《尤利西斯》所有的内容,有很多路径可以去了解、体会、领悟这部作品想要向我们传达的信息,不管是去都柏林旅游,还是欣赏赋予乔伊斯灵感的《凯尔经》,还是听一听爱尔兰的音乐,抑或是豆瓣组织的这个共读活动,我们至少有一部分融入了这部作品,这也是文学带给我们最好的东西。


如何参与本次共读会?
共读说明:
共读书目:《尤利西斯》
共读时间:6月16日—6月22日
领读人:joy(《尤利西斯》责编)
答疑&主题讨论时间:6月17日 & 6月21日 当天晚上 8:00 — 9:00
参与方式:
本次共读包含打卡&自由交流、两次主题讨论&答疑
打卡&自由交流:
共读开始后,大家可以每天来评论区进行打卡,同步自己的打卡时间、阅读进度等等;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后感、书摘,或者和其他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主题讨论&答疑:
共读期间,除了自由交流之外,大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在提问时加上【提问】的前缀,方便我们更快看到问题;
同时,本次共读还会在评论区发布2次主题讨论,并注明【主题讨论】的前缀,你可以就你感兴趣的主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更为聚焦的讨论;
我会在6月17_日 & 6月21日 当天晚上 8:00— 9:00 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参与主题讨论。
6月17日主题讨论: 《尤利西斯》中的女性;
6月21日主题讨论:《尤利西斯》中的音乐。
活动奖励: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从打卡留言并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以及分享精彩读后感的读者中,评选3位朋友送出《尤利西斯》配套周边(裁纸刀+帆布袋+笔记本)各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