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的“呼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文景

来自:文景(社科新知,文艺新潮。) 组长
2022-06-14 15:08:02 已编辑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Gunilla

    Gunilla (没有旋律配得上你) 2022-06-14 17:29:40

    【提问】想知道伊斯坦布尔当时是以英文版翻译还是土语版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超棒,没有那种刻意翻译的感觉,让自己读书过程中觉得就是书中的一部分。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14 18:13:41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14 18:14:17

    【提问】想知道伊斯坦布尔当时是以英文版翻译还是土语版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超棒,没有那种刻意 【提问】想知道伊斯坦布尔当时是以英文版翻译还是土语版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超棒,没有那种刻意翻译的感觉,让自己读书过程中觉得就是书中的一部分。 ... Gunilla

    英文版

  • 张清蕴

    张清蕴 2022-06-14 18:15:04

    泪流满面,《伊斯坦布尔》是我真正入坑帕慕克的作品

  • 踽乐

    踽乐 2022-06-16 11:17:36

    这本是接触帕慕克的第一本,书的开头就是大量黑白照片,让人意识到城市与作家间的关系,从一桩桩回忆中拼凑出一座城市。帕慕克“呼愁”的概念很迷人,果然文化交界处生产名作。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16 17:23:35

    [内容不可见]

  • vicky

    vicky 2022-06-16 19:25:17

    Make

  • 海是没有颜色的

    海是没有颜色的 2022-06-17 20:07:35

    正如梁文道所说,“每座伟大的城市都需要一个伟大的作家写出它的灵魂和故事”,《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献给繁华之下、废墟之上的情歌与哀歌,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背负灿烂历史而又在现代化浪潮中艰难转身的世界。作为回忆录,书中展现了属于帕慕克一代的伊斯坦布尔浮世绘——“作为废墟的哀伤”,和本雅明对现代文明的忧虑不同,这不是现代文化寓言的废墟,而是一种真实可感的痛苦。“呼愁”近似一个无法翻译的词汇,不仅是个人的忧伤,也是一座城市失去世界目光和自身主体性的落寞。杰姆逊关于第三世界文本的解读也适用于《伊斯坦布尔》,也就是帕慕克家族的衰败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落寞形成了同构。瑞典文学院在授予帕慕克诺奖颁奖时称赞他“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的“呼愁”突破了伊斯坦布尔的范围。和“亚细亚的孤儿”一般,成为一种东方的、民族寓言式的忧伤,从而在世界上引起了更远的回音。但“呼愁”何解?帕慕克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不过至少书中暗含了“文化融合与自由发展”的观点,在东西方的十字路口,这座城市一如既往地折射着时代的缩影,也永远处于变幻莫测之中。帕慕克写道:“老练的伊斯坦布尔人可以从秋日傍晚的海藻和海洋的柔和气味中,得知南风将带来一场暴风雨”,当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浪花涤荡尽封建王朝时代的繁华与近代战争带来的阴霾,我由衷地祝福帕慕克、伊斯坦布尔,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 很离谱不是吗

    很离谱不是吗 (我走的路,绝非歧途。) 2022-06-18 13:54:54

    认识帕慕克从这本书开始,过年回家特意找出来带在身边。发现手头的是第一版的!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6-19 13:33:55

    【06.19打卡】 读完序言与第一章。 伴随着图片,跟随着文字,与,小奥尔罕来到伊斯坦布尔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19 16:59:59

    【6.19共读打卡】今天下午阅读了第一章,感受到奥尔罕·帕慕克的悲天悯人心怀与真诚,我也曾经搜索过我出生的那一年的新闻,没想到和大作家的小时候,有过很多重合的奇思妙想。“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见的东西:在伊斯坦布尔街头的某个地方,在一栋跟我们家相似的房子里,住着另一个奥尔罕,几乎是我的孪生兄弟,甚至我的分身。”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19 17:12:02

    【6月19号阅读打卡】刚阅读了序言和第一章,跟着帕慕克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解读他的童年。喜欢看摄影展的我,对拍照,旧照片,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拍照机会有限,拥有影像更是稀罕,照片与影像都是对逝去时光缅怀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历史记录也是一种创作与铭记。“我喜欢他的照片是因为它们的美好。于是,我们开始谈论美好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当然,美好和城市风景等概念和我们的记忆是相互交织的,而此书正是这种关系的产物。”

  • aily

    aily 2022-06-19 18:33:24

    打卡 day1 Mark 黑白影像 “我们拍摄照片,是为了多年后忆起那个,我们曾经经历的瞬间。面对镜头,我们是在为将来、数年或者数月后看见这些照片的人们摆姿势。”

    “面对镜头,我们仿佛是在对未来搔首弄姿。”

    “更准确的说,那是对着我们未来的眼光摆姿势。”

    “面对未来摆姿势时,我们也在休整当下。”

    “拍照并不是为了确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恰恰相反,拍照是为了让我们喜欢自己。”

    “我们一生当中至少都有一次反思,带领我们检视自己出生的环境。我们何以在特定的这一天,出生在特定的世界这一角?我们出生的家庭,人生标签分派给我们的国家和城市,都期待我们的爱。但或许我们应当得到更好的人生?”

    帕慕克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提到了这是一部摆脱了影响的焦虑的有创意的作品,是一部自传与随笔的结合。

    2005年,帕慕克因为这本书提名当年的诺奖。可能这也是理解真实的帕慕克的最好的作品。

    在弗洛伊德看来,让一个人变得忧伤的不必是一个情人,一位情人,或者一件心爱的东西,失去对未来的憧憬同样让人忧伤。在西化之路失败之后,土耳其便丧失了对民族未来的憧憬对象。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19 20:48:36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19 20:49:04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6937982

    [内容不可见]

  • vicky

    vicky 2022-06-19 23:48:32

    【6.19打卡】读完第一章1、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这些作家都因曾设法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迁移而为人所知。离乡背井助长了他们的想象力,养分的吸取并非通过根部,而是通过无根性;我的想象力却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视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2、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 阿嘁

    阿嘁 (孱弱。) 2022-06-20 08:29:07

    【6.19补打卡】 进度p37 帕慕克的书是买了五六本,看却是这次有共读才开始看,所以这是第一本帕慕克!已经感觉会很喜欢了…

  • aily

    aily 2022-06-20 11:23:30

    打卡 day2 Mark 呼愁 19世纪的诗人拉马丁曾说,一个人若只能望这尘世一眼,那应当是伊斯坦布尔。 帕慕克自己也写道,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这座曾经名为拜占庭、居士坦丁堡的城市被拿破仑尊崇为世界的首都,也是帕慕克的呼愁之所,忧伤之地。

    美景之美,在其忧伤。——阿麦特·拉希姆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0 16:13:20

    【6月20号阅读打卡】下午阅读了第二章,作者将他的童年生活写得很是真实可感,多子女家庭,谁没有过争宠的心思呢🤣

    “若有倒霉事降临,烦闷逼近,父亲便相应不理,保持沉默。制定规矩的母亲眉头一扬,教导我们人生的黑暗面。跟她相处乐趣虽少,但我仍非常依赖她的爱和情感,因为她奉献给我们的时间远比抓住一切机会逃出家门的父亲要多。我人生中最严厉的功课是得知我得跟哥哥争宠。”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0 16:44:57

    【6.20共读打卡】读完第二章,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群居性动物,谁又能了解家庭或世界真实的模样?帕慕克的童年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了解他的家族秘史,以小见大。

    阅读分享:

    1,这些裂痕或因合家欢宴而消除,但从小我就知道,欢乐背后是堆积如山的旧账和波涛汹涌的责难。

    2,虽然姗姗来迟,虽然迂回而至,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给伊斯坦布尔蒙上的那层失落阴影终于也席卷了我们家。

  • 阿嘁

    阿嘁 (孱弱。) 2022-06-20 18:23:25

    【6.20打卡day2】 进度p163 一个失落的国家,尽力西化而西方人不知如何了解的国家……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6-20 20:02:27

    【06.20打卡】 读至第五章。文字配上照片,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了。

    尤其是第五章《黑白影像》搭配上大量的黑白影像,绝了。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0 21:10:37

    [内容不可见]

  • Tristan

    Tristan (返璞归真) 2022-06-20 22:36:14

    #打卡#我的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 vicky

    vicky 2022-06-20 23:33:39

    【6.20阅读打卡】读完第二章节,帕慕克他们家好大一家人,人多了裂痕就接踵而至,连各个家的女仆也要区分立场, ,以及开头还在感叹爷爷遗产的丰厚,然而结尾因为钱的问题就出现了,“虽然姗姗来迟,虽然迂回而至,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给伊斯坦布尔蒙上的那层失落阴影终于也席卷了我们家。”

  • aily

    aily 2022-06-21 14:31:55

    打卡 day3 Mark 不要张着嘴巴走在街上 “我在学校学到的第一件事是,有些人是白痴,第二件则是,有些人比白痴更糟。

    我年纪太小,不能理解,有教养的人应当对这种根本差距视而不见,同样的礼数也适用于宗教、种族、性别、阶级、经济和近来的文化差异可能引发的悬殊差别。因此每逢老师问问题,天真的我便举起手来。”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6-21 15:46:30

    【06.20打卡】 读至第五章。文字配上照片,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了。 尤其是第五章《黑白影像》搭配 【06.20打卡】 读至第五章。文字配上照片,整个故事更加立体了。 尤其是第五章《黑白影像》搭配上大量的黑白影像,绝了。 ... 三金难买寸光阴

    【06.21 打卡】 读至第七章。 六七两章集中描写“博斯普鲁斯”,但还觉得不很通透,模模糊糊的隔着些什么,我想是文化差异吧。

  • 阿嘁

    阿嘁 (孱弱。) 2022-06-21 17:57:08

    【6.21打卡day3】 进度p255 “这座城市夹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居住着少数的富豪与多数的穷人,为一拨拨外来移民所侵占,族群众多分歧而始终分裂,过去一百五十年来,伊斯坦布尔是个谁都不觉得像家的地方。” 很心碎的句子。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19:05:38

    这本是接触帕慕克的第一本,书的开头就是大量黑白照片,让人意识到城市与作家间的关系,从一桩桩 这本是接触帕慕克的第一本,书的开头就是大量黑白照片,让人意识到城市与作家间的关系,从一桩桩回忆中拼凑出一座城市。帕慕克“呼愁”的概念很迷人,果然文化交界处生产名作。 ... 踽乐

    我是凯特,我来了,羡慕这位读者,第一本接触的是伊斯坦布尔。我作为读者第一本读的是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当时的阅读还是有不少故事的,自己的和朋友的。直到看到伊斯坦布尔,以及去了一次后,再去看老帕好像有点不太一样。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19:11:43

    【6月19号阅读打卡】刚阅读了序言和第一章,跟着帕慕克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解读他的童年。喜欢 【6月19号阅读打卡】刚阅读了序言和第一章,跟着帕慕克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解读他的童年。喜欢看摄影展的我,对拍照,旧照片,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拍照机会有限,拥有影像更是稀罕,照片与影像都是对逝去时光缅怀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历史记录也是一种创作与铭记。“我喜欢他的照片是因为它们的美好。于是,我们开始谈论美好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当然,美好和城市风景等概念和我们的记忆是相互交织的,而此书正是这种关系的产物。” ... 卧听南窗雨

    感谢这位豆友,前面有一条您帮着回复了,这本书是从英文译的,文景是直接用的台译本,因为小说先出,所以后来在译名上,一些细节上根据土语老师的一些意见做了调整。 这个开本更大的《伊斯坦布尔》,可以说是用图片构成的,开篇几十页先来震你一下。如老帕自己所言,从后往前翻看这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请继续往下读吧:)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1 19:15:28

    感谢这位豆友,前面有一条您帮着回复了,这本书是从英文译的,文景是直接用的台译本,因为小说先 感谢这位豆友,前面有一条您帮着回复了,这本书是从英文译的,文景是直接用的台译本,因为小说先出,所以后来在译名上,一些细节上根据土语老师的一些意见做了调整。 这个开本更大的《伊斯坦布尔》,可以说是用图片构成的,开篇几十页先来震你一下。如老帕自己所言,从后往前翻看这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请继续往下读吧:) ... 现实以下俱乐部

    好嘞😻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19:16:19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铅黄

    很想向您的朋友了解,现在还有可能去索菲亚大教堂吗?改为大寺后,其实老帕先生一直在呼吁再改回博物馆。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19:19:01

    [内容不可见]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1 19:20:02

    【提问】老师,您好,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过如梦如幻的红楼梦之感?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19:20:05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6937982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19:22:48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19:24:49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19:28:56

    [内容不可见]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19:31:21

    认识帕慕克从这本书开始,过年回家特意找出来带在身边。发现手头的是第一版的! 认识帕慕克从这本书开始,过年回家特意找出来带在身边。发现手头的是第一版的! 很离谱不是吗

    您这个是首版,小开本的图少版本,欢迎更新到最新的大开本图片版:)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19:39:41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6937982

    你好啊,我个人认为没有区别,这是情感上的表达程度,选词上的不同。译者选取了“呼愁”这个词汇,是不是与那些 “愁”“忧伤”“蓝调”等等词汇,多了些不同味道 。 老帕在书中的第10 呼愁一节中,还是做了不少阐释,那是属于老帕的独有阐释,就是伴随着他个体以及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 我确实将呼愁与伊斯坦布尔联系在一起,而“忧伤”就显得不那样对味了。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19:42:04

    你好啊,我个人认为没有区别,这是情感上的表达程度,选词上的不同。译者选取了“呼愁”这个词汇 你好啊,我个人认为没有区别,这是情感上的表达程度,选词上的不同。译者选取了“呼愁”这个词汇,是不是与那些 “愁”“忧伤”“蓝调”等等词汇,多了些不同味道 。 老帕在书中的第10 呼愁一节中,还是做了不少阐释,那是属于老帕的独有阐释,就是伴随着他个体以及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 我确实将呼愁与伊斯坦布尔联系在一起,而“忧伤”就显得不那样对味了。 ... 现实以下俱乐部

    [内容不可见]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19:50:21

    【提问】老师,您好,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过如梦如幻的红楼梦之感? 【提问】老师,您好,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过如梦如幻的红楼梦之感? 卧听南窗雨

    你好啊,我没有哎,但有时会与《别样的色彩》“串台”,比如我深刻地记得老帕在书里提过对“理发师的恐惧”,以为是这本书里的,原来存在于“别样的色彩”

    在孩提时代,我最害怕理发师的,是他们就像牙医拔牙一样,能够如此技巧娴熟地从我们嘴里套出话来,并像报纸一样,将这些话迅速散播开来。 正是这样,当我坐在维纳斯理发店读着《秃鹰》时,如果 突然听见一个声音说,“过来吧,年轻人”,我就会紧张得好像有人叫我坐在牙医的椅子上。这不仅是因为,给我收拾头发的 人常常把碎头屑弄到我的脖子里,剪子也总会戳到我(我对理发店的光顾似乎总是伴随着疼痛)。我害怕,更是因为担心会泄露家族的某些秘密。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19:58:16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6937982

    你好啊,我想你说的全都有,以及更多。但我有点不知怎么解释得更清楚,那么,多年前,文景的老朋友,我个人非常信赖的文学文化研究者,写作者邓金明老师,就写过一篇,请看看这一篇文章: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55234/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20:00:36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6937982

    这是一部回忆录,一部城市记忆。有关个人家庭,但我认为他的主体仍是伊斯坦布尔,作家个体与伊斯坦布尔无法分割。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1 20:29:27

    你好啊,我没有哎,但有时会与《别样的色彩》“串台”,比如我深刻地记得老帕在书里提过对“理发 你好啊,我没有哎,但有时会与《别样的色彩》“串台”,比如我深刻地记得老帕在书里提过对“理发师的恐惧”,以为是这本书里的,原来存在于“别样的色彩” 在孩提时代,我最害怕理发师的,是他们就像牙医拔牙一样,能够如此技巧娴熟地从我们嘴里套出话来,并像报纸一样,将这些话迅速散播开来。 正是这样,当我坐在维纳斯理发店读着《秃鹰》时,如果 突然听见一个声音说,“过来吧,年轻人”,我就会紧张得好像有人叫我坐在牙医的椅子上。这不仅是因为,给我收拾头发的 人常常把碎头屑弄到我的脖子里,剪子也总会戳到我(我对理发店的光顾似乎总是伴随着疼痛)。我害怕,更是因为担心会泄露家族的某些秘密。 ... 现实以下俱乐部

    Hhhhh,我是跟《纯真博物馆》🤣,感谢老师的回复(o^^o)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1 20:30:52

    【提问】您好,老师,如果可以和老帕交换人生,您愿意吗?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20:45:47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6937982

    我感觉作家没有尴尬,他很直接的。要说话就去说话,受审就去受审,对某些人有不同意见就去呼吁。我看老帕是个清醒的自觉者。不过,这样的人自然会不受待见的,咱们可能不太能关注土语的报道,如果挖掘下去会有些不同的感受的。 19年我去拜访他时,感觉没有带什么礼物,很不好意思的,就去买花。买花时,其实也不知买什么,询问给一位受人尊敬的男士作家应该买什么花呢?我拿出手机应该是想找什么信息给花店的小伙子看,他就看到手机上有老帕头像,他乐了,“是他吗?”就是这个花,他常来买的。我找找图,好像只有花店的图啦。下方黄色下面粉色的那束:)

  • 现实以下俱乐部

    现实以下俱乐部 2022-06-21 21:00:36

    【提问】您好,老师,如果可以和老帕交换人生,您愿意吗? 【提问】您好,老师,如果可以和老帕交换人生,您愿意吗? 采桑子的沙鸥

    哈哈,不愿意,我有好多好多牵挂。。 我非常乐意看老帕先生展现不同的絮叨,讲述不同的故事。请期待一下他的新书《瘟疫之夜》:)

    我们每个人去过自己的人生,好好过,就好了。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21:02:05

    我感觉作家没有尴尬,他很直接的。要说话就去说话,受审就去受审,对某些人有不同意见就去呼吁。 我感觉作家没有尴尬,他很直接的。要说话就去说话,受审就去受审,对某些人有不同意见就去呼吁。我看老帕是个清醒的自觉者。不过,这样的人自然会不受待见的,咱们可能不太能关注土语的报道,如果挖掘下去会有些不同的感受的。 19年我去拜访他时,感觉没有带什么礼物,很不好意思的,就去买花。买花时,其实也不知买什么,询问给一位受人尊敬的男士作家应该买什么花呢?我拿出手机应该是想找什么信息给花店的小伙子看,他就看到手机上有老帕头像,他乐了,“是他吗?”就是这个花,他常来买的。我找找图,好像只有花店的图啦。下方黄色下面粉色的那束:) ... 现实以下俱乐部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21:02:40

    你好啊,我想你说的全都有,以及更多。但我有点不知怎么解释得更清楚,那么,多年前,文景的老朋 你好啊,我想你说的全都有,以及更多。但我有点不知怎么解释得更清楚,那么,多年前,文景的老朋友,我个人非常信赖的文学文化研究者,写作者邓金明老师,就写过一篇,请看看这一篇文章: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55234/ ... 现实以下俱乐部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1 21:15:45

    [内容不可见]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1 21:31:01

    哈哈,不愿意,我有好多好多牵挂。。 我非常乐意看老帕先生展现不同的絮叨,讲述不同的故事。请 哈哈,不愿意,我有好多好多牵挂。。 我非常乐意看老帕先生展现不同的絮叨,讲述不同的故事。请期待一下他的新书《瘟疫之夜》:) 我们每个人去过自己的人生,好好过,就好了。 ... 现实以下俱乐部

    好哒好哒,期待(☆▽☆)感谢老师的回复O(∩_∩)O谢谢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1 21:31:30

    我感觉作家没有尴尬,他很直接的。要说话就去说话,受审就去受审,对某些人有不同意见就去呼吁。 我感觉作家没有尴尬,他很直接的。要说话就去说话,受审就去受审,对某些人有不同意见就去呼吁。我看老帕是个清醒的自觉者。不过,这样的人自然会不受待见的,咱们可能不太能关注土语的报道,如果挖掘下去会有些不同的感受的。 19年我去拜访他时,感觉没有带什么礼物,很不好意思的,就去买花。买花时,其实也不知买什么,询问给一位受人尊敬的男士作家应该买什么花呢?我拿出手机应该是想找什么信息给花店的小伙子看,他就看到手机上有老帕头像,他乐了,“是他吗?”就是这个花,他常来买的。我找找图,好像只有花店的图啦。下方黄色下面粉色的那束:) ... 现实以下俱乐部

    (@ο@) 哇~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1 21:42:09

    【6.21共读打卡】读完第七章,老帕追忆梅林画中的博斯普照鲁斯风光,有过似曾相似的经历,很能理解那种悲喜交加的心情~ “是的,夜晚时分,别别喀丘上的树林正是退到那种黑暗中,而唯有像我或梅林这样在此地至少住上十年的人,才知道这是怎样一种由内而发的黑暗。”

  • vicky

    vicky 2022-06-21 23:47:15

    【6.21阅读打卡】读到帕夏的宅邸的拆毁。我小时候经常在《豪夫童话》里看到这个词儿,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看起来帕慕克对童年的很多细节记得很清楚,最有感触的句子抄录如下:“尽管如此,此一垂死文明的哀婉愁怨依然包围着我们。虽然西化和现代化的欲望强烈,但最急切的愿望似乎是摆脱衰亡帝国的辛酸记忆:颇像被抛弃的情人扔掉心上人的衣物和照片。但因为没有西方或当地的东西前来填补空缺,西化的强烈欲望通常相当于抹去过往。对文化产生缩减矮化的效应,导致像我们这类家庭,虽在各方面乐见共和国的进步,却把房子布置得跟博物馆一样。”这句话貌似用在中国近代史也可以。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1 23:48:02

    【6月20号阅读打卡】刚阅读到第八章,老帕敏感细腻的心思,将父母的争吵回忆,写得很有代入感。

    “房间虽暗,却有一道强光透过两扇毛玻璃大门的新艺术风格图案直射进来。哥哥和我隔着明亮的玻璃,注视我们父母的影子互相走近又分开,再次走向前碰彼此,怒吼时合成一个影子。这出皮影戏时而失去控制,使布幕(毛玻璃)微微颤动——就像我们去卡拉格兹(Karagöz)皮影剧场的时候——一切都以黑白影像进行。”

  • 阿嘁

    阿嘁 (孱弱。) 2022-06-22 18:14:23

    【6.22打卡day4】 进度p327 《西方人的眼光》“阅读西方旅人描写的伊斯坦布尔,我的不平之感事后尤然:这些包括杰出作家在内的观察者提及并夸大的许多本地特色,在指出后不久便在城内消失。这是一种残酷的共生关系:西方观察者喜欢点出让伊斯坦布尔别具异国情调、不同于西方的事物,而我们当中的西化者却把相同的每件事物看做障碍,应当尽快从城市表面铲除。” 又是一段心碎的句子。

    “我们关心的是他们如何理解他们看见的东西”,昨晚看了「中国瞭望塔」的视频,始于好奇如何呈现我熟悉的周遭,也是借着他人的眼睛在凝视自己。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2 19:57:56

    [内容不可见]

  • aily

    aily 2022-06-22 20:45:15

    打卡 day4 Mark 富人 之前只看到《纯真博物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的帕慕克,只看到锵锵行天下里爱中国画的帕慕克,这里又看到了一个内心充满力量的帕慕克。越看越爱了❤️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6-22 22:00:49

    【06.22 打卡】读至《“呼愁”》。 突然哲学,突然哀伤,突然强烈的忧愁。

  • vicky

    vicky 2022-06-22 23:38:05

    【6.22阅读打卡】读到《通过博斯普鲁斯的船只》 “不仅苏联战舰,数每一艘“著名”船舶都使我得以重申我的世界图像,以及我自己在其中的定位。这么说,学校教我们的是真的:博斯普鲁斯是关键,是地缘政治的世界中心,而这正是世界各国及其军队,特别是苏联人想占据我们美丽的博斯普鲁斯的原因。”——在自家窗外看到国际政治。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2 23:51:12

    【6月22号阅读打卡】老帕见证了伊斯坦布尔曾经的辉煌与衰落的历史。 阅读分享: 伊斯坦布尔承担的“呼愁”不是弥漫全城的绝症,不是像悲伤一样得去忍受的永恒贫穷,也不是黑白分明的失败难题:它是倍感荣幸地承担其“呼愁”。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2 23:53:10

    【6.22共读打卡】 阅读分享:每当同时想起这些作家,我便认为一个城市的特性不仅在其地形或建筑,而是在其居民五十年来住同一条街——如同我一样——之后,翻腾在记忆中的每个巧遇、每个记忆、字母、颜色和影像的总和。这时候我幻想自己童年的某个时刻,也巧遇过这四位忧伤作家。

  • aily

    aily 2022-06-23 13:51:20

    打卡 day5 Mark 所谓不快乐,就是讨厌自己和自己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有着全世界最美丽的景致,他就像剧院,从观众席观赏最美,避开了舞台侧面贫困肮脏的街区。”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3 15:08:26

    [内容不可见]

  • 阿嘁

    阿嘁 (孱弱。) 2022-06-23 18:08:34

    【6.23打卡day5】 进度p382 「若想体验伊斯坦布尔的后街,若 想欣赏使废墟具有偶然之美的常春藤和树木,首先你在它们面前,必须成为 “陌生人”……所有的这些,在居往其中的人看来并不美,他们谈的是贫困、无助、绝望的疏忽。欣赏贫困潦倒和历史衰退的偶然之美,在废墟中观看如画之景的人,往往是我们这些外来者。」 成为残酷的、冷漠的旁观者。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6-23 18:09:21

    【06.23 打卡】读至《欢乐单调得学校生活》。

    我很喜欢《我的祖母》一篇,读起来不很吃力,一个慈祥有趣的老太太的形象跃然纸上。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3 22:48:26

    【6月23号阅读打卡】阅读过程中,这段特别有共鸣,我们的城市文明进程好像也是这么过来的~ “唯有舍弃过去在街头和公共场所的举止方式,唯有跟西方人一样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摆脱紊乱的交通。但如果你问这城市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交通规则,唉,这可完全是另一码事……(1949)”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3 22:51:20

    【6.23共读打卡】阅读老帕的成长与城市变迁的故事,经常有似曾相似之感,尤其是上学时的那种困惑。“了解同学是不同的个体,并发现他们与我之间的差异,既使我兴奋,有时却又痛苦。”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3 22:52:54

    【6.23共读打卡】阅读老帕的成长与城市变迁的故事,经常有似曾相似之感,尤其是上学时的那种困惑 【6.23共读打卡】阅读老帕的成长与城市变迁的故事,经常有似曾相似之感,尤其是上学时的那种困惑。“了解同学是不同的个体,并发现他们与我之间的差异,既使我兴奋,有时却又痛苦。” ... 采桑子的沙鸥

    “罪行稍轻时,老师便罚学生站在黑板和门之间的角落,背对全班,有时单脚而立,但因为我们都巴不得看一条腿能站多久,害得课也上不成,因此这种惩罚很少发生。”真的是全天下的同学和老师都有过这种相似的经历吗?

  • vicky

    vicky 2022-06-23 23:03:07

    【6.23共读打卡】读到西方人的目光。再次感叹,东方国家在近代命运的相似“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很担心外国人和陌生人怎么看我们。但焦虑若带给我们痛苦,模糊了我们与现实的关系,变得比现实本身更重要,那可就麻烦了。我的城市在西方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我关心西方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城市(大部分的伊斯坦布尔人也是如此),这很令人烦恼,就像一只眼睛始终盯着西方的每一位伊斯坦布尔作家,我有时因不知所措而感到痛苦。”后面又提到“通过外国人的眼睛观看伊斯坦布尔,始终让我欢喜,大半是由于他们的图像帮助我避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遵循规范的压力。”又特别像中国人有时看海外汉学研究🧐

  • 老倒霉蛋查第格

    老倒霉蛋查第格 2022-06-24 16:27:21

    这一段我没看懂,红番是什么?汤姆米克斯是啥?为啥看到半裸的男人会硬?巨物崇拜?为啥看到毛绒熊会硬?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6-24 16:45:22

    【06.24 打卡】 读至《绘画之乐》。 喜欢《痰吐禁止》这一篇,我作为孩子的时候也喜欢到处找字看。这个日语的语法翻译也很有趣。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4 18:30:45

    [内容不可见]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4 18:30:52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豆友256937982

    [内容不可见]

  • 阿嘁

    阿嘁 (孱弱。) 2022-06-24 19:39:09

    【6.24打卡day6】 看完。 「人的臂、腿和手,甚至我们的头,具有某种没有生命的特性,就像母亲用来放新鲜维菊和冬青的花瓶一样呆板迟钝,就像她身边的小桌或挂在墙上的伊兹尼克陶盘一样冥顽不灵。尽管我们维持一幅幸福家庭的画面,尽管我暂时不怀疑,当我们三个坐在自己的角落时,却有某种东西让我们看上去像祖母多塞进她博物馆房间的三件家具。」 是啦其实咱全都是一堆有机物(……)

  • aily

    aily 2022-06-24 20:51:21

    © 版权所有

    打卡 day 6 读完全书END 看完迫不及待的搜了很多文献来看看。这段采访帕慕克说:“我写书不是为了他们的结尾,或者其中的智慧,而是为了他们的结构。作为作家,我更关注结构的美好,而不致力于表达一个清晰的信息。 ” 对,就是这种难言的认同和感动,没有明确的信息,却深深的吸引我。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4 21:23:26

    【6月24号阅读打卡】阅读到第15章,老帕解读记述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专栏作家们的故事,深有同感,文字也是一种记录,承载历史的方式,“文学精英们的嘲笑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身不由己的普通人,走在街上关心自己的事、为养家糊口而艰苦奋斗的市井小民。我们之所以熟知这些教育程度不及专栏作家和报刊读者的伊斯坦布尔不幸之人——他们一百三十年来在街上做的事,他们吃的东西,说的话,他们发出的声音——都得归功于这些屡屡愤怒、时而慈悲、不断批评的专栏作家,他们以写下这些为己任。”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4 21:24:27

    【6月24号阅读打卡】阅读到第15章,老帕解读记述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专栏作家们的故事,深有同感, 【6月24号阅读打卡】阅读到第15章,老帕解读记述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专栏作家们的故事,深有同感,文字也是一种记录,承载历史的方式,“文学精英们的嘲笑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身不由己的普通人,走在街上关心自己的事、为养家糊口而艰苦奋斗的市井小民。我们之所以熟知这些教育程度不及专栏作家和报刊读者的伊斯坦布尔不幸之人——他们一百三十年来在街上做的事,他们吃的东西,说的话,他们发出的声音——都得归功于这些屡屡愤怒、时而慈悲、不断批评的专栏作家,他们以写下这些为己任。” ... 卧听南窗雨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4 21:33:04

    【6.24共读打卡】读完第18章,帕慕克敏感细腻的为我们讲述科丘的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他的这本书,也像一本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人文类百科全书。

    阅读分享:科丘的哀愁与其说是源自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伊斯坦布尔的衰落,不如说是源于他本身在“雅骊”和木造楼阁中度过的幽暗童年。

  • vicky

    vicky 2022-06-24 23:30:45

    【6.24共读打卡】读到画画和家庭幸福,震惊😫土耳其1970年代电视就普及了吗?

  • 三金难买寸光阴

    三金难买寸光阴 2022-06-25 12:56:09

    【06.25 打卡】共读完结撒花,一座城市的记忆,就像一个城市的索引,他介绍的不敢说十分详尽,但是当做一个索引,自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 豆友256937982

    豆友256937982 2022-06-25 20:46:56

    [内容不可见]

  • aily

    aily 2022-06-25 21:02:30

    打卡 day7 Mark 读后感 正如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市乔伊斯小说《尤利西斯》的主角,伊斯坦布尔就是帕慕克的主角。 十九世纪的诗人拉马丁曾经说,一个人若只能望这尘世一眼,那应当是伊斯坦布尔。

    帕慕克在书里写道,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伊斯坦布尔,回溯历史,公元前660年,这里是希腊的城邦,名为拜占庭,取名为希腊王Byzas。公园330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于此,改名为君士坦丁堡。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城内,建立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在突厥语当中,意思是伊斯兰之城。

    这座曾名为拜占庭、居士坦丁堡的城市被拿破仑尊崇为世界的首都,也是帕慕克的呼愁之所,忧伤之地。这种呼愁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主观的人生态度。

    《伊斯坦布尔:一个城市的记忆》刚一出版,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书目。

    伊斯坦布尔在地理上一个混合的地方,百分之六十的人伊斯兰主义者保守,百分之四十的人寻求西化。两股力量争论了不下200年,这种处于东方、西方之间的状态,就是土耳其的生活风貌。

    在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之后,世界几乎忘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如今穷困潦倒,遗世独立。对于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但销声黯然的城市,他重返家族的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形形色色的生活故事。他那些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土耳其文明的伤感,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在《土耳其化的君士坦丁堡》这一篇中,有一群少数族裔,在伊斯坦布尔,不仅生活着土耳其人,也生活着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等,他们是被边缘化的他者,被大部分的土耳其人认为是低下的、不高尚的,这些人在民族主义的运动中,面临着店铺被洗劫、妇女被蹂躏、神父被杀害的悲哀命运。这是当代伊斯坦布尔最敏感的一个话题。

    这部作品就像是一曲挽歌,哀悼着坐着失落的童年纯真与快乐,哀悼一个盛极一时的家族,哀悼一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和落寞。

    帕慕克把这种忧伤用“呼愁”来概括,他认为,“呼愁”这个词来源于《古兰经》中的“huzn”或着“hazen”,先知穆罕默德把妻子和伯父两人去世的那一年称为忧伤之年,这个词用来表达心灵深处的失落感。这种失落不仅仅是因为怀念过去的鼎盛,而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遗弃和尴尬西化的追寻,一种内疚、失落和嫉妒。 土耳其人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根。

    1923年10月,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大刀阔斧的西化改革开始,伊斯兰教的法律和教育体系被废除,大小宗教学校被关闭,西方的民主化制度等等得到大量宣传。但过于激烈的世俗化改革激化了国内的民族矛盾,世俗化对服饰、墓葬、朝圣等等关系到民间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变革带来了愤怒和抵抗。与此同时,土耳其民族主义情绪和一些民族主义分裂势力此起彼伏,最后演变成20世纪70年代的库尔德人和政府军的多次武力对抗,导致了大规模的内战和流血牺牲。成为欧洲强国的念想越来越远。

    为了进一步推进西化改革,1946年,土耳其从一党制转向了多党民主制度,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迅速崛起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世俗化政权相博弈,土耳其军队为了维护西化成果分别于1960年5月、1971年3月、1980年9月和1997年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军事政变。连年的军事动荡严重打击了土耳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整个国家陷入了长久的哀伤与忧愁。

    帕慕克说,在过去的150年间,(1850-2000),我肯定呼愁不仅统治者伊斯坦布尔,而且已经扩及周围地区。这也是他不断写呼愁的原因。

    对于伊斯坦布尔人而言,呼愁有不同层次的含义。

    比如物质层面的衰落与落后,伊斯坦布尔人共同的文化与心理构成,一种深入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也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呼愁不是主张反抗社会,而是鼓励他们乐知天命,尊重和谐,遵循社会价值和习俗,一致性和谦卑等等的美德。

    呼愁也不是对贫穷的无限悲伤,而是一种对衰败后的坦然接受,获得平衡的心理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次采访中帕慕克说,在我看来,不论是来自西方还是东方的冲突,这些命名与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在我的小说中,我想说,抛开这些东西,所有关于东西方的归纳都是泛泛而论,别相信它们…

    不管是冲突还是融合,这些东西在生命中都是相对短暂的存在。

    他说,实际上,小说是一种对幸福的呼唤,生命苦短,应当珍惜,带上你的女孩,远走高飞。

  • 采桑子的沙鸥

    采桑子的沙鸥 (我的灵魂系于荷马的第七根琴索) 2022-06-25 21:27:28

    【6.25共读打卡】我指出在她眼中和嘴角看见的一片乌云,我说:“别这么愁眉苦脸的!” 帕慕克的青涩初恋“黑玫瑰”,也许爱真的需要勇气与机缘吧?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2022-06-25 21:34:11

    【6月25号阅读打卡】趁着周末,阅读完这本书,在老帕的回忆录里,感受到无尽的感伤,忧郁,苍凉与忧伤,也许凡是经历过时代巨变的人,总不得不在历史的重负中沉重前行!

    美景之美,在其忧伤。 ——阿麦特·拉西姆 这里生活着一些在“呼愁”中作乐的人。 ——雅哈亚·凯末尔

  • 阿嘁

    阿嘁 (孱弱。) 2022-06-25 21:55:17

    【6.25打卡day7】 看完。共读的最后一天啦!

    33章那里帕慕克说自己逃课,嗯,来个营销号标题:据研究逃课不影响拿诺奖——😈尽情逃课吧朋友们!(不是)

  • vicky

    vicky 2022-06-25 23:06:57

    【6月25号阅读打卡】读到初恋“多年后,我自问为什么走这些路、搭这些船的时候我们不曾牵手,于是得出多种原因:一、我们这两个胆怯的孩子之所以走上伊斯坦布尔的街头,不是为了感觉我们的爱,而是为了掩藏我们的爱。二、快乐的情侣当众牵手,想让每个人看见他们的快乐,然而,尽管我愿意承认我们是快乐的情侣,却怕让自己显得肤浅。三、这种快乐的举止将使我们成为到这些贫困、潦倒、保守的居住区享受“轻狂乐趣”的观光客。四、贫民区、伊斯坦布尔废墟的忧伤早已吞噬了我们。”

  • aily

    aily 2022-07-01 12:20:04

    今天看到北岛谈的关于《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保存的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太正点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