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观影笔记
小藕
《神女》拍摄于1934年,联华公司出品。阮玲玉在此片中的表现相较于之前的《桃花泣血记》而言几乎算是脱胎换骨,此时她正处于演艺事业的巅峰期(之后一年便因婚姻问题陷入了“人言可畏”的舆论漩涡年仅25岁便香消玉殒)。阮玲玉何以能将悲剧的女性角色演绎得如此入木三分,好像她从来就是为演悲剧的女性角色而生的?这可能要在她多舛的命途和多愁善感的天性中找答案。 妓女已经是极为卑微,轻贱,遭人鄙夷的底层阶级人物,影片中,阮嫂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妓女,而且没有从业执照,要时时提防着警察的盘问,是暗娼,社会地位还不如正规的妓女,代表着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对这样一个人物的悲剧人生的深入刻画本身就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尖锐地揭露社会中的黑暗与丑恶,不粉饰现实而是直面现实,深刻地批判现实。除了阮嫂以外,老校长可能是片中唯一一个代表善良与正义的存在,然而当他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坚持教育的公平,想为阮嫂品学兼优的儿子主持公道时,却在全体家长们与董事们的压力下被逼离校,所揭示出的这个社会对起码的道德与良知的不容令人触目惊心——卑劣丑恶已不是站在善良正义的对立面,而是将善良正义完全地吞没、驱逐,如此黑暗的社会风气令人胆战心惊。 相比于其他揭示社会黑暗的同时期现实主义左翼电影,《神女》更胜一筹之处在于对人性的哲理性思考。阮嫂暗娼的职业代表着人性中屈服于丑恶现实的遭人唾弃的一面,而她演绎的为孩子勇于牺牲勇于抗争的母亲之光辉形象又散发着圣洁的母性之光。这人性的两面交织在阮嫂一人身上,导演明显地“厚此薄彼”,盛赞了作为母亲美好纯洁的人类本性,这一面代表的是“人之初”的善,母性这种最原始的善性受尽磨难也难以泯灭;而对屈服于丑恶的一面给予深深同情,这一面为可怕的外力逼迫所致,影片中道尽其无可奈何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阮嫂的悲剧不仅代表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困苦之境,也揭示了人的善良本性在现实苦难践踏之下的无尽挣扎与妥协,这是人类共通的。 此外,影片讲述的这个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牺牲全部拼上性命的故事里,所有光明的希望都指向那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孩子又听话又懂事,让拼尽全力的母亲感到幸福与慰藉。直到影片悲剧的结尾,虽然阮嫂被判徒刑十二年,但孩子被善良的老校长收养,从此生活与学习都有了保障,想象着孩子可爱的笑颜与光明的未来,阮嫂在狱中渐渐获得新的平静。虽然影片在阮嫂一声深深叹息中结束,但因为阮嫂在狱中获得的一丝平静和寄予孩子的深切希望,一切都不再那么绝望,似乎苦难的无尽黑暗之中始终摇曳着一小簇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由此可以看出影片在现实主义题旨下的浪漫主义情怀。 影片最明显的艺术特征是对比手法的运用。阮嫂和恶霸的对比,阮嫂的孩子与其他孩童的对比,阮嫂与其他学生家长的对比,校长与学校董事的对比,阮嫂在夜间的暗娼职业与白天的慈母形象的对比……在层层叠加的对比关系中将影片所要展示的矛盾愈演愈烈。 影片是默片,当时电影配音已开始蓬勃发展,完全的无声片显得有些落后于潮流。但是《神女》的默却恰到好处,影片的默结合阮玲玉精于细节、深情满满的表演,赋予整部作品一种难以言说的意蕴,也符合人物无处可说的悲情,想象一下如果给演员配上音或加入插曲,艺术效果可能反而会打折扣。 ——影视 L.T.C.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民国) (黑孩儿)
- 《神女》 观影笔记 传媒学院 刘璐 (lo)
- 三个摩登女性 观后感 (刁溯)
- 《各有千秋》平淡的幻灭 (zqfroghappy)
- 《北洋画报》中王伯龙的电影评论研究 (黑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