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怀磊落相似,真伪任人嗤——记王小石和狄飞惊的几次对手戏(完)
来自:香蕉鱼(狗塑中(是石头开花的时候了)
小石头和狄大堂主在剧中同框并不太多,但我认为几乎每一场都非常“武侠”。两人在这片江湖中的身份,有下属、兄弟、情人、子女等等,但或许正是因为王狄没有太多其他世俗上的关联,因此两人相逢的场面,王小石和狄大堂主身上“侠”的一面都尤为突出,两个人的对手戏,也尤为能让人从繁冗的感情戏中回归武侠的初心。
🌊初见
王狄第一次相见,是狄飞惊邀请出狱后的王白二人加入六分半堂。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狄飞惊可能是一个很复杂很有魅力的反派角色😂对于王白二人,他有惜才之心,想给他们寻一条出路(实际上这种惜才之心也贯穿这个人物的始终)。王小石的回答很有他的个人色彩:

这里我觉得小曾自己的一段解读很贴合这种心境:

狄大堂主的反应也很有趣,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杨彤老师自己设计的。虽然狄飞惊此前已经肯定了王白二人的能力,但他没有给这两个人什么正眼😂但王小石说完,狄飞惊有一个抬眼看他的特写:

接着说了那句可以说一语成谶的话:“天下无人不识君”。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我还觉得可能是有点讽刺意味?但越看越觉得,狄飞惊可能已经意识到,眼前人是能够破局的人。
🌊出手相救
王小石在尚书府单挑关七,其实有点削弱他的智谋,被关七可能编剧还是想塑造一个成长型男主吧,被打了个半死😂但好在还是体现了他兼爱和孤勇的人物性格。这时候上线救他的不是别人,是狄飞惊。你说这是巧合吗?可能让狄大堂主来救他是最合理的安排,但我觉得也是冥冥中把王狄两个人牵系在一起的安排,又一次暗示了他们俩是一种英雄惜英雄,前辈提携后辈的关系。

这也是本剧关乎武侠的精神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传承。苏梦枕与王小石之间是传承,狄王之间又何尝不是呢?特别因为二人立场对立,因此这种传承和提携才格外有侠味。这也为之后王狄之间异于寻常的相互信任做了铺垫。

🌊佛前问路
先放上我特别喜欢的这张剧照:

这段对手戏,人、戏、景,我都非常喜欢。我很喜欢这种体现帮派、人物间复杂关系的戏,比如为了杀关七雷苏联手对傅宗书施压,又比如雷苏喝早茶,而王狄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也是非常有趣。两个人都有想保护的东西,因而立场不同,但不妨碍他们惺惺相惜,互相信任,所以有了这个近乎不可思议的画面:王小石向狄飞惊问有桥集团的真相,狄飞惊也坦诚相告。

我不知道剧组是不是有意选择了卧佛像,对佛学也缺乏了解,所以只能提出一点猜想。卧佛是佛祖涅槃像,最为平静,是“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的最高境界。也许正是在卧佛面前,王狄才能摒弃一切立场,单纯为了追求作为“侠”的最高理想而交心。在佛像面前,二人显得尤为渺小,光影之下好像一黑一白,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却又实现了最静、最和谐的一刻。王狄的相交,本身就是一种侠字至上。
以及狄大堂主又给了王小石一个正眼😂

🌊草原再相逢
真正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一刻。至少在设定上,王小石可以说是江湖里最理想化的一个存在,他是一颗小小的石头,却牵挂着所有人的自由。狄大堂主有想要拼尽一切保护的存在,所以选择了和王小石不同的道,但不代表他不认可王小石的道。相反,他一直在帮助,甚至守护这颗江湖中的星星之火。

而后就是极为英雄惜英雄的一段话。但想必无论是王狄二人,还是观众,都不会真的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早已是知己,何须是故交呢?


🌊相送与相照
最后一面,还是感谢四个六的剧照。

虽然大家很早就知道送狄飞惊最后一程的是职业收尸人王小石,但我没有想到,这最后一面居然直接成了王小石决定回京直面命运的转折。
一直有人质疑为什么王小石要逃走,质疑这是不是一种懦弱退缩的表现。我没有看过太多原著,但就剧而言,我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王小石对京城没有那么大执念,他的初衷只是想来看看,这一片浩瀚的江湖,哪里不能容下这个小石子呢?另一方面,小石头也不是真的莽夫(虽然编剧有时候智商掉线),他还是懂得来日方长的道理的。

但是经历了师父之死,温柔出走后,他感受到出走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同时他也认可狄大堂主为了心中的道慷慨赴死的选择,如果不能生得自由,至少可以自由地死。狄飞惊对于王小石而言,也是一种耳濡目染的领路人的存在。
狄王,戏内是两个惺惺相惜的侠客,戏外看也是两个相互成就的角色。肝胆相照,如秦时明月;相送之情,如岭上白云。无论是戏内还是戏外,都让人感受到了武侠的火光还没有熄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聊|啊?我现在嗑白苏还有活路吗 (不愧是我!)
- 同人/产出|苏推 原著党(maybe+石推)看到就是赚到 (君莫笑)
- 拍好了其实可以温瑞安武侠宇宙的 (阿汤哥)
- 所以王小石最重要的人是白愁飞和苏梦枕吗? (不可思议)
- 闲聊|因为曾舜晞去看了剧,很喜欢王小石 但编剧又奇奇怪怪,... (我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