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独立影片拍摄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聊下
来自:爹味儿老灯
最近有很多朋友通过豆瓣,通过我的几篇关于我自己拍摄独立电影的文章加了我的微信,交流了一些关于独立影像制作的话题。我觉得其实可以建一个类似的交流群,把各个地方,特别是江浙沪的朋友加进来,因为我发现大家都有我曾经没有过的困惑。虽然我不算成功,但是我拍长片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下,甚至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些线下的沟通交流。今天这篇文章分享一些近期沟通的可能拍摄独立影片会遇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我遇到的和我没遇到但是大多数人困惑的。
1.拍摄短片还是长片?我们先来探讨下独立影片,以及独立影片的市场,再决定。
这个不是我遇到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同时都困惑这个问题,所以我放在这里聊聊,有不同意见的小伙伴也可以在帖子底下回复交流。
这个问题其实源于对独立电影的不同认知,独立电影最早源于美国好莱坞,其实电影也才发展一百多年,以前根本没有什么独立不独立之说,最早的电影公司大多数其实都是院线公司,他们先有了自己的院线,有了放电影的地方,然后才需要制作影片吸引观众来看。包括曾经老上海的电影公司,香港电影最繁荣的时候的邵氏兄弟,邵氏父子,嘉禾,新艺城,永胜等等。在这种形式下,电影的生产和播放基本是被几个巨头公司垄断的。好莱坞也一样,而且形成了所谓好莱坞电影的主流的价值观和故事形式,可以理解为好莱坞主流市场的大数据指向下引导的内容创作。跟今天网大在大数据引导下越来越没人看一个道理。
而那个时候因为电影市场越来越大,制作资源和人才涌入,导致了很多有表达欲的导演和制片人,想要做一些主流以外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大厂愿意出资,于是导演和制片人就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找来一些资金(来源各种各样,可能是个人,餐馆,书贩等等)。然后制作出来影片以后,再通过院线或者后来的录像带或者其他国家发行。这些影片因为内容没有那么千篇一律,充满个人表达,市场定位清晰,反而有些性价比高的直接赚翻,所以很多资本才涌入了电影这个领域。而独立电影爆发产生的题材多样性,也才是真正让美国电影遥遥领先全世界的第一次冲击。甚至为了保障独立电影多样性,更是成立了非盈利性的圣丹斯研究院,这才有了圣丹斯电影节,而这类型的电影节,其实就是好莱坞大厂来采购独立电影的超级市场。最好的电影节,就是应该让认真做电影的人有机会能够把片子卖出去,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让真正能被一些市场认可的电影人可以继续做下去,这样才是电影行业良性发展的根基。不用想了,我们国内没有这样的电影节,也许以前有过,现在已经没有了。
所以其实独立电影的起步确实是因为作者表达,但是本质上,其实也并不能总结为作者任性的产物,也需要尊重市场规律,以及尊重资本,因为在我眼里,独立电影的资方,远比大电影的投资大厂来的纯粹。基于上述,所以拍摄一个长片,是一个比较需要慎重的决定,如果纯粹是自己出钱,自己的团队,那其实无所谓。当然了,我们的独立电影发展,确实和世界独立电影的发展有所区别。我们在国内的电影院是看不到这些电影的,这些电影就变成地下的了,我相信能在豆瓣刷这些帖子的朋友,多多少少应该看过很多这样的电影,甚至对这几个导演都如数家珍。我的眼里最早的中国香港导演李翰祥导演的1971年的《骗术奇谭》和1972年的《骗术大观》,才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中国的独立电影,因为这两部片子,他在资金上也不依附于邵氏,商业上也很成功,而且和当时武侠片的主流市场有差异,开辟了都市街头拍摄的先河,完全符合独立电影的所有条件。我的独立电影其实做的也没那么好,因为经验不足,所以在演员上没有任何商业化的考量,就一个完整项目来说,确实有一些硬伤。
我们很容易把独立电影跟低预算,粗糙,敏感话题等等画上等号,包括国内几个所谓的主流独立影展。但是实际上这两者没有任何关系,小成本的独立电影《鬼影实录》《女巫布莱尔》基于小成本,所以在形式上做了一些探索,甚至有的电影,直接用电脑屏幕的后期完成了一个电影故事的构架。但是同样,独立电影也有《百万宝贝》《美国往事》这样的大制作。而更多人眼中的独立电影,可能和美国主要做DVD或者其他渠道发行的小成本B级片搞混了。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是想说,如果选择做长片,就要保障我们的基础制作水准,因为这其实就代表了我们对电影的认知和态度,只要是电影,就是职业的专业的,而不是因为预算低,独立电影就是一看是业余的,不能别人看的时候提出来我们做的不好,就说成本的问题。所以我们其实会背负更大的责任,就像作为导演,我现在依然有过审的压力。只有过审了,作为一个商品,能被市场认可,我们才能有下次机会,或者说持续做下去。除非你自己很能赚钱,或者有能为你的表达欲买单的父母。不然长片真不是首选,而这也没必要去怪政策,有可能因为政策还让我们少了这一笔损失呢,毕竟在国外也是一样的,独立电影导演也要看票房和回收情况。我们如果有一笔资金,可以让我们证明自己有电影市场,而我们正好有一个自信有把握的内容,那就用自己最专业的态度和团队,去力所能及地完成这个片子,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独立影像,不是独立电影,因为现在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现在有各种很好的短片比赛,电影节也有短片单元。而我没有参加过短片节,我身边有很多参加过各类短片节或者通过短片参加电影节的朋友。说实话,短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收益,很多都是只给名头,没有奖金,因为没有可以盈利的渠道,但是有少许的播放权授权费用。但是作为表达来说,短片爆发力很强,也更容易有导演风格。如果你想表达,又没有太高预算,准备自己花一笔钱拍摄,我的建议是首选拍短片,然后带着短片和长片方案,去参加创投多认识一些人。不一定有用,但是有机会,我们都相信能摘来天上的星星了,多一些认识的人也许这个项目就能成。说不准下一部《第九区》就是你的电影。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话,你可以磨练你的团队,即便亏,也亏不了多少钱,但是重要的是,把事给做了。
2.哪里认识更靠谱,更职业的创作团队?
我的建议是,先把导演工作和制片人工作分开,如果双方都没有能力组成一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职责清晰泾渭分明的团队,那就先不要干长片,先拍短片来锻炼团队。千万不要什么也没拍过,找一个不认识的,直接攒一个草台班子就干了,默契比PPT上玲琅满目的经历重要的多。
你要坚信一点,真的混的特别好,很多项目经历的人,如果不是你家对他有救命之恩,或者你给到多了他平时片酬十倍以上,他们是不会来一个新人组里混个项目的。如果你真请来了一个,有没有默契不说,如果他不积极,没有用,如果积极,你就是在替他完成他的理想创作。还有,不要把广告拍摄经验当作剧情片经验,完全不一样,而且按照广告的薪酬体系,会增加很多实际支出成本。
对于早期想干这个行业的朋友来说,有几个搭档,导演,制片人分工明确,然后一个团队基本上百分之六十以上自己的默契团队,那就可以了,不要太过追求所谓的干过多少片子的合作方,因为他们不会给你的片子加上任何画面以外的分数,甚至因为合作不对等,连画面都加不了分,甚至减分。作为导演或者制片人,一定要把各个部门的制作人的创作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激发到极限。
3.需不需要监制?
如果是长片,我很负责任地说,必须有监制,而且最重要的是前期就参与。如果你骨骼惊奇,可以直接创作出惊世之作,那么最好也有个监制,他可以在尺度和一些版权的问题上帮你把关,甚至后续的营销建议,站台之类的。刚才那句话作用从后往前减少,如果找不到名人找有商业上回收成功案例的,找不到有商业上成功案例的至少找个有过审经验的酌情递减,这就是考验导演和制片人人脉上限和刷脸谈判的实力了。我就是吃了没有监制的亏,自以为自由创作很爽,实际上创作期会很迷茫,而后期的时候更迷茫,连备案过审都得一点点去研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点,就是备案过审不是不独立了,而是就像你开个饭店,得要许可证一样。这个不细聊,因为情况不一样都会不一样,不要等到跟我一样到拍完再想到这一点,这样就很难很难了。
4.怎么样才能认识电影圈内的人?
如果抱着认识人的心态,就别干这行了吧。虽然我也不能说自己就是电影圈内人,但是我算是个边缘人吧,就那么说吧,你以为的某个导演或者制片人或者演员,真实的他,和你以为的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可能有个别真的不错的。但是多数人其实公众形象和私下完全两个人。黄渤不是有一句话吗,当你越来越成功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身边就没有坏人了。刚入行的时候,身边全是势利眼,这是真的。这就是从下往上看的观感。
但是从上往下看呢,也许他们看到的是一群如丧尸般想蹭他流量的,想让他站台的,想要他资源介绍活的......我不能说我接触过哪些人,但是我曾经跟一位国内流量很大的老前辈工作过,合作之前,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很正面,合作了之后,才知道就是一个俗人,所有事情都是为了生意,甚至把粉丝的追捧当饭后笑料,粉丝就是养的一茬茬韭菜而已。
其实前阵子有个事情我心里也一直挺不是滋味的,就是王一淳导演和欢喜传媒的事,因为网上说欢喜传媒的几大股东有徐峥,宁浩,当然了,目前的实际控制人不是他们,所以这事可能他们都不知情。我心里是希望他们不知情的,因为宁浩导演是我心中最喜欢的,这一年龄段的国内的导演,他拍摄《绿草地》的遭遇(投资人撤资,一百五十万投资的项目只给他们十万,他们自己又凑了三十万,历经了各种磨难,坚持拍完了。),也是这个故事让我坚持把我的电影《寻海》做完的,因为我也遇到了临开机撤资的事情。没想到他作为股东的公司,居然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新人导演,也做了这样的事,甚至更过分的是,当王一淳导演不追偿他们的违约责任,把所有钱都退还给他们以后,他们不愿意把发票退还给王一淳导演,要一个新人导演承担五百多万来回转账造成的近百万的税,而且她已经承担了一部分了,还要坚持为了最后因为他们自己不愿意退发票造成的二十多万税款,让法院拍卖王一淳导演的房子。当然,事情闹大了以后的结果,是他们把发票退了。如果当年宁浩导演遇到的是这样的资方,估计《绿草地》没拍自己就翻不了身了。我的心里希望那个屠龙少年没有变成恶龙,而是坐在恶龙背上。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避免少遭遇我经常遇到的冷眼和闭门羹,不要说我了,宁浩导演,黄渤这样的,都一样遇到过这个阶段。宁浩导演刚去北电的时候,《香火》的剧本给到张献民老师,想听听他的建议,结果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和指导,另一个老师想帮他把项目做起来,结果投资黄了,后来也是自己掏钱拍的(宁浩导演亲口说的,收录在一本叫《少壮派导演报告》的书里,不是我编的)。因为说实话,我觉得其实别人没有帮我们的义务,没有人需要背负所谓的拯救中国电影的大旗扶植培养新人,因为有能力的新人其实也很多,说不准在他们眼里,我们并不是,所以我们在市场认可我们之前,尽可能去虔城地做好片子,等到市场认可我们了,我们能跟他们平等对话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来跟我们认识。这么说吧,如果说制作人圈子,是作品说话,那么真正的电影圈子,就是一个用市场认可度说话的领域,等我们进去了,也许才会知道为什么大家是那样的,如果他们不对,我们做好我们自己,如果他们做的对,可能我们也会变成那样的人。
5.投奖成本高吗?有没有必要?
这个我是今年才开始研究,没有身边的朋友经验丰富,总结几个朋友的经验说一点点,有补充的朋友可以在底下留言。
长片投奖成本相对比较高,而且机会没有短片多,短片的影展和短片节的机会比较多,报名费低,而长片的报名费相对比较高,要求也高,需要拿到龙标才能展映。
投奖可以找第三方机构,但是其实没有太多所谓的内部关系一说,能靠花一点点钱就打进去关系,一定是谁都能做到的。一般来说第三方机构能做的就是梳理资料和帮你海投或者制定计划,付费还是自己来,他们收取一定服务费。
有关系户吗?有,而且不少。但是也有很多骨骼惊奇的黑马。如果是长片,把影展当作交易市场和认识前辈的机会,如果是短片,把影展当作社交活动以及推荐长片项目的机会。
电影节的创投靠谱吗?靠谱,但是也很多变数,王一淳就是电影节,创投走出来的导演,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导演,但是最后临门撤资的也是一堆,但是近期的《人生大事》以及前几年的《春江水暖》满多新人电影也都是创投出来的,也不乏《回南天》这样的烂片。所以创投是个机会,至于做出什么,看厨子,不要百分百相信,也不要放弃希望。
我还没拿过大电影节的奖,所以这块可以说的不多。
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关于一些对独立影像创作的理解,我觉得真正想做独立影像,其实只有两个字“坚持”。就像一家公司,任何一个人走都不会散,只有老板不想做了才会死,一个电影,什么岗位都可以换,只有导演和制片人都放弃了,这个项目才是真的死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TVC广告/平面合作群 (鱼仔)
- 个人拍了一部纪录片。各大平台传不出去,欢迎各位观看提意见。 (彼岸)
- 我花三年拍了一部88分钟剧情长片,后期制作需要的钱,超乎想象 (天照荣光)
- 手上有本新作电影剧本《狙击者》,特工动作类型,感兴趣的导... (掉坑王子)
- 《关于外国演员怎么找,外国演员哪里有 | 北京外籍演员,市场... (小瓶子雅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