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乙与赵丽慧译本对比读黑塞悉达多
来自:彼得堡小黄
小记:凌晨五点醒来,惊喜而又期待地读黑塞的《悉达多》。读完姜乙译者版本又被推荐赵丽慧译者版本。感触很深,以次留记。阅读笔记会分为三个部分,此为第一记:沙门修习。
第一部分:悉达多离开婆罗门,修习沙门。
最爱他的人是乔文达。他爱悉达多的目光和仁慈的嗓音;他爱他的步态,他行动时的优雅完美。他爱悉达多的一切言行,但更爱他的精神,他崇高激昂的思想、强大的意志和高贵的使命感。
最爱他的是果文达。果文达爱悉达多的眸子和悦耳的嗓音,爱他的走姿和得体的举止,爱他的一言一行;他最爱他的精神,爱他超然激昂的思想,爱他坚强的意志,爱他崇高的使命感。
黄:我不知道用目光还是眸子更能展现他望向他时爱慕时的温柔。
也不知道排比时用爱他的一切的列举还是爱他,之后列举一切,更能表达爱慕之浓稠。
他要追随他,为人拥戴而神圣的悉达多。他要追随他,当悉达多成了神,抵达无量光明的世界,他仍要做他的朋友,他的随从,他的仆人,他的侍卫,他的影子。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
他想追随悉达多,这个众星捧月而又出类拔萃的人。当悉达多修炼成神,终成正果,果文达仍愿追随他,做他的朋友、他的同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他的影子。大家是这样喜爱悉达多。他给大家带来快乐,他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黄:不喜欢众星捧月、出类拔萃和津津乐道这三个词,是用在'世人'身上的词汇。
梦境侵袭他,无尽的思绪从河流中涌出,在繁星中闪耀,自太阳的光辉中洒落;当祭祀的烟火升腾,《梨俱吠陀》的诗句弥漫,当年长的婆罗门和智者的教诲不绝于耳,悉达多的灵魂悸动不安。
幻想和不安的思绪涌上心头,从河水中涌入,于繁星中闪耀,在阳光下融化。他开始幻想,灵魂开始躁动不安,在祭祀的袅袅青烟中,在诵读《梨俱吠陀》时的呼吸间,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
黄:总是会去想黑塞在德语原著与译本距离。尤其是在抽象思绪的表达,一个'的'字就可能差之千里。除去语言本身的距离,除去表达阐述误差的距离,除去原著作者与译者心境距离,思想的统一与印证又剩下来了多少。
姜:创世的果真是生主而不是阿特曼?那唯一的、孤独的阿特曼?诸神不是形同你我?他们被创造出来,同样受限于光阴,同样命运无常,终有一死?
赵:真是生主创造了世界而非那独一无二的阿特曼?难道众神不是如同你我,也是被创造出来,受时间约束,无法永生吗?
黄:提问!在创世神学中自省、自我审问与儒家中的日三省吾身除了信仰体系不同,还有具体哪些差异?
姜:哪怕婆罗门及其神圣之书包罗万象:创世、语言的起源、饮食、呼吸、感官秩序,诸神的作为—— 它确实极为渊博—— 但它如果不知晓那最重要的、唯一的东西,了解上述这一切又有何意义?
赵:婆罗门及其圣书知道世界如何创造,语言、食物和呼吸起源何处,感官如何安排,以及神灵的所行所为;它知道所有的事情,但如果不知道那唯一的、最重要的东西,知道这一切还有什么价值?
姜:人必须找到它。内在“我”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这就是悉达多的想法,也是他的渴望,他的痛苦。
赵:我们必须要找到并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在不断的探索中绕行和迷失。这就是悉达多的想法,他的焦渴,他的痛苦。
黄:动词用作名词的转换和动词本身表达,我觉得我从第一种的并列使用更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那个“也是”也是我能感受到悉达多痛苦源泉的字眼。他的痛苦与渴望是不仅是找到这内在“我”,也是“我”的这种想法存在……
J:他们是人类王国的异乡人,骨瘦如柴的胡狼。孤独、绝尘,与世界为敌。一种由无声的激情、不惜一切去献身、无情的肉体灭绝构成的灼热气息回旋在他们周身。
Z:他们对尘世而言是陌生的敌人,对世人而言是陌生的瘦狼。从他们身后吹来一股炽热气息,那是他们平静的激情、消极的修行和无情的自我否定。
黄对炫技似的用词和工整细致的排比的喜爱。
父亲抚摩悉达多的肩膀。
“你即将步入林中成为一名沙门。”他道,“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
父亲轻抚着悉达多的肩膀。
他说:“你去森林做沙门吧。如果你在森林找到幸福,就回来教我如何幸福;如果你找到失望,也回来,随我一起敬奉神灵。
黄:质疑!原文中的形容词修饰到底存不存在。不过这里在读姜文版本时,深深感受到父亲对子女那种无条件的爱:我爱你,不因你寻得幸福,也不因你收获幻灭,你都要回来,陪我一道祭奉诸神。
他遇见女人时目光冷淡,遇见城中穿着华美之人,嘴角流露出轻蔑。他见到商贩经商,君侯外出狩猎,服丧者哀嚎,娼妓出卖色相,医生救治病人,祭司定夺播种之日,情侣们相互爱抚,母亲们哺乳—— 这一切都让他不屑。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恶臭,谎言的恶臭。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见到女人时,他眼光冰冷;见到城里衣着讲究之人时,他轻蔑撇嘴;见到商人买卖,王子打猎,送葬者恸哭,妓女卖身,医生治病救人,祭司决定最佳播种日,恋人卿卿我我,母亲喂乳——凡此种种,他都不屑一顾。一切都充满谎言,一切都散发恶臭,一切意义、快乐和美丽都是假象,一切都在逐渐腐烂。世界是苦涩的。生活是一种折磨。
喜欢文字和表达的整洁,能少说两个词就绝不用用一个字。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这是他的目标。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最终的、最深的非“我”存在,那个大秘密,必定觉醒。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就是万事皆空。无欲无求,不喜不悲。寂灭“自我”,放空心灵,寻求宁静,在无我中创造奇迹。这便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和寂灭,当欲望在心中销迹,那么我的内心深处就会被唤醒,那就是“非我”。
黄对悉达多的目标感同身受。世界上另一个“我”: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
悉达多遵从沙门戒律,修习克己及禅定。一只苍鹭飞越竹林时,他将灵魂嵌入苍鹭之躯。他化为苍鹭,飞越森林和山峦,吞食鲜肉,忍苍鹭之饥,啼苍鹭之哀鸣,死苍鹭之死。一匹死去的胡狼横卧沙滩时,他的灵魂钻进胡狼的尸身。他变成胡狼,尸体膨胀、发臭、腐烂,被鬣狗撕碎,被兀鹰啄食,成为一具骨架,化为灰,飞散在旷野中。悉达多的灵魂重新返回时,已历经死亡、腐朽和尘化,已品尝轮回阴暗的醉意。他好似猎人,在新的渴望中瞄准摆脱轮回的出口,缘起的终结之处,无忧而永恒的开端。他扼杀感官,毁灭记忆。他从“我”中溜走,融入陌生的万物中。他是动物,是尸身,是石,是木,是水。但他总是重新出定,在阳光下或月光中重归于“我”,在轮回中打转,重新觉察到渴望。他压制渴望,又收获新的渴望。
一只苍鹭飞越竹林时,悉达多就将自己的灵魂融于苍鹭,飞越山林,吞食鱼类,感受苍鹭饥饿的痛苦,发出苍鹭呱呱的啼鸣,像苍鹭一样死去。一只死去的胡狼躺在沙滩时,悉达多的灵魂又溜进胡狼的尸身,任其肿胀、发臭、腐烂,被鬣狗肢解,被秃鹰啄皮,最终变成一具骨架,化为尘埃,被风吹向田野。然后悉达多的灵魂回归了,他经历了死亡、腐烂、化为尘埃吹散的过程,他体验了阴暗但又无法摆脱的轮回,然后他就像在峡谷中等待的猎人,在新的渴望中等待着,等待着他可以摆脱轮回,终结一切的因,进而获得没有痛苦的永生。他杀死感官,杀死记忆,从“自我”中溜出,溜到世界万物,变成动物、腐尸、石、木、水;然后每次在阳光或月光照耀下醒来,发现自己又回到旧自我,进入轮回,觉察渴望,战胜渴望,然后在新的渴望中等待。
黄:最喜爱的大段表达:化苍鹭,化胡狼,是腐尸、石、木、水,唯独不是他自己。化作万物,可以痛,可以哀,可以死,因为唯独不是自己,不是“我”。
他曾千百次摆脱“我”。他曾整时整日停驻在无“我”中。这些修行均从“我”出发,终点却总是回归于“我”。尽管悉达多千百次弃绝“我”,逗留在虚无中,化为动物、石头,回归却不可避免。重归于“我”无法摆脱。在阳光中、月华下,在遮荫处和雨中,他重新成为“我”,成为悉达多,重新忍受轮回赋予的折磨。
他千百次脱离“自我”,数小时乃至数天停留在“非我”之中。但是,尽管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脱离“自我”,最终总是要回归“自我”。尽管悉达多千百次脱离“自我”,停留在虚无中、在动物内、在石头内,但他必然要回归“自我”,回到阳光或月光下,回到阴凉处或雨中,再次成为“自我”,成为悉达多,再次忍受轮回之苦。
黄:动词词汇细微差别:动作行为者的主观能动性。
提问!无我与非我在哲学和神学中具体差别是什么?我,自我,本我这些抽象的概念在黑塞本人概念中意味着什么?是否和德哲和神学中一致?
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这种逃避、麻醉,即便是驱牛者也能在客栈中找到。他只消喝上几杯米酒或发酵的椰子奶就能忘掉自己。他将感受不到生活的痛苦,他被暂时麻醉,在米酒的杯盏间昏沉入睡。他同样能获得悉达多和乔文达通过长久修习才获得的弃绝肉体与停留在无‘我’中的感受。
是逃离‘自我’,暂时摆脱身为‘自我’的痛苦,暂时麻木感官,以逃避生活的痛苦和空虚。这种逃离,这种暂时麻木,即便是牛车夫在客栈里也能找到,他只需要喝几碗米酒或酿造的椰奶就可以。这样他就感觉不到‘自我’,感觉不到生活的痛苦,就可以暂时麻木感官。当他喝完一碗米酒,昏昏入睡时,他同样能找到悉达多和果文达通过长时间练习逃离肉体时找到的东西,进而停留在‘非我’中。
黄对动词作名词的偏爱:人,有多少人也是这样度日。用酒精,用麻木,用沉溺,用热爱,用痛楚,逃避“我”,麻痹“我”,生活唯独只剩下:我不是“我”。
万物中根本没有我们称之为‘修习’的东西。哦,我的朋友,只有一种知识,它无处不在,它就是阿特曼。它存在于‘我’中,存在于‘你’中,存在于一切中。
只有一种知识,它无处不在,它就是阿特曼,它存在于你、我和所有生灵之中。而且我相信,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就是求知欲和学习。
黄:知识?在第三部分提及:知识可以被分享,智慧无法言传。我更倾向于这里是智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喜欢黑塞的人大多是infp吗 (豆友228415030)
- 《在轮下》有读过的人来分享吗 (赤芍)
- 喜欢黑塞的人是不是男生居多 (波儿)
- 喜欢黑塞的人还会喜欢哪些作家呢 (佚名)
- 寻找《辛克莱的笔记本》的电子书资源 (八目鳗神铭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