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转行|文科转行做产品,本科毕业一年半年薪50万,谈谈我的经历
咕咕咕叽
加入小组已经很久了,看到很多姐妹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感觉到真实的经历分享真的非常inspiring,在此我也分享一下我从一个文科专业本科生转行成为一个大厂PM,并在毕业一年半时达成年薪50万的小目标的经历,希望能够对姐妹们有一点帮助。
我毕业于某中流985的文科专业,同学基本都选择了读研,只有我选择本科毕业直接卷互联网产品。做出转行的决定是在大三上学期,看到本行——广告行业加班多钱还少的惨淡现状决定逃离,因为缺少硬性技能选择做互联网产品试试看,却意外地发现我很喜欢也很擅长这个方向。当时互联网产品竞争已经白热化,我凭借985本科的学历和两段中小厂实习经历,在校招中比较幸运地拿到了字节的offer,实现了进入大厂的愿望。
初进字节我是有些激动和忐忑的,忐忑的点在于之前从未在大厂工作过,担心和身边的人相比过于逊色,无法胜任工作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的产品工作能力和潜能远超自身的想象。在字节期间虽然一直在做同一个产品,但一直持续在换方向、换mentor(导师),甚至换leader,可能在这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但幸运的是我待过的每一个方向,不论是mentor还是合作的同事都对我有很高的评价,在离职之后仍和几个优秀的同事保持着私交。在工作内容上,身为应届生的我并没有因为经验不足而被低看,甚至在毕业仅半年的时候就有机会成为部门最核心项目的owner,也因此获得了top的绩效。
尽管如此,在入职一年多之后,我还是选择离开了字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微观环境问题,包括老板、业务、团队,总体来说无法满足个人持续成长的诉求;另一方面比较现实,是薪酬待遇问题,尽管我因为优秀的绩效得到了超额bonus,但过低的base仍然让我在北漂的现实环境中感到捉襟见肘。
我是在职拿到offer后跳槽的,对方给出的薪酬方案很有诚意,但我却在入职三天后就火速离职了,因为新offer是策略产品方向。尽管在接offer之前我做过缜密的分析、信息搜集,并咨询了不少有经验的前辈,他们都对这个offer对应的业务表示看好,也认为策略方向有更高的壁垒,未来职业前景看好。但我唯独忽略了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我不喜欢技术性太强的工作,比起和冷冰冰的数据、算法打交道,我更愿意亲手设计用户可操作、可感知的实体产品,这也是我做产品的初心。因此,我在2022年的严峻形势下选择了裸辞。
这次求职我开始focus在自身的需求上:我对未来2-3年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我希望过上怎样的生活?就这样,我把目标缩小到了base上海的大中厂产品岗位。
起初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尽管有大厂经历,但因为经验年限过短屡屡碰壁(社招通常三年起步)。所幸心态还算平和,终于在3月拿到了两个offer,薪资最高的pkg可以达到56w,几乎是我刚毕业时的两倍还多,但综合考虑职业发展、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因素,我选择了薪资相对低一点的offer,但也已经超出预期了,薪酬上基本可以对标工作4-5年的资深产品,考虑到实际工作时长(目前大概11-8-5),时薪也是非常可观的。
分享个人经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告诉姐妹们,就算一开始没有掌握优势条件,就算在大环境很糟糕的情况下裸辞,也依然有机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职业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
———————————————————
最后补充几个我在产品求职和工作上感觉比较重要的点吧:
1、入行选择:
不要因为身边人都在做产品、听说互联网产品很高薪、不想做技术……等因素选择做互联网产品,因为这些驱动因素都是消极、盲目的,职业选择应该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需要了解清楚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需要哪些能力,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天赋支撑下去。同时在当下的内卷环境中还需要客观评估自身的竞争实力,比如最高学历对于非技术岗是一道硬性门槛,以目前的竞争强度,建议最少211以上再考虑从事产品;
2、产品求职:
1)行动力很关键。我在决定转行第2天就完成了第一版产品简历的撰写,一周内就接到了第一个产品实习生岗位的面试,一个月内拿到了第一个合适的产品实习offer;
2)面试前尽最大努力做充分的准备。我得到第一份产品实习,很大程度上是靠一股蛮劲拼命争取的,首先我完整梳理了自己的项目经历,除了经历本身按照STAR法则进行组织和复盘,还做了很多拓展性的准备,比如对这个项目相关的产品、行业做了深入的研究,如果面试时探讨到相关话题多少能给出几个points;其次我对面试岗位相关的产品、业务、公司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当时面试的产品是一款互联网保险产品,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对保险行业基本常识、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及现状、该产品目标市场和市场占有情况、该产品核心功能、该产品的主要竞品等内容做了完整的搜集,梳理了一个几十页的doc;
3)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校招时除了字节的offer,我没有拿到其他任何一线大厂或二线大厂的offer,只有一些中小厂offer。能够得到字节offer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实习的方向和面试的方向完全对口,而这个方向是有一定知识壁垒的,这使得我在当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4)不轻易设限。在没有太多资本的时候,你并没有太多议价的资格,包括base地点、业务方向、薪酬等。比起一些短期影响工作体验的因素(比如换base、薪资较低等),机会本身对于长期发展的价值才是更重要的。以我校招时的经验来看,不同base地点的产品hc供给差异可能非常大,我认识一些很优秀的应届产品,因为执着于某一固定的base选择,不得不接受差几档的offer,在1-2年之后的个人发展也明显受限;
5)多建立社交链接,包括线上和线下。在社招求职的时候,大概有不下10个前辈给我介绍过不错的机会。同时,我在脉脉等网站上会及时update自己的profile,也得到了不少猎头/hr/业务方的主动触达。比起在招聘渠道上漫无边际地海投,这些社交链接提供的机会往往质量更高。但这些社交链接不需要额外投入太多精力,比如和很多同事发展私人关系,因为这种基于人际关系的职业推荐并不是基于你们的相熟程度,而是基于他们对你的认可程度。所以在职场上只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并适当处理私人社交,就能够享有更好的“贵人缘”;
6)自己做决定。在选择offer时,前辈能帮助你的可能是分析哪一个offer更有发展前景,但他们也存在很多盲点。他们不了解你对未来职业发展、个人生活的期待在哪些方面,比如base地点、职业方向等,但你自己应该很清楚;他们也不了解你未来需要朝夕相处的上司和同事是怎样的一些人,但是你通过面试能够得到最一手的信息。总而言之,职业选择永远是自己的事,没有人可以代替你下决定。
7)薪资很重要。很多人会说前三年成长更重要,不用关注薪资。个人认为这句话只有在薪资评定在合理范围时有效。薪资对我们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独立生活的底气,更是对个人价值的度量。就我个人跳槽的经验来说,市场是有一定盲目性的,尽管在个人能力、业务经验基本对等的情况下,起薪低的人在跳槽时的劣势是非常明显的,如果长期处于low-paid状态,薪资成长可能比其他人落后2-3年。从公司角度来说,如果一家公司不能提供合理的市场价格,也很难招揽并留住人才,其发展前景也值得商榷。所以,希望大家在求职时敢于争取理想的薪资,千万不要因为各种原因妄自菲薄,建议多看看脉脉等求职交流网站,了解自己在市场上的估值,学学男人的那股“普信”,帮自己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3、日常工作和职业成长:
1)夯实基础。优秀的基本功并不是成为一个优秀pm的充分条件,但是是一个必要条件。核心基础技能不仅包括产品必备的原型、文档能力,还包含数据分析、基础的设计审美、基础的技术理解、项目管理、沟通能力、汇报能力,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pm在任何环境下都很容易得到认可和尊重;
2)保持韧性。初期不要害怕做脏活、累活,认真完成手头任务,保证交付质量,总有被看见和重用的一天(前提是所处的环境是健康、正向的);
3)多接触用户,和用户建立联系。不论是从网上收集舆论,还是发布调查问卷,或是线下拜访用户,尽一切能力看看真实的用户是怎样的,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可以有效避免闭门造车;
4)持续学习。产品经理的职业技能标准化程度低,需要非常广泛的自我学习来持续更新迭代,保持职业竞争力。学习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工作技能、行业动态、技术常识、市场营销常识、交互设计常识、经济学、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入门/转行|纠结要不要回国 (404)
- 入门/转行|28岁工作三年gap两年到底该如何找到工作或转岗成功? (玛格丽特)
- 入门/转行|计算机想找八小时双休怎么做 (momo)
- 入门/转行|研究生是往AI发展还是继续本专业 (取名字好难)
- 已入职场|校招新人该如何渡过landing期?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