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白杨礼赞》的三重境界
来自:穆豆(“你才看出来啊?俺有毛。”)
备课札记 《白杨礼赞》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也许是一种缘分,我所讲的第一遍课文就是《白杨礼赞》,更让人觉得有缘的是扭头就可以看到窗外一棵棵挺立的白杨树。作为几十年雷打不动的讲读课文,关于这篇课文的讨论太多了,但基本上也都是限于课程标准之内:白杨树的形貌特点和精神特点,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比喻义,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等等。但我觉得这篇文章仍然可以读出新的内涵来,那就是关于阅读写物抒情散文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白杨树便是白杨树。枝叶根根向上,紧密团结,绝不旁逸斜出,砍下来不用捆扎便可以当笤帚用,如果你有那么大的手笔耍得动的话。 第二重境界,便是语文试卷上最爱考的那一重,象征意义,白杨树不再是白杨树。按照教学资料上的通行说法,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而“贵族化的楠木”,则象征了“国民党反动派”。此处还援引了很多年后记者采访茅盾时作者自己的说法作为例证。对于这个说法,我的感受是:忒能扯了。这篇文章如果仅仅意指在北方的敌后战场又共产党在抗日,而这种赞扬只不过是因为要在国统区发表而写的比较隐晦,那么这篇文章的价值就要大大地降低了。我更相信这篇文章里傲然挺立的白杨树,象征的是每一个坚强不屈慷慨赴国难的中国人,不论党派,不论地域,每一个有着自己尊严与骨气的中国人都能从白杨树身上获得鼓舞。白杨树象征的更是这种在残酷的环境中也绝不低头的精神。但是很显然,我们更能从共产党的抗日力量中看到这种精神与意志,并的确在国民党那里发现大批经不起考验的“楠木”式的人物。这篇文章里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但面对那些想颠倒这些的人,我也要讥一声“NC”! 第三重境界,白杨树仍然是白杨树。我们所能从这篇文章里所体会到的,此时已经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无关,与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意图无关。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在它完成的时候,它就已经与艺术家分离,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与价值,而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庄子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自然中的事物或是对自然中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品之中,我们自可以体会到很多。在黄土高坡上扎根生长的白杨树,它所能让人感受到的一种精神气质,被这篇文章非常优秀地表现了出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直接从中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坚强不屈,一种傲然向上的声明所带给人的美感。这样的白杨树,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对他们而言,残酷的环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财富,这种残酷淘汰了那些与他们表面类似的弱者,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己,正如尼采所说,“所有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这三重境界,第一重只要不是文盲便能能做到,第二重需要培养一些能力、记住一些知识。而第三重,则只能来源于忘记能力与知识后一种最真切的感受,你觉得白杨树长在那种地方而且长成那样很NB,那就是了。如果矫揉造作,硬求感慨,无病呻吟,那就是下作,比第一重还不如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本人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 (欧阳狮子)
- 求助!有偿 关于小学语文问卷调查 (小陈(充电版))
- 语文教师适投刊物汇总(2024/4) (f(x))
- “想起来一件事”和“想起一件事来”的区别 (孙建刚(女))
- 请教!初中古诗文试题,上课该怎么讲呢?我感觉怎么上都很无聊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