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和我的钱的思考
来自:岑小二(宇宙正在膨胀,然后光也湮灭了)
钱,货币,古代时是贝壳,被人视为诱惑,或者罪恶的本源。
钱是我们每天接触的对象,但却缺少系统的教育。
钱,作为交换货币,在我们手里的渠道,无非有三,一出,一存,一进。之中涉及了三个议题。而对应这三种情况,研究下去,发现这之间都有需要避开的深坑。
一,关于花钱---之中的消费主义
花钱,是三件事情中最简单的一件,但这里面的陷阱却是最大的。消费主义的浪潮下,商品陈列在眼前,玲琅满目,不论是购物软件,或是线下商超,都营造出“富足”面目。而我们身体里,原始社会的采集者的嗅觉,就在此刻苏醒。商品源源不断,欲望被物品与广告的双重刺激不断激活。看似是顾客在通过购买,发动主人意识,掌控自己的人生。但仔细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关于消费,确实,是你自己决定的,但除了要不要消费消费这件事。所以选择,不做什么,其实也是一种作为。而消费主义的裹挟之下,顾客在不知不觉间,丧失了这种初级选择。
“年轻初抗老,xxx精华”,“独立女性气质的彰显”,“学习效率的提升法宝”,了解过营销手段的人或许知道,资本家会通过制造“缺失感”,让人产生焦虑,进而在无意识间捆绑住消费者。制造焦虑,然后后把消费作为解药。同时把消费的物品与人格特征划等号、售卖美好愿景。这样的做法,就是赤裸裸的消费主义。但反感消费主义,不代表不去消费。事实上,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能脱离消费,独立生活下去。一个知乎高赞里面说到,消费是没问题的,但提倡的是为了你真正用的着的功能买单。
这样一来,关于消费的悖论随即出现。怎么能确认。我要消费的东西,是真实需要?还是消费主义的裹挟呢?我能找到的所有答案,都在逼你,向内看,直面自我,直面购买这件事。我们或许都无法脱离消费主义,但发现有这件事,直面这个巨头,去了解他,一定是有用的。我总结了一些方法,或许能够对大家有启发。首先是,观察。观察自己的生活,稳定生活阶段中的一个月或者三个月。这期间,不对自己做评判,只是接受。三个月之后,复盘发现自己的消费模式,了解自己维持正常生活的消费水平在哪里,知道哪些对自己是必须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不是说之后你就一定只会在必需上面花钱了,而是,至少能把60%的精力,放在哪些至少对你起着80%的作用上。剩下40%的精力,即使你拿去浪费了,在无意识跟自我鞭挞的两个极端态度之中,你就有了选择的权利,选择有觉知的浪费,选择我知道我在浪费,而我可以接受这个结果。
而我在这样做的时候,慢慢真的确认,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真的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时代,如果只希望不被饿死,或许用不到消费。但要是希望得到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又是欲海无边,企图满足自我的所有生生灭灭的欲望,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结论是,物质,并非真理。像那句话,我伸手摘星,即使最终摘不到,以不至于满身污泥。鲁迅说,第一是生存,第二是温饱,第三才是发展,当我们衣食无虞后,生活的选择在面前展开,是要更好更多的享受,物骋心扉,一味的扑向外界,还是去追寻我们内在生命、精神发展的需要。选择权在我们手里,而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存在着这种选择。
(推荐纪录片B站《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知乎《现在年轻人怎么脱离消费主义》、不消费up主 一乔桑哇)
二,关于存钱--之中的通货膨胀
知止而后有定。当我们好不容易,从商品洪流中,喘出了一口气,存到了一些钱。储蓄意识极高的我们,就把这些钱攒到了一起,或在微信、支付宝、或在各大银行。事实上,这些钱又流回到了市场,我们只是看似拥有它们。看到一个例子,B开了一家银行,A刚挣到了100万存进了银行,C向B贷款100万,3年后C还完钱,B此刻就有了200万资本。而3年后,市面上总资产就从100万变成了200万,A的100万,也就只相当于原来的50万。这就是通货膨胀。而就算个人不把钱存进银行,还是会有别人存钱,所以无论上场或者不上场,通货膨胀都是一定发生的事件。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是3%,也就是你存在银行不动的钱,每年会减少3%。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会说,现在的钱不如原来的钱值钱。
为了不白白当冤大头,跑赢这3%是需要思考的事情。这也就是各路理财商品的存在的意义。但我们都知道,投资有风险,入股需谨慎。有可能一个不小心,本来想跑赢3%,但搭进了50%。
如果为了存钱、理财,就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股市看大盘上,对于金融小白来说,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既要考虑到这3%,又要不费心力,才是理财的真正硬道理。网上显示,当下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大约是1.5%,活期存款是0.35%。支付宝余额宝是1.5%。微信零钱通显示是1.7%。银行软件中显示,一年期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利率大约是3%-4%。基金的收益率则不等,高则可至10%+。股票更是高风险高回报。所以利率顺序是银行活期<银行定期<余额宝、零钱通<定期理财<基金<股票,相应需要付出的风险跟精力也是这个顺序。也许需要解释的是,定期理财跟基金这两种商品的概念。定期理财,是有金融行业的理财经理,为期一定时间的操作,如购买债券、存款等商品,是固定的金钱,收取一定的利率。基金也类似,相当于你付钱给相应的金融专业人士,运作金钱,他给你一定的利率保证,你给他相应额度的金钱信任。基金与理财不同的是,基金的利率高低不等,同时灵活度也更高,相当于活期,可以应急取出,但应急取出,因为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将无法保证收益,也就是流动性更高。
谈到流动性,金钱的流动性、稳定性、增值性是很重要的几个个方面。所以在选择怎样存款,怎样理财上面,只存活期的人保证了高度的流动性跟稳定性、只存定期的人保证了高度的稳定性,以及有保证的增值性。各类单一理财产品,都可以分析出相应的结论。而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一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顾及到三个特性的平衡。所以,鸡蛋不要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不同产品的配比,选择合适的自己打法,是灵活运转的关键。很多人士都认可的一种配比方式是,80%走稳定路线,20%走回报路线。同时如果选择定期理财的话,可以通过每月存一笔定期来获取第二年每月稳定的资金流动性。也就是每年1月存一笔定期理财,2月也存一笔,3月也存一笔......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进行这种操作的资金,要是自己保证好一年内不会用到的。也就是要提前预留好,一定数量的,灵活取用,稳定方便的现金流。而后才是需要考虑去做理财的资金。而如何预留,留多少,就是牵涉到上一个消费的话题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发现,也可以通过询问身边与自己相似的朋友了解,这就是八仙过海的事情了。
每个人适合的方法都不一样,去获取、学习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硬道理。推荐书籍《小狗钱钱》、《穷爸爸、富爸爸》、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推荐视频B站up主小唯的公寓《极简理财》
三,关于挣钱--之中的时间消耗,以及安贫乐道的虚假口号。
最难的就是挣钱这件事。挣钱的本质是,用时间换取金钱。加班是如此,上班也是如此。一些人提前存够钱,提前退休,就是在用金钱购买属于自己的时间。一些人,将家务劳动转移给相关人员,也是在用金钱购买自己的时间。所以无论怎样,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自己的时间。有些人单位时间的金钱收入更高。通常由低到高的过程,被人叫做,自我提升。而这样分析,可以得出一条等式,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所有时间-必要的饮食睡眠时间-必要的工作时间。而自我提升、或者自我享受的时间,就存在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之中。一天24h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想要更多的自我时间,有人熬夜获取、有人通过减少必要的工作时间。而如何减少呢,大致也有两个路子,一是降低消费水平,减少维持消费的时间,二是自我提升,增高相同时间的金钱获取度,而这两种方法之间,并无冲突,大可以齐头并进的实行。
所以不难看出,我提倡的模式,底色是“降低消费”,即降低对物质的过度依赖。但有必要提醒的是,想这样做的读者,不要陷入所谓“安贫乐道”的陷阱中去。也就是,不要听从别人的号召,一昧的工作,不计回报。这样号召我们的人,我认为都是居心叵测的。除了常见的社会道德支援号召,尤其对于女性,这种“工作”还包括任何形式的家务劳动,以及情绪劳动。道德的高帽子,一旦给你带上了,就骑虎难下了。物质是重要的,基本的生活保障是重要的,保证了这些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所在。如果真是愿意热血奉献,那就去;如果真是愿意付出“爱的劳动”,那就去;如果就是愿意追逐金山银山堆满屋的快感,那就去做。但如果想要享受精神的满足,我们也可以知道,这种选择的权利,我们有,而且就在此刻,就在此刻我们的手中。
最后我想说,选择花钱,或者不花钱,都不是要紧的事情。最终的目的,都只是通往内心的安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实用理念|要舍得在使用频率高的物品上花钱 (randa)
- 实用理念|自己打印字帖,平替付费字帖书 (蜂)
- 在北京每个月300块照样吃香喝辣!分享我压箱底的攒钱秘诀,全... (糖炒栗子)
- 五一出行,神衣先行!淘宝百亿加补节大放价 (豆友PkSFHEoFdc)
- 实用理念|刷到抖音刘畊宏老婆的健身服品牌店开始直播卖货,... (恶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