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墨子4
杨凡之
尚同上第十一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文相非也。
古时在人民刚产生不久,还没有刑罚政令的时候,就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所以一人有一种意见,两个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个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数多,所说的含义就越多了。因此人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而反对别人的意见,所以大家相互否定。
即便现在有了法律和其他标准,每个人还是有各自的意见,因为我们现在有自由思考的权利。只要大家都遵守法律,不违反国家规定就可以了,不需要全部都有相同的意见,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想法,社会才会繁荣发展。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墨子认识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思想在当时很先进了,不过他的政治学说里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分。
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刮风下雨这我们现在都知道是自然现象,气象学可以分析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的原因。但在两千年前的战国,人们不知道这些,把刮风下雨当作上天的意志,那也没办法,是时代的局限性,但墨子超越时代的地方更多。
尚同中第十二
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
让贤德的人去做乡长,做里长,做诸侯,做国君,然后民众跟着这些贤德之人学习,所有的人都变得很好很善良。这样的想法很天真,很唯心主义,但我不能说墨子错了,理论上来说没问题,但实施的效果就另一说了。
“唯口出好兴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人之口,可以产生好事,也可以产生战争。这说的就是善于说话的,可以产生好事;不善于说话的,也能引起杀伐。这难道是口本身不好吗?是由于不善用口,所以就变成谗贼战争。”很多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只不过是怎么利用,如何看待的问题。
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均。
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宗於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
若有正长与无正长之时同,则此非所以治民一众之道。
一样事物的出现和设立,往往会偏离它原本的目的,发展其他的次要用途。若是这个事物有和没有一样,或者可以被替代的,那它就没有必须存在的价值。
尚同下第十三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我知道墨子想法是好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也认可尚同的思想,但我有点怕出现极端情况。一个方法再好也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况且每个人也都是不同的,虽然可以有一些标准,但不要太死板。本意是好的,不要被曲解。只有一种声音,每个人都变得一样是很可怕的事情,世界不是如此单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帷幕》:属于波洛的完美谢幕 (叙事通勤族)
- 《ABC谋杀案》:译本不行,小说精彩 (叙事通勤族)
- 秦制回归 (大雄)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我们可以做好一切战争... (叙事通勤族)
- 白马之盟下博弈 (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