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平等、儒之平等、西之平等和我的观点

凌云劲竹

来自:凌云劲竹(其实很简单)
2012-02-06 13:25:2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6 13:44:07

    分别起妄念,妄念生诸法(包括“平等”或“不平等”等概念),不分别、不解释,方是菩提之道

  • 凌云劲竹

    凌云劲竹 (其实很简单) 楼主 2012-02-06 14:12:12

    受教了。 “分别起妄念”,不分别则无妄念,要想做到“无分别”,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的,道家也有“不分别”之说,即“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知道释家是如何引众生进“菩提之道”的?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6 14:38:40

    受教了。 “分别起妄念”,不分别则无妄念,要想做到“无分别”,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的,道 受教了。 “分别起妄念”,不分别则无妄念,要想做到“无分别”,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的,道家也有“不分别”之说,即“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知道释家是如何引众生进“菩提之道”的? ... 凌云劲竹

    简单讲就是通过禅定和智慧的修行,达成菩提道。 复杂讲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次第”,循序渐进地深入。看参见《菩提道次第广论》(为宗喀巴大师所作)。 具体讲就是要“一门深入”,即便条条大道通罗马,也还是建议修习一条法门,比如念佛或者参禅。 佛道本是一家,(佛道的修持者都唤作“出家人”,而儒家却是“在家”为主)。佛道很多见地十分接近,只是越往顶层差异越大。所以,是入太玄门还是菩提门,你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至于是禅定还是炼丹,只是法门不同而已。

  • 凌云劲竹

    凌云劲竹 (其实很简单) 楼主 2012-02-06 15:12:47

    可不可以这样说? 道家之道为人与自然之道,释家之道为人与己心之道,儒家之道为人与他人之道,起始点都要修身?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6 15:28:23

    可不可以这样说? 道家之道为人与自然之道,释家之道为人与己心之道,儒家之道为人与他人之道, 可不可以这样说? 道家之道为人与自然之道,释家之道为人与己心之道,儒家之道为人与他人之道,起始点都要修身? ... 凌云劲竹

    道家之道是指宇宙的本体(道德经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此道不是实体,只是个假名而已。相当于佛家的“真如”。 佛家之道是指道路、途径(四圣谛中,苦——万法皆苦、集——苦的根源是无明、灭——灭除无明即是涅槃、道——通向涅槃的修行路径)。 儒家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之道。 佛道都是出世间法门,就是我多次提的跳下椅子,观察椅子;区别是佛家除了旁观还在积极想办法举起椅子(解决问题),而道家则旁观看清了椅子的真相,溜了。 儒家不是出世间法门,而是世俗法门,它注重人际关系,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正因为它没有跳下椅子,屁股压着椅子,椅子当然也举不起来(解决不了问题)。当然,在椅子上(世俗层面),和谐一些总是好的,椅子才不会倒下来。 三教中可能都含有修身成分,但是动机比起点更重要些。

  • armonio

    armonio 2012-02-06 20:38:39

    [内容不可见]

  • armonio

    armonio 2012-02-06 20:51:48

    [内容不可见]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1:50:27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armonio

    和尚吃素持戒也好,还是儒家的克己修身,从起点看都是不错的,都是从审视自身毛病出发,慢慢地修正自我。 所不同的是,这类修持一开始,其极远处的目标会很不同,最终的效果当然也差之千里。 上面我的椅子的比喻就是想反映这种极远处的目标的不同,也就是佛家十分注重的“见地”的正和邪(通“斜”)。即你以什么样的极远处目标作为“正见”或“邪见”的问题。 当然,正与邪不是绝对的,各家都有各家的自证逻辑,就看个人的缘分如何了,你更被哪个说服,你就会对它“起信”(升起信仰),并把它设定为极远处的目标。 在佛家看来,儒家个人修养(比如温良谦恭、仁义礼智)都是不错的自我修正法门,但仅仅是法门,是为了证悟而积具的资粮。然而,在极远处的目标上,佛家必须“超越”这些东西。 《心经》结尾的波罗蜜多咒中“揭谛”二字即为“超越”之意:超越自我、超越法门、超越世俗、超越一切佛法、超越一切!

  • 壶碟会上探花郎

    壶碟会上探花郎 (……) 2012-02-07 11:52:28

    道家也分庄子之道和道德经之道,那可是两码事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2:57:52

    老庄各有侧重。 老子重道体,庄子重逍遥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3:00:18

    《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体现了道的无我、无自性,以及无二。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3:04:07

    《老子》:无执,故无失。

    也与佛家接近,不过中国人喜欢用这种口诀式的道理去指导日常生活实践,这种“应用”情结与道的“无用”是违背的。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3:05:01

    庄子追求逍遥,即精神的绝对自由,因此他比老子更趋近于佛家的出离。 但过于文学化的庄子并未给出修持的方法论,也未构建诸如“轮回”、“十二因缘”等的完整理论体系。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3:06:49

    庄子曰:万物齐一。

    这个类似佛家的“不二”。

    庄子用“坐忘”(类似坐禅)以致“吾丧我”(类似三摩地)之境界。但道家将万物齐一归于道的实存,是将道等价于“上帝”,实非胜义之谛。

  • Gegengift

    Gegengift (千帆过尽一诺) 2012-02-07 13:20:04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红酒+奶酪

    这段话说的精辟!受教了~

  • 凌云劲竹

    凌云劲竹 (其实很简单) 楼主 2012-02-07 15:32:23

    道家之道是指宇宙的本体(道德经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道家之道是指宇宙的本体(道德经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此道不是实体,只是个假名而已。相当于佛家的“真如”。 佛家之道是指道路、途径(四圣谛中,苦——万法皆苦、集——苦的根源是无明、灭——灭除无明即是涅槃、道——通向涅槃的修行路径)。 儒家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之道。 佛道都是出世间法门,就是我多次提的跳下椅子,观察椅子;区别是佛家除了旁观还在积极想办法举起椅子(解决问题),而道家则旁观看清了椅子的真相,溜了。 儒家不是出世间法门,而是世俗法门,它注重人际关系,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正因为它没有跳下椅子,屁股压着椅子,椅子当然也举不起来(解决不了问题)。当然,在椅子上(世俗层面),和谐一些总是好的,椅子才不会倒下来。 三教中可能都含有修身成分,但是动机比起点更重要些。 ... 红酒+奶酪

    “儒家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之道”,我不能认可。我言“儒倡人修六德、守六行、习六艺,与万物守“道”同,故儒从道,一为人之道,一为自然之道”,譬如父子、君臣之道,其中“人之常情”者,儒家以字称之,曰“孝”、曰“忠”,故而后世有“愚孝”与“孝”之说,“愚忠”与“忠”之说,我言“愚孝”是为不知“孝”,不知则不得其果,此皆因逆道(人之道)而行,故衰,故云:儒亦为道,为“人之道”。 道家并没有“看破真相而自逍遥”,如《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有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至“为无为,则无不治”,通篇细述“道之为物”及“人于道故”。 关于椅子的故事,并非十分准确,无论道、释、儒或法、墨、西等,其皆缘于人,人本身即为椅子的一部分,可是本身为椅子的部分又如何跳出,不过是跳出这界复入那界,真个跳出者,必将不为人,道家谓之“仙”,释家谓之“佛”,然“仙”、“佛”皆从人中来,也未必跳出了椅子。 如此,望解疑。

  • 凌云劲竹

    凌云劲竹 (其实很简单) 楼主 2012-02-07 15:53:05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armonio

    “忠”、“恕”并非人与心的关系,凡忠必有个“忠”的对象,凡恕必有个“恕”的对象,忠恕之行在己,忠恕之理在他,“大奸”者非“刑”不能恕,君不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又“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皆与人之道,需先知而行,然非行不能知,此一大病也,境界使然,吾未达此界。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6:29:24

    “儒家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之道”,我不能认可。我言“儒倡人修六德、守六行、习六艺,与万物守“ “儒家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之道”,我不能认可。我言“儒倡人修六德、守六行、习六艺,与万物守“道”同,故儒从道,一为人之道,一为自然之道”,譬如父子、君臣之道,其中“人之常情”者,儒家以字称之,曰“孝”、曰“忠”,故而后世有“愚孝”与“孝”之说,“愚忠”与“忠”之说,我言“愚孝”是为不知“孝”,不知则不得其果,此皆因逆道(人之道)而行,故衰,故云:儒亦为道,为“人之道”。 道家并没有“看破真相而自逍遥”,如《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有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至“为无为,则无不治”,通篇细述“道之为物”及“人于道故”。 关于椅子的故事,并非十分准确,无论道、释、儒或法、墨、西等,其皆缘于人,人本身即为椅子的一部分,可是本身为椅子的部分又如何跳出,不过是跳出这界复入那界,真个跳出者,必将不为人,道家谓之“仙”,释家谓之“佛”,然“仙”、“佛”皆从人中来,也未必跳出了椅子。 如此,望解疑。 ... 凌云劲竹

    佛从人中来,这话没错。但所谓佛,一定是那个跳出椅子的人,尽管大千世界、十方宇宙,成佛者无量无数,然离我们此劫最近的却是释迦佛。如来就是已经去过彼岸的那人,他知道跳出椅子后那个“界”的情况。而人类凡夫理解的那个“界”字,依然是物理性的。于是如来用种种比喻、借代方法去描绘、比划那个“界”,但终究是徒然,因为它其实是不可描摹的,它超越了我们凡夫的认知和语言。但释迦依然苦口婆心、满怀慈悲地跟你解释:这个味道不是盐之味、也不是糖之味,凡此种种,凡是你能问的,他一概用“否定”。但究竟是什么?他从不立自己的论,原因就是地球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直接描绘。 当然,绕了半天,假如你与如来有缘,你便会信任他说的那些间接证据。然后依照他的指引,通过自己修行,方能自己证得他所说的“界”。如果你不信,认为他是胡扯,那就是胡扯。所以他说过:佛(只)度有缘人。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6:35:05

    “儒家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之道”,我不能认可。我言“儒倡人修六德、守六行、习六艺,与万物守“ “儒家之道为人与人的关系之道”,我不能认可。我言“儒倡人修六德、守六行、习六艺,与万物守“道”同,故儒从道,一为人之道,一为自然之道”,譬如父子、君臣之道,其中“人之常情”者,儒家以字称之,曰“孝”、曰“忠”,故而后世有“愚孝”与“孝”之说,“愚忠”与“忠”之说,我言“愚孝”是为不知“孝”,不知则不得其果,此皆因逆道(人之道)而行,故衰,故云:儒亦为道,为“人之道”。 道家并没有“看破真相而自逍遥”,如《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有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至“为无为,则无不治”,通篇细述“道之为物”及“人于道故”。 关于椅子的故事,并非十分准确,无论道、释、儒或法、墨、西等,其皆缘于人,人本身即为椅子的一部分,可是本身为椅子的部分又如何跳出,不过是跳出这界复入那界,真个跳出者,必将不为人,道家谓之“仙”,释家谓之“佛”,然“仙”、“佛”皆从人中来,也未必跳出了椅子。 如此,望解疑。 ... 凌云劲竹

    老子确实曰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国有利器,不可示人。”等话。表明他是愚民之术的鼻祖,与孔孟的尚贤对比鲜明。

    诚然,老子的愚民理论与其形而上的道学有逻辑渊源,可谓一脉相承,但在致力于入世的情形下,必然成为权力的利用品。愚民理论并非不可行,理论上能做到百分百愚民(包括连君主一起愚)才算成功。佛家对此要积极得多,主要采用诲民方式,即以世界是虚幻空性的思想教育民众,从而真正升起菩提智慧。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6:42:04

    “道家并没有“看破真相而自逍遥”,这话我也同意。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话反映出,道学尽管号称出世之学,但从一开始就似乎致力于对现实治理的“有用”,这个层面上,道学与儒学无异,只是学说上走着儒学的反向之路。

    老子认为文明是苦恼的。人类自以为是的文明成就,其实是人类贪欲推动的,在本质上确实如此。但在形而下层面完全否定文明进步,则无益于人类自身,佛家在苦恼之“因”方面与道家观点接近,但在处理文明之“果”的态度上并不如道家那样消极,而是主张对于文明的虚幻性做到心中有数,知而不执即可。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6:47:33

    看来我得修正前面的说的: “道家从个人修持——个人出世”,需要补充:(还有个在世的桩子拴着)

  • armonio

    armonio 2012-02-07 17:33:06

    “忠”、“恕”并非人与心的关系,凡忠必有个“忠”的对象,凡恕必有个“恕”的对象,忠恕之行在 “忠”、“恕”并非人与心的关系,凡忠必有个“忠”的对象,凡恕必有个“恕”的对象,忠恕之行在己,忠恕之理在他,“大奸”者非“刑”不能恕,君不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又“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皆与人之道,需先知而行,然非行不能知,此一大病也,境界使然,吾未达此界。 ... 凌云劲竹

    [内容不可见]

  • 壶碟会上探花郎

    壶碟会上探花郎 (……) 2012-02-07 17:48:27

    看来我得修正前面的说的: “道家从个人修持——个人出世”,需要补充:(还有个在世的桩子拴着 看来我得修正前面的说的: “道家从个人修持——个人出世”,需要补充:(还有个在世的桩子拴着) ... 红酒+奶酪

    我觉得你弄反了,庄子才是出世,道德经才是其实不想走

  • 壶碟会上探花郎

    壶碟会上探花郎 (……) 2012-02-07 17:51:53

    “道家并没有“看破真相而自逍遥”,这话我也同意。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话反映出 “道家并没有“看破真相而自逍遥”,这话我也同意。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话反映出,道学尽管号称出世之学,但从一开始就似乎致力于对现实治理的“有用”,这个层面上,道学与儒学无异,只是学说上走着儒学的反向之路。 老子认为文明是苦恼的。人类自以为是的文明成就,其实是人类贪欲推动的,在本质上确实如此。但在形而下层面完全否定文明进步,则无益于人类自身,佛家在苦恼之“因”方面与道家观点接近,但在处理文明之“果”的态度上并不如道家那样消极,而是主张对于文明的虚幻性做到心中有数,知而不执即可。 ... 红酒+奶酪

    道德经说了半天,每个主张背后都有目的,它才是绕了个圈子回来了,以无为求有为,号召大家都不争,但是不争的目的,却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空,是为了能往里装

  • 红酒+奶酪

    红酒+奶酪 (习禅人) 2012-02-07 17:59:25

    我觉得你弄反了,庄子才是出世,道德经才是其实不想走 我觉得你弄反了,庄子才是出世,道德经才是其实不想走 壶碟会上探花郎

    呵呵,我写的是桩子,不是庄子。是比喻,你误会了

  • 壶碟会上探花郎

    壶碟会上探花郎 (……) 2012-02-08 09:41:59

    呵呵,我写的是桩子,不是庄子。是比喻,你误会了 呵呵,我写的是桩子,不是庄子。是比喻,你误会了 红酒+奶酪

    ok,我以为是拼音输入法惹的祸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433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