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插图之三
来自:故事定型胶
城市与贸易之二
在克洛艾(Chloe)这座城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打扮,每个人都是陌生人,他们走在街上,只靠眼神和别人交流,相互投出的目光能激活有意义的形象,上演出一幕幕活色生香的故事。看卡尔维诺的书时常感觉他就像诺查丹玛斯一样的预言家一样,准确预言了过去和未来的城市生活。这一幕场景让我首先想到了在《魔兽世界》等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社交,还有曾经流行一时的火星文。在这座元宇宙的城市中,当男人们和女人们开始实现他们朝露般短暂的梦,每个幽灵(游戏虚拟角色?)都会变成人。

城市与记忆之四
左拉(Zora)能够一点一滴留存在你的记忆中,关于城市的任何细节都不会遗漏,这些细节就像一幅连续的画面,一个个排布开来。这座让人看一眼就终身难忘的完美城市,为了更让人记住,被迫保持静止不变,于是萧条了、崩溃了、消失了。这个故事涉及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悖论,我们曾经编制了各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但目的是保存一个物质躯壳?还是保存一种生活方式?当街区原本包含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极大改变的时候,原封不动的物质形态保护是否还有意义?就好比上海的里弄,原本是中产以上家庭的独户住宅,建国后安排了很多家庭居住其中。保护里弄是要继续让这些家庭保持拥挤逼仄的生活?还是用绅士化的方式恢复到原初的生活?

城市与符号之一
各种符号充斥在城市塔马拉(Tamara)中,符号代表了建筑功能,符号代表了行为规范、符号代表了商品类型、甚至是宗教信仰。城市的信息通过符号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遮蔽了城市的真实面貌。符号和文本一样,具有诠释学的意义,对于很多民族来说,符号的出现比文字更古老。但是,符号是对真实世界的诠释,其意义也需要在特定场景、特定社群中才能呈现,更不能僭越真实世界本身。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下,思想和表达被大规模符号化以后,所需要思索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SureDesign的创始人张烁老师在前几天的讲座《乡村的视觉需要什么?》中提到,文字是一个城市环境体现出异域风情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单纯是用符号呢?我绘制塔马拉参考点是一张经典的香港街景照片,当用各种图标替换掉中文字后发现,地域特色确实不明显了。

城市与符号之二
从吉尔玛(Zirma)归来的人,都有着关于这座城市的夸张记忆:手持拐杖的盲人都是黑人,每座摩天大楼上都有人在变疯,每一只美洲豹都被任性的女孩所饲养,地铁站台挤满肥胖的妇女,巨大的飞艇四处飞行……这座城市不断重复着一切,好让人们记住自己。从易中天的《读城记》开始,各种媒体开始热衷与研究城市的性格,这种性格有其宣传意义,但有时也过于简单化。在小红书和短视频掀起的“网红打卡”和“拔草”时代,城市性格更是被简化为一些网红景点和网红食品,去打卡过的人,又进一步加深了城市的符号化概念,比如遍地开花的“茶颜悦色”。这种简单的城市符号方法虽然可以吸引流量,但真正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是不屑于此的。

城市与眼睛之三
在森林深处,坐落着空中的城市宝琪(Baucis),城市由一根根高高的细长支架顶入半空中。城市的居民极少下到地面来,他们有可能憎恨地球、也有可能敬畏地球,在高空用望远镜不知疲倦地观察地面的细节,着迷地冥思着自己杳然的存在。对于这样一座有着诗意的天空之城,我借鉴了瑞典科幻概念插画家西蒙·斯塔伦海格(Simon Stålenhag)的插画,他的作品多聚焦于怀旧瑞典乡村的具有的另类历史环境,有一种北欧末世阴冷的距离感,他目前出版了三部图像小说,《电幻国度》、《洪水来客》、《环形物语》,也都陆续拍成影视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关于卡尔维诺作品改编影视剧的问题 (来自北极的企鹅)
- 《看不见的城市》第1-5章插图 (故事定型胶)
- 推荐一下卡尔维诺的书吧 (柳映江潭)
- 大家最爱卡尔维诺的那部作品? (董董Mercurio)
- 有关马小漠版本的《短篇小说集》 (马小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