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苏童《碧奴》(书摘含剧透)
来自:其实是子规
一句话概括,被重新书写的孟姜女哭长城。
一些书摘,含剧透(但是这个故事透不透都影响不大)







故事重构幅度不大,依然是孟姜女千里寻夫兼拆迁记,只是更浪漫,也更沉重。苏童用笔很克制,因此悲恸和无望像呼吸一样,平常而不值钱。
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如果不是对“苦难女性角色”很敏感的话,可以放心阅读。
另外发表一点对本书人物形象/主题的个人看法(非常个人)↓
碧奴在书中是一个“扁平角色”,她的信念很专注,就是要给自己光着脊梁北上修长城的丈夫万岂梁送冬衣。她的形象也很固定——一个笨拙、执拗、甘受命运折磨的苦弱小女人,这种形象在当下语境中有些过时,还容易引来道德批判。
但是,这一形象是恰当的,也是应当出现在这个故事中的。碧奴的生活环境注定了她只能是一个边缘的畸零人,她的哭泣、怯懦、固执与其说是女性的苦痛,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普通小人物必经的一生——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能力,没有足够的勇气毁灭自己,也没有无耻下流到主动出卖自己,终其只能作为一个被不同的老板卖来卖去的非自愿卖身者,笨笨地活下去——或者一死。
她是一个诚挚而笨拙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才足够动人。而其之所以动人,或许正是因为不管是书中,还是这个现实世界,都挤了太多有且只有小聪明的人。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这样,逐渐被淡忘了。
从传播学和市场的角度看,这个故事不像白蛇传或者聊斋志异一样曲折离奇,没有才子佳人,没有情比金坚,没有各种意义上的大战三百回合,它只是一个人心诚感动天地的神话——这个人还不太聪明,甚至有点笨笨的,脑子不大灵光——看上去就一副赔掉裤子的衰样。
从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视角看,或许她这一哭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更何况她也不是一个会哭的人,哭得一点也不合适、不漂亮、不妥当、不高明…
而不高明的泪比高明的笑更需要勇气。
谨以这些胡言乱语,敬碧奴的泪。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拔草|【公开】针对《卿本著者》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诉求与建议书 (王哪逃)
- 座谈|大家说一本当下正在读的书! (绿色,绿色)
- 求解|请大家提名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精彩纷呈、一看就让人停... (燕飏)
- 采花|推一些你觉得买的好值的书 (momo)
- 咋感觉有点意有所指呢 (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