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朱子“心统性情”之义
来自:Ringosun1130
学友问我如何理解朱子“性统性情”,让我用现代汉语诠释下。仔细思之,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诠释是很有必要的,一是使自己经历一个更具体更确定更严谨更深入的思考表达过程,并使自己得益。二是给更多人看到,利于与他人深入探讨。
借此机会,现将回答之原文与所诠释之现代汉语先后写于下文,与看官们探讨。
一, 解释“心统性情”之原文
心是认识与实践主客观世界规律的主体(原句是“心是认识客观规律和实践客观规律的主体”,现更正)。心有不动和动两种,后者又分正动与妄动。所谓性,即未发之中,即心不为欲牵,不被情累,必丝毫不动而无所偏倚,即寂然不动,是体。所谓情,即发皆中节之和,必正动而丝毫不妄,无过不及,即物来顺应,是用。性情皆由心统率,而情之妄动者,即乱心害性之故(原句是“即乱情害性之故”,现更正)。
注:总共有两处更正。
二,用现代汉语诠释
1,首先,标题“心统性情”为何意?心,即是内心,也是大脑,是我们思维与精神活动的载体。统,即是统率、率领之意。性,即是天性、良知之意,它还有其他多种近义词,比如“德性”、“明德”、“天命”等。学者有时可能会觉得不太容易理解,为了更清楚更具体地认识它,我先来大致解释下“阴阳道易太极无极天乾性理情”等概念。
(1)阴阳。静的、收敛的,为阴。比如秋冬、女性、水等。动的,奋发的,为阳。比如春夏、男性、火等。
(2)道。道有多种意思,如规律、方法等。“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传),即阴阳的互相对立,同时互相依存,且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称之为道。这里的道是规律的意思。这种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没有阴阳就没有事物,没有阴阳就没有世界。比如春夏与秋冬,男与女,矛与盾等。
(3)易。变易、变化之意,亦指《周易》。《周易》为周文王姬昌所作,是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哲学和社会实践的规律总结而形成的理论。“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传),意思是阴阳动静互为因果,交替变化循环无穷,以至滋生发展不停(亦使万物生长发展不停)。这种规律就称之为易,亦是《周易》变易、变化的思想。亦是古人认识总结的宇宙万物的普遍性规律。
(4)太极。朱子言,“太极是两仪四象八卦之理”(朱陆太极图说辩)。因为此理已穷尽到极点,没有名字可命名它了,所以就称之为太极。太,是大的意思。极,是至极,最高顶点极限的意思。太极,即是说此两仪四象八卦之理至极,无以复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传),意思是周易之前有太极之理,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生成了宇宙万物。太极之理分而言之,即是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其统而言之,即是生生之易道。易道,即是指阴阳动静互根相生,交替变化无穷以至滋生发展不停的《周易》变易的规律。前文已说过。
(5)无极。相对于太极而言,形容太极有理而无形(朱陆太极图说辩)。意思是太极这个理,没有形象,没有场所,无所不在,所以称为无极。因此,太极能存在于一切宇宙万物之中,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6)天。即指上天。前文所言,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但太极有实理但没有形象,没有场所,难以描述与看见。宇宙也同样难以形容,难以看见与感受。而古人所能看见与感受的最高最广最大处便是天(其包含日月星辰),所以将其作为太极宇宙的代表形象。天虽被宇宙所包含,但天包含覆盖万物,所以天统领万物。“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上传),意思是易道与天地相同,能包涵天地间的道理。所以天道虽被太极之理与易道所包含,但天道包含万物之道,所以天道统领万物之道。这里道也是规律的意思,天道即天的规律,万物之道即万物的规律。
(7)乾。即乾卦,依照天而生成的卦象。“成象之谓乾”(周易-系辞上传),就是这个意思。乾卦描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天道,即元亨利贞。元是大、开始的意思,代表万物生长的开始,在天时上象征春。亨是亨通、通行的意思,代表万物生长的畅达,在天时上象征夏。利是顺利、利宜的意思,代表万物生长的顺利适宜,象征秋。贞是正、坚固的意思,代表万物生长的结果有成,象征冬。元亨利贞,构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由冬复春(阴极复阳,静极复动)的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的天道。
(8)性。前文已说过是天性,良知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天命谓之性”(中庸),意思是上天把天道赋予人,人如同接受命令一样,上天赋予天道的命令,称之为性。所以天道是天的规律,而性就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天道主要是元亨利贞,性主要就是仁义礼智。元为善之长,统率包含亨利贞;仁为四端之长,也统率包含义礼智。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智(朱子以亨为礼,利为义,先阙疑)。
(9)理。是道理的意思。前文说性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天道在事物上的体现就是理。
(10)情。是感情、情绪的意思。主要是喜怒哀乐。
所以回到标题,心统性情,意思就是心能统率天性和感情的运用。
2,首句“心是认识与实践主客观世界规律的主体”。主观世界,指人的一切意识活动。客观世界,指一切物质和运动。物质运动和人的意识活动的内容都是须通过心(即大脑)去认识和发现规律的,也是须通过心去指挥四肢去实践的,所以才说心是认识和实践主客观世界规律的主体。
3,第二句“心有不动和动两种,后者又分正动与妄动”。心既然是主体,所以它是具有能动性的。一般来说,心在不与事物相触而平静之时,常能不受干扰,做正确的合理的事,可以称之为不动。心在与事物相触时,即会为事物影响,或产生物欲,或产生情绪,心便会由平静之状态转化到另一非平静的情绪状态,可以称之为动。此时心转化到另一非平静状态,若做的事仍然是正确合理且适度的,那么可以称做为正动,意思是正确地行动。若做的事已不是正确合理且适度的,那么就是妄动,胡乱悖理地行动的意思。
比如,早晨天刚蒙蒙亮的平旦之时,人精神清明,无欲无思,无物相接,此时心极为平静,即为不动。接着起床后,看见桌上手机,心与手机相接,即产生想看微信的物欲,产生一种喜欢的情绪,是由平静到喜欢的情绪状态的转化。即为动。如果当时时间充裕或其他条件允许,那么适度的看会微信即停止,即是正动。反之,同等条件下,看会微信却沉溺下去而不停;或当时时间不充裕或其他条件不允许,却依然去看微信,那么这两种情况都是妄动。
4,第三句前半句“所谓性,即未发之中,即心不为欲牵,不被情累”。性,在前文已说了,是仁义礼智,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未发之中,什么意思呢?《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思是,喜欢愤怒哀伤快乐四种情绪还未发动,就称之为中。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不倚在喜欢愤怒哀伤快乐任何一种情绪上,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这也就是前文第二句说的,心不动的状态。所以心不动,则为性,此时仁义礼智四端俱在,能够做正确合理的事。这时心不会被物欲牵引,不会被情绪拖累。一般来说,此时,心未和事物相触。
5,第三句后半句“必丝毫不动而无所偏倚,即寂然不动,是体”。心必然丝毫不动而无所偏倚,无所偏倚也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寂然不动,什么意思呢?“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周易-系辞)意思是没有思虑没有刻意人为,寂静无声没有动静。也就是一种平静的状态,是性之仁义礼智俱在的状态。体,是本体、根本之义。《中庸》曰“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意思也是不偏不倚的中的平静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这里可能有点不好理解,好比人一定是先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6,第四句前半句“所谓情,即发皆中节之和,必正动而丝毫不妄”。情,前文已说过,是感情、情绪的意思,是喜怒哀乐。发皆中节之和,什么意思呢?《中庸》曰“(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已经发动,是心动的状态。若此时遵循义理,当喜欢则喜欢,当愤怒则愤怒,当哀伤快乐则哀伤快乐,但都能适度有节制,称之为和。和是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没有过度也没有不及的意思。必定正确地行动而丝毫不胡乱悖理,此时,一般来说,心与事物相触了。心受事物相触而产生的物欲及情绪影响,会发动喜怒哀乐的情绪,但要使情绪适度有节制,使心不受情绪过度或不及的影响,这样做事时才能正确合理且适度。这就称为心之正动。
7,第四句后半句“无过不及,即物来顺应,是用”。无过不及说过了。物来顺应,是指当事物来时,顺从其规律义理而响应处理,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参杂人为的过度或不及的情绪。用,是应用、使用的意思。是说情绪发动的适度有节制,是心对情的应用的状态。
8,第五句“性情皆由心统率,而情之妄动者,即乱心害性之故”。性情皆由心统率,前文已经说明了。情之妄动者,就是指情绪发动的过与不及,不适度没有节制的状态,这样做事必然不能正确合理且适度,如此就会犯错和招致危祸。心由于情绪的过与不及而被迷惑动乱了,而人的仁义礼智的性的本体也因此被戕害了,乱心害性之故的意思,就是如此。
三,结论
虽然性(中)为体,情(和)为用,但个人体会,还是须更用力躬行于用,毕竟我们日常生活中,和事物接触才是大多数的情况和状态。所以须由用到体,用以养体,体以行用,如此才能良性循环,有所落地。若是更着力践履于体,由体到用,恐怕未免事倍功半。
注:我学力未到,看官若有不赞同处或不同观点,这是非常正常及合理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邀约杨老师 (豆友207545231)
- 杨立华:从现代的虚无中解脱 (哲夫成城)
- 杨立华:生命的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五更山月)
- 杨立华:乡土·父亲·心灵的温度 (哲夫成城)
- 分享新学习方法‖关于杨立华老师的四书精讲课 (渣渣渣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