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读不下去华兹华斯
来自:爆浆番茄!
给我的感觉就是
自然自然自然
自然自然自然
自然自然,自然
自然,自然自然
自然自然(自然
自然自然自然)
人仿佛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真正的理性,没有叛逆,不需要愤怒空虚嫉妒同情等一切情绪,只要接近自然就是好的。。让我觉得很不真实
还有养女儿,看得出他对女儿的死怨念很大,但他的诗里我只看见他想让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没看见他女儿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好像她的女儿不能不喜欢自然,否则他就不会喜欢她了,他喜欢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自己捏造的一个女儿,这让我感觉很不适。如果她的女儿想做化学家想研究机械估计华兹华斯会写一堆诗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疾首后与她断绝关系吧。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控制,一种...权力话语体系(爹味这个词不太雅观) 总之露西这一系列诗内里暗藏的思想都让我感到怪怪的
而且他所有诗都有种自说自话,在自己的世界里漫游的感觉,仿佛无比肯定自然就是好,自然就是好,认为这是普世的真理。所以也就没有思想的碰撞与两难的抉择,只有健康健康健康
我推测他可能是个很自信、很难接受相反意见的人,他的诗总是给我一种强烈的感受,就好像一个传教士在坚定地四处宣扬自己的教义(以上百遍差不多同样的话)——他自己的一套与众不同的哲学,但这套哲学开创者是他自己,发展动力源也只有他自己,他会了解别人的观点但或许不会真心把它当做一回事,所以他的作品中永远只包含自己的思绪。作为中国人我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因为我并不崇拜什么神,也没有经历过除了当代生活以外的生活,而其他作家与华兹华斯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他们将自己的所学所想所感结合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不光来自作者自身的思考,也来自人们内心共有,至少一部分人共有的深层情感以及黑暗、有待照亮的无意识领域;就像你如果把自己代入地中海居民,你会情不自禁地歌颂海洋的波橘云诡,如果把自己代入美国种植园,你会感受到古典、忧郁又厚重的南方文化不可遏制地侵入你的身体......这些情感是人类处于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定会自然产生的。但我在一篇篇歌颂“自然”的华兹华斯诗作里只能感受到他自己制造的那种单一颜色的光,照亮不了我心里相应的部位,可能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
或许他口中的“自然”仅仅是“自然”,不能代表、象征一切别的东西。而我个人对自然本身持客观+中性的态度,“自然是且仅是生物圈中除人类以外的其他成分”,所以我对这个客观事物没有感想,没有感情可言,更别说把它神化。要想激发出感情我必须在自然和某个事物或者某件事情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叶子黄了”和“人老了”这两件事),一味地强调“叶子黄了”这个现象本身只能让我想到叶绿素的分解,这种程度的思考激发不了任何感情和审美。而华兹华斯的做法是不断地强调自然让人愉快,让人崇拜,自然是纯净的,纯净是美好的,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我要崇拜,为什么自然纯净,为什么纯净就美好,虽然即使解释了他的理由可能也不能与我的生活经历对应起来。
比如,我不反感工业和城市,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物质需要,甚至能带给我们更好的接触知识的机会;对于人类来说,工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类平均寿命。华兹华斯反对工业的原因是他让人变得孤独无聊空虚冷漠等等,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读读中国作家笔下的农村就知道这都是有钱有闲的人居高临下的意淫,没有被工业“污染”的地方多的是纯粹的恶意和血腥的压迫。一边享受着工业革命的好处一边放下筷子就.....,我不能感同身受
自然在他笔下也显得极为抽象,对我而言很陌生,我眼里的自然不是这样的,我不能跟他共情。麦尔维尔眼中波涛浩瀚的大海,狄金森眼中神秘又亲切的花园,叶芝眼中飞行着爱尔兰神话里的精灵的森林,波德莱尔眼中如病人躯体般的天空,紫式部眼中美丽却也可夺人性命的夜晚……这些作家笔下的自然让我感觉是有力的,鲜活的,色彩各异的,能唤起人心底诗意的。而华兹华斯不是。
如果是普希金,会这样写:“......去换取一柜书或荒芜的花园,去换取我那寒碜的田庄,去换取偏僻的乡间,奥涅金,我第一次看见您的地方,还有换取那幽静的坟场,如今十字架和树枝的阴影,正庇护着我可怜的奶娘……”
说实话我读到这里每次都会眼睛一酸,时不时拿出来重新读一遍,我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一个托腮看书的达吉雅娜和她周围恬静又坚毅的农庄。即使我不会俄语,翻译过来损失了大半的美,我还是觉得它远远美于我至少还看得懂文字的华兹华斯的诗作。。可能他的想象太抽象了,也可能我要是不把概念和更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就很难感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拔草|【公开】针对《卿本著者》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诉求与建议书 (王哪逃)
- 座谈|uu们最喜欢的现代诗诗人是谁? (慕容晓宇)
- 咋感觉有点意有所指呢 (且慢)
-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细腻轻盈的描写 (counting stars)
- 拔草|对《卿本著者》翻译质量及译者提出公开批评和质疑 (王哪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