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码之后|30+选手分享小众职业经历,年轻朋友们,焦虑会有的,可是相信自己人生很宽广
来自:Chloe(有猫了)
组里似乎有许多人是文科转码,我来提供一个也许小众的职业路径。一句话总结:本科统计(当时很讨厌)—业界工作七年直到瓶颈(一行代码没写)— covid来了决定回到学术界写疾病模型做点有意义的事 — 发现统计用到实际生活里真的很神奇 — 去美国念了个ds的硕 — 创业了现在起步还不错。
我的转码首先不是cs,因为大学我就知道自己不是学cs的料。当时要求写个程序让一个箭头从屏幕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我写了一下午都做不出来,同学十几分钟就搞定了。硕士时我和本科cs的同学一起做一个data engineering的项目,更见识到了硬实力差距。数据结构本来想上一个,assignment 0就被劝退,因为题目都看不懂。
这些其实我都很坦然,因为从来没有打算去做sde。工作多年我见过很多技术和非技术的厉害的人,有几点体会:
1. 人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应该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比,不要为了虚荣心去证明自己。
我也刷过leetcode,很认真地写完过很难的作业,七年没写一行代码,重新上手仍然能写模型发文章。知道自己学习能力没有问题是一,知道自己不适合做纯粹的码农是二,因为我永远会忘记自己写过的码,无论如何认真总结。这和我学习喜欢的学科时的体验完全不同。
身边有热爱cs的朋友,他们对待其他学科,比如沟通、管理,和我面对cs时的头痛很相似。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每个人思维方式不一样。
2. 码是个很大的领域,sde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人擅长统计,有人擅长建模,有人擅长前后端。术业有专攻,不能因为某一方面不擅长就怀疑自己的整体能力。每一个部分都是需要时间投入才能做好的,转身需要时间和耐心,速成肯定要补课。没有人做起来毫不费力,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在几乎任何一个岗位,大部分人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到看起来毫不费力。
统计毕业后我完全没打算做技术工作,一是当时坑少,二是我知道自己不适合当纯粹的技术人员。我喜欢读书写作,喜欢并且擅长做presentation,就以统计学背景去了业界,先是做咨询,然后去甲方做业务。在工作的前几年我觉得非常舒心,因为用到了自己擅长的skillset,后几年就感到了枯竭,因为有很多事物性的工作非常消磨人,而且没有不可取代性,智识上的挑战也很少,晋升基本上不靠能力。这个时候以前做技术工作的同学也都升上来了,他们看起来那么自信,那么有职业安全感,赚得也很多,我想,为什么我不可以呢?
然而这还不是我回去念ds的全部理由。当时我已经快30岁了,有职业焦虑,有挫败感,有这么多年努力不知道得到了什么回报的迷茫。我想应该对自己进行梳理,了解激励我的那些底层drive。答案是:
1. 我希望做有积累的工作,不希望做一枚螺丝钉最后被遗弃。这意味着我的工作要能有自己可以控制的产出,要有属于我自己的部分(比如文章、专利、发明、公司)
2. 我希望可以有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可以让我一直钻研,它应该够广大所以不会轻易厌倦,又要足够深这样能满足自己的intellectual curiosity
3. 我希望自己能创造,因为头衔和职位都可能是被拿走的,但创造是属于我的
4. 我希望能保持自己某种意义上的independence。很多时候大公司会豢养打工人,让人以为平台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力量。我希望自己除了平台还能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之前接触过供应商也有人是这样的:靠技术能力+对一个行业和领域的长年耕耘+找准需求,自己开了公司。
5. 我真的很喜欢某个行业(为了隐私就不透露了),毕业之后唯一的常量就是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发展。常说职业有两大支柱:行业和职能。我一直留在行业里,只不过职能在换。之后也不想做一个万金油,希望能深耕一个领域。
6. 我很注重意义,所以某些事务性的职能不适合我:营销、PR等等。
7. 我很喜欢当时短暂地回到学术界所做的工作。
当时其实也拿到了mba offer,但最后还是去了这个专业的硕,因为mba不能解决我的职业焦虑。从世俗意义上看,mba无疑是更大众更安全的选择。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人家说你考虑考虑码农的天花板,以及能不能接受和20+的小朋友竞争同一个岗位?
那是最坏的结果,如果真的发生我也接受,但职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由自己定义的,尤其在我不再是小白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我需要格外努力开拓自己求职的方向,多network,不应该落入别人给的套子。找工作最重要的其实是匹配:为了到达匹配,有时候需要补短板,但削足适履真的也不可取。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回过头来,当时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后来上学的时候遇到了有类似背景的靠谱小伙伴(工作多年再回去读书),就一起创业了。现在很开心,做的事情借助了之前在业界的背景与人脉,也用到了这个硕士学到的东西。缺一不可。
那么我是转码失败还是成功了呢?从一开始为了求职大厂单纯刷题的结果来看,是失败了。只是我不会再像二十几岁的时候一样怀疑自己,有时候被拒绝反而证明了那也许不是适合自己的路。从开拓自己职业生涯宽度的角度,我成功了,当然这有极大的运气成分,而且未来如何也并不可知。但对自己充满信心。
我自己经历过许多迷茫,在职业发展上经历过挫折,看到组里有许多人在奋力为自己的未来开拓一些道路,又充满了疑虑和焦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供参考。其实很多时候不一定执着于“入坑”和“劝退”,有时候如果“转码”给你提供某种安全感,那当时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一时发现选错了,也不用担心人生从此万劫不复。20-30之间有很多折腾的可能性,超过30也是,职业历程有许多是大环境决定的,也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影响,不要人为地限定自己。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离自己的本心近一些,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决定,积极结合自己的比较优势,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多寻找一些机会,也多为自己创造一些机会,无论转不转码,人生还是有转圜的机会。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转码之后|在美转码四年的历程 (小鼠李糖乳杆菌)
- 码败组发疯宣泄楼——遇到不顺时来尽情发疯吧 (MasterPeace)
- 失败宣言|熬到毕业是更艰难的开始 (恐龙崽滚蛋中)
- 讨论 | 大家为什么觉得当初自己也能转码呢? (陈尔德)
- 失败宣言|转码没有捷径·写于培训班转码失败后。 (管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