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我们的歌第四季第2期的评论(续)
来自:周易
【说明】再开一帖,非我本意。这与第1期的情况不同。关于第1期的评论,前面写了不少关于歌手个人的评价,占了很大篇幅,所以分成两帖,便于阅读。第2期的评论不必再论歌手个人情况,篇幅没那么长,我没想另开帖子,增加阅读的麻烦,但是最近豆瓣审核比较严,长帖只要一修改,就是“暂时不可见”,时间持续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其实也挺辛苦审核员的,我们看着也不方便。于是干脆再开个帖子,省得增补和修改麻烦。特此说明。
【好想对你说】(原唱:萧敬腾)—— 萧敬腾 / 张淇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0Uw6dt2iATbM)
他俩的情况有点尴尬,就算萧敬腾客气,对张淇说:张哥,选一首你的歌吧。
张淇:......
他有自己的歌,但歌和人都不没那么有名。如果唱窦唯时期的黑豹的歌,更尴尬了。所以,只能顺水推舟,还是唱萧敬腾的歌吧。
但是不得不说,他们俩定的这首《好想对你说》,萧敬腾词、曲、原唱,这歌写得非常差,两个人唱得也很差,险些就砸在台上了。以他们俩的唱功,这算是重大失误了。如果打分,与周传雄/陆虎那一组是“卧龙凤雏”,谁也没比谁强多少。问题是,周/陆是唱功本来就不太行,张/萧是有唱功但选了首不适合的破歌,唱砸了,有实力没发挥出来。
看似是偶然的失误,里面也有必然性。萧敬腾当年参加《歌手》时,选歌就显出自己的音乐品位很普通,不如跟他同期出道的林宥嘉,萧敬腾自己创作的歌向来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就很普通,旋律可以,粗听也还行,但缺乏深度和创意,你可以轻易看出他的创作与同为80后的吴青峰存在质的差距。品位这玩意儿,说起来很玄,可能有天生品位好的,但不能光指望天份。更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后天学习来提升音乐修养,肚子里有货,脑子里不空,品位就会变好。
张淇这么多年来,也屡次证明自己的音乐品位,有时候靠谱,有时候离谱,起伏不定。这次《我们的歌》可能正好赶上他的品位低谷。不过本场选萧敬腾的歌,锅是萧敬腾的,他只是给面子,不该他背锅。
这首歌建议大家对照视频来看(LINK:https://y.qq.com/n/ryqq/mv/001eCffS1oV3It),更能体会出两人对唱时,营造出来的那种微醺的尴尬(重点是尴尬,而不是微醺),尤其是开始的部分。光是用语言形容,不够直接。
我简要地描述一下,给不方便打开视频的朋友提供一个想象的场景。情况是这样的——
一开始,张淇伴着轻柔地音乐,在昏暗的灯光下,深情款款地唱道:“我喜欢你,在我脑海里,徘徊很久很久,却从未离开过。好想要你走出梦,一起生活!”
接着,张淇继续深情地唱道:“好想对你说,靠近我,babe!就让我倒入你的怀,是否对你说相信我,babe?” 萧敬腾在旁边另一束灯光下,轻轻应答和声。
之后,张淇唱道:“等待你看到未来,只有你出现那天,我们才会掉入爱的陷阱里。”
马上,萧敬腾黏黏糊糊地深情接口道:“我喜欢你......”
尴尬扑面而来,脚趾紧扣。为什么呢?两人的声音和举止非常“直男”,也缺乏眼神、动作和无形情感的交流,没有任何CP感,甚至当他们感受到歌词带来的那种氛围之后,极力地刻意避免呈现出彼此的化学反应,他们是抗拒的,不敢明晃晃地彼此对视,毫无交流情感的眼神戏,不敢有任何靠近的肢体语言呈现。那你们选这个歌干嘛?
他们的舞台表演给人的感觉是——我们就是唱个歌而已,我们可是在专心唱歌,没别的意思啊!你们别多想!
但歌词如上所示。这个歌词是有明确倾诉对象的,你、我。如果是独唱,歌词的倾诉对象大概是某个不在现场的“她”;现在则是两个人对唱,歌词的倾诉对象很自然地转化为“他”,即你的现场搭档。
大家可以对照着歌词,以及现场视频揣摩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他俩又非要唱这首歌,然后还互相躲着。您说,这能不别扭吗?从头到尾,这个表演都是夹生饭。
结尾处,长时间的停顿,安静,台下观众翘首期盼,掌声鼓励,然后两人一起轻轻唱出:“我喜欢你!”大结局,这应该是表白了的happy ending。因为这之前的一句是萧敬腾唱“只有你出现那天”,张淇接“ 我们才会掉入爱!”
您猜怎么着?俩人在这一刻,坐着距离八百里远,你看着这儿,我看着那儿,没有任何互动交流。两根活木头。表演结束!您说绝不绝?
我的建议是,要么就别选这个歌,要么你们俩就给点反应,逢场作戏也行,别摆出“我们不熟啊,我们可绝对没有那种关系,你们千万别误会”的疏远感。这样的舞台表演是不投入的,不走心的。
也许有朋友觉得:也不一定是这样吧。难道就不可能两个男人恰好同时同地,一齐唱给某个不在现场的“她”?
呃,您不觉得这太“恰好”了吗?而且结合歌词,两个人唱歌的语气、编曲,现场的灯光和烘托出的氛围,到底两个男人有什么必要非得同台一齐唱给不在现场的“她” ?去看看歌词,再看看表演的视频,相信您不会再坚持这种过分“恰好”的解释。
如果他们俩实在受不了这种表演,演不下去,那就别选这种歌。下次有机会男女对唱时,再选。
选了,又不演,莫名其妙。当然,有可能演了不让播?音综,适可而止的表演,不至于不让播的,你们别真的拥抱什么的就行。
表演就谈到这里。再说说歌的创作。它的曲子很普通,没有展现出什么旋律上的出彩之处,旋律的进行和衔接也稀松平常,缺乏音乐逻辑的必然性,缺乏记忆点,当个OST可能还成;歌词,写得很差,很俗气的套路语句,而且不能细想,细想更俗。最大的毛病是那两个“babe”,它不仅令倾诉性的歌词陡然庸俗化,显得很轻佻,而且就很土,通篇的中文词,突然冒出个英文词,还是非常初级的那种,这是什么行为?它甚至连押韵的作用都没有。显得洋气?fine thank you and you?如果再加个come on,那更绝了。
别这么写词,没文化,没情调,没必要。萧敬腾要想把词写好,需要多读一些诗集,如果不喜欢古诗词,那就读一些现代诗、散文。这首原创歌词的语汇太贫乏了。
演唱上,张淇的音色是可以唱这类抒情歌的,但他也许是不常唱这类歌,方法上不太适应,嗓子也没有在最好的状态,细节上不受控制,心有余而力不“巧”。
比如,第一段的“一起生活”这句,大颤音的尾音,不需要这么唱,而且颤得也不好听,缺乏控制。我们听到的是修过音的版本,我估计在现场,观众听到的原始版本恐怕这里是疵了。
还是这一段,在上述那句之前,有一句是“徘徊很久很久”,第一个“久”字,咬得太硬太僵,乍看这是咬字问题,实际上是共鸣没做好,这里要是不把字咬得紧一点,就要走音了。张淇是通过咬死这个字,挤出他想要的那个音高。如果共鸣位置没找对,你还不想挤着唱,那么一用力,就会走音。平时我们分析各种技术环节,好像它们彼此是分项独立的,但实际表演时,它们是相互密切关联的。
发布的歌词写的是“倒入你的怀”,他们唱的是“掉入”,所以到底是什么?“倒入”比“掉入”难唱,有些歌手会故意把“倒”唱得像“掉”,以降低演唱难度。
“我们才会掉入爱的陷阱里”这一句,张淇就有若干没唱好的地方,比如“才”,cai,他唱得像(cai和zai)的混合音,这也是很多歌手为了降低咬字难度而采取的取巧之法,但并不好听,怪腔怪调的,这要是在正规的音乐比赛里,偷这种懒是要扣分的;“掉入爱的”四个字,拐来拐去,后期修音都修出电音感了,现场极有可能在未修音前是走音了,即使不考虑走不走音的问题,这么唱也很油滑;“陷阱里”的“陷”字唱虚了,这是声带闭合不好导致的,说明嗓子的状态不佳,或者长期嘶吼高音造成的声带磨损。
后面我就不细说了。总之,小毛病很多。这种歌张淇唱得很勉强。
至于萧敬腾,他自己写的歌,从道理上,他想怎么唱都行。这几年,他的行腔咬字越来越怪异了,可能是在追求一种他所向往的方式。我无意干涉他的个人选择,但站在一种公共审美的角度,他这么唱歌很难说是更好听了,也不符合中文发声的特点和规律。他更像是在用一种唱英文歌的腔调来重构中文歌的咬字和断句,唱出了一种美籍华人的味道,然而,你是在中文语言环境里成长的,有必要唱得像ABC咬字吗?
比如,“却从未离开过”,增加了转音,弹性速度,断句断在了“离”与“开”;“好想要你走出梦”,也是“走”和“出梦”之间加了一个小顿。这真的好吗?
同时,萧敬腾唱歌咬字的逻辑重音,与一般我们说话习惯的逻辑重音经常是错位的。这一点我就不举例了,大家能很容易听出来。
这让他如今唱歌听起来越来越“奇特”。往好了说,是个人特色越发鲜明;往坏了说,过度沉溺于个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共性。应该会有人吃他这一套,对此深深着迷,但也有更多人包括以前觉得他唱歌好听的听众,对此感到不适。这一点从他歌曲的收听数据和流传程度可以看出来。在本场,他们俩这么唱歌,得到的观众反馈也不好。
不过也得承认,他在技巧上比刚出道后的那几年娴熟老练多了,收放自如,就是有时候往一首歌里加入的技巧多到显得冗余,没必要唱得那么复杂。这不一定是为了炫技,他不一定主观地想炫,而且唱着唱着,不自觉地想往里头加东西,加着加着就过量了。
这首歌他发挥得没有大毛病,小细节上有些瑕疵,但比张淇的发挥肯定是好的,他自己的歌嘛,正常。
【轰炸】(原唱:韦礼安)—— 杨坤 / 马嘉祺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0fVyav3iam0C)
韦礼安发这首歌,居然已经过去十年了,过得可真快啊。
十年前到现在,好像华语歌坛没什么进步,因为这首歌本身也算不得多么永不过时的经典,但我们现在再听它,不会感到过时,它似乎也可以作为一首新歌,现在发行,编曲都不用改,不落伍,甚至还有点潮。
这首歌的歌词意有所指,相信以各位精熟于中小学各种考试的阅读理解训练,剖析这个水平的歌词隐喻不成问题。我这里也就没必要多说了。
搞清楚歌词的意思,对于演唱它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表演风格、怎样的语气,非常重要。这是基础。如果基础都没做好,后面白费功夫。
显然,你不可能轻轻柔柔地唱这首歌,不能黏黏糊糊地唱这首歌,不能欲拒还迎地唱这首歌,不能缠绵悱恻地唱这首歌。
需要拿出攻击性的态度来,同时还要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感觉。
韦礼安的创作向来带着些新世代的文青气,当然这个新世代是相对的,且指的是作品发行的世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观也属于新世代,而非韦礼安本人,他本人是80后,大概跟萧敬腾同代。
韦礼安是个典型的优质大学文科生,在作品里经常表现出这类年轻人(如今也不年轻了)精神和情感触觉的纤细与敏感,有时候甚至带点神经质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由于他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属于“自悟成才”型的流行音乐人,他写的曲子主要来自直觉,欠缺一些方法上的规范性。这有利有弊——好的时候,他的歌常有新奇、不老套的旋律走向,让人眼前一亮,差的时候,呈现出怪异、扭曲和缺乏逻辑的旋律走向,让人眼前一黑。在他的有些作品里,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给听众带来的听感就是歌曲时而好听、时而难听。
韦礼安的音乐颇受一些文艺青年的喜爱,大概在十几年前他刚出道不久,就有不少看好他的歌迷,觉得“此子必成大器”。这些歌迷可能同时也会喜欢陈绮贞、苏打绿、张悬,等等。
在录音室里,韦礼安清新又带点性格的音色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在比较大型的现场,他薄弱且业余的唱功有可能会撑不住,让他的声音显得很单薄,镇不住大场子,当他倔强地想要加大力度时,可能就会破音、走音。他的这个特征也适用于华语乐坛一类与他具有相似出身和风格的歌手。因此,韦礼安参加一些需要唱功的音综时,并不出彩。他的长项不在于此。
《轰炸》这首歌也上过《好声音》。当时那位选手唱得.....怎么说呢,如果说比韦礼安唱得好,也许不太礼貌,那就这么说,如果换成韦礼安站在《好声音》的舞台唱同一首歌,效果没有那位选手好。如果到了录音室,韦礼安录的版本会比那位选手耐听。这应该是个公允的评价。
杨坤作为《好声音》收益最大的导师,他肯定一直关注着该节目,听过《轰炸》很合理,但我不太相信他在十年前会去听韦礼安的专辑,两人的音乐趣味相差甚远,【桂皮加多了的红烧肉】 vs 【柠檬加多了的冰镇绿茶】。
马嘉祺听过《轰炸》倒是正常,而且作为一个童星出身的艺人,身上带点文艺趣向不稀奇,这个歌也符合他们这个世代的年轻人的口味。至于是听了《好声音》的版本,还是打一开始就听的韦礼安原版,都有可能。
在听他们俩的这一场演唱之前,我是存有一些疑虑的。这种不确定性不在杨坤身上,因为我很确定他的套路和风格,他就那样了,还能怎样。主要我还是不确定马嘉祺到底能唱成什么样。
在上一帖的歌手介绍中,我对马嘉祺的唱功和风格做了一些分析和评价,基于已看过的资料,我确定他是会唱歌的,而且在他这个类型和年龄的歌手里,他绝对能算作唱得很不错的那一档。这一点没有疑问。
疑问在于,他到底能不能经受得住现场乐队、现场演唱的考验,而且这还是合唱。尤其是跟杨坤搭档,别再一紧张,发挥不佳,声音没出来,倒跟杨坤学会中年怨男的油腻唱腔了,那不砸了嘛。如果真搞砸了,网络上那些先入为主的恶评可就真洗不掉了,——人家有了证据,你说你没发挥出来,你有实力,那不管用,没人想听解释。LIVE舞台就是如此,具有直接的冲击力,同时也很残酷。行不行,自己拿出真本事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如果自己行,谁也抹杀不了;如果自己不行,那就认栽。
事实证明,马嘉祺还是靠谱的,这一场的发挥经受住了考验。我在上一帖中也没讲错,他确实是能唱的。反之,如果这一场他的表现真拉胯了,我是不会因为之前夸过就不讲这次差的。差就是差,好就是好。口碑只能靠自己挣,外人帮不了什么。
这首歌是本场的最佳表演,不必加之一,而且遥遥领先其他选手,也大幅超过杨/马自己的另外一首歌。它也是本季《我们的歌》前两期的最佳表演。
比起上一场,马嘉祺分到的歌词比较少,一首是一群人唱,另一首是三个人唱,而且歌也没什么意思,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小,只能稍微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看个苗头;这一场,无论是歌曲的难度、风格,还是发挥的空间,都能具有挑战性了,给歌手足够的展示舞台。这场能唱好,那就是真的会唱,不存在侥幸或偶然。
而且还有个小意外,大概是因为这个歌本身的节奏比较快,再加上马嘉祺的音色和唱法一带,双重加持之下,杨坤老师这首歌竟然唱得“脱油”了,这应该是杨坤近十年来为数不多的“不油且不怨的表演”了。且行且珍惜,如果杨坤能意识到两件事,其一唱歌过油是不好的,其二自己唱歌确实比较腻歪,那么,他应该谢谢马嘉祺带自己上分,哦不,是克服了“歌唱顽疾”......不过我估计,这也就是暂时的疗效,过了这首歌,杨坤老师还是会故态重萌的,恢复油态。
下面说得具体一点。
这一版的编曲,前奏比较像《机器猫(哆啦A梦)》的片头曲前奏。挺有意思,在这首歌其他版本的编曲里,好像没出现过。创意不错,气氛的渲染也到位。
上来第一段就是马嘉祺唱的。这一段还是很有难度的,需要力度,节奏也要准,同时还得注意咬字和语气,因为开门见山,演唱者需要把这首歌的态度交代出来。如果开始就泄汤了,后面也没什么可听的了。马嘉祺的咬字清晰,节奏准确,语气符合词意和歌曲风格的要求,而且有力量。
为什么能有力量?为什么很多偶像出身的歌手、民谣歌手、某些唱功糟糕的摇滚歌手唱歌没有力量?要么软绵绵的,要么有气无力,要么佯死灭活,要么干扯嗓子,都唱劈了,还是没力度?都是因为“共鸣”!共鸣技术差,唱歌怎么会有力度?只能假模假样地玩“氛围感”了,那都是骗术,在糊弄。
共鸣是什么?它很高深吗?一点都不高深。廖昌永老师的导师是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周教授是声乐教育的泰斗(南有周小燕,北有郭淑珍、以前是沈湘),培养出不少拿过国际比赛大奖的人才,桃李众多,99岁过世,一辈子风度翩翩,活得很有质量。周教授录过一套教学录像,讲声乐理论的。在该教学过程中,周教授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她用大鼓来作比。鼓的图片,我就不找了,大家都见过,没见过鼓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图。
一个大鼓,它的鼓皮,就相当于人的声带,靠它振动来发声。它的鼓槌,就是发声的动力来源,我们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什么东西给了鼓皮振动发声的能量?就是鼓槌敲击的动能。在人体发声过程中,这个动能来源是气息流动,也就是肺部压缩使得气息流动,从而带动声带振动。
那共鸣呢?就是鼓的腔体。鼓皮振动,与鼓的整个腔体发生共振,产生共鸣,放大了声响,也产生了特定的音色。人体发声,也有共鸣的腔体,就是人体。在声乐表演领域,我们讲究通过合理的共鸣技术,实现音色和歌唱力度的控制,以达成我们需要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当我们讲到某位歌手唱歌时,能发得上力(即:在需要时,歌声有力度),同时还能保持很好的音色,而不是一发力就唱疵,避免唱疵就发不上力,二者不可兼得,那么,涉及到的技术就是——共鸣技术。
通俗地讲,就是以上这样。
上一帖中,我提到了马嘉祺的共鸣技术不错,那是从他以前的表演视频和第一期的表演中得到的结论。但坦白地讲,之前的依据加起来,都不如这一首歌的证据扎实,说服力更强。我建议,如果粉丝以后想拿出证据,说马嘉祺唱歌不错,会唱歌,就拿这首歌的音、视频,足够了。
这首歌的第一段不是那么好唱的。“我尝试着反击”,“ 抓到我疏忽”这两句,不信的朋友可以自己试试,需要点水平的。前一句放,后一句“你就像鲨鱼闻到血渗出”,突然一收,放与收之间,对比出来了,还加了点语气,表现力也就有了。这种小细节,如果是个对音乐没有悟性的歌手,就随便莽过去了,歌也就唱得没味道了。通过这种小细节,能证明马嘉祺唱歌绝对是有点东西的,所以不要像网上一些先入为主的评论,觉得他肯定不会唱歌,这种偏见不符合实情。他拿出这样的表现,所以偏见是错误的;假如他没有这样的表现,您的偏见说不定就是对的。
还有,这首歌的起拍,不知道有朋友注意到没有。如果是喜欢唱歌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如果只是喜欢听歌、平时自己不唱歌的朋友,可能没注意到。这首歌的起拍也有点小玄机。进歌不是很容易进准,有一定难度,如果第一句就没进准,后面的律动可能全都有问题,哪个字落在强拍上,哪个字落在弱拍上,错一个后面就都乱了。尤其是唱现场,更容易出问题。马嘉祺进得也挺准。我在前文说他表现不错的那句概括性的评价,每一点均有所指。
咬字清晰,没有故作洋腔洋调,没有“岗抬腔”,没有怪腔怪调,没有把字混成一锅粥含在嘴里,就是本本分分地咬字。对于马嘉祺的咬字方式,我持认可的态度。在我看来,唱中文歌就应该这样咬字,把歌词按照正确的读音唱清楚。其实不该说“在我看来”,因为这本来是一个歌手的应尽职责,但从90年代的华语歌坛开始,直到现在,这样的歌手越来越少了。在此之前,也就是80年代及更早,比如邓丽君、费玉清的时代,人们以把字唱准为荣。为什么后来就不了呢?看不起地道的中文发音?还是因为一些咬字不过关的歌手被推出来之后,唱片公司有意引导风气,指鹿为马呢,让观众觉得越是咬字不准不清,越是优秀呢?二十年前是假 “岗抬腔”泛滥,十几年前是“ 洋腔洋调”装ABC,最近几年是假RAP破坏汉语的语音之美,非常非常令人生厌,这些人似乎背离了中文语言之根。不愿意说中文,可以去说别的语种嘛,没必要非得来这里糟蹋中文,那一点也不潮、不高级,简直是杀马特式的语言审美。
咬字清晰是本分,但不能为了咬字清楚,就变成机械朗读,那也不行。林志炫有时候就被批评有这个毛病,还有其他的歌手,比如孙楠。当然,这种批评也不一定全面。林志炫和孙楠也曾拿得出兼顾咬字和语气的作品和表演,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有时在这方面做得的确不太好。
马嘉祺这首歌在保证咬字清楚的同时,能兼顾语气,这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具体是怎样兼顾语气,我不必多做描述,听就知道了。
马嘉祺唱完,就是杨坤唱。前面我为什么说得比较详细呢,就是为了跟后面杨坤作对比。
咬字,明显地,杨坤的咬字不如马嘉祺清楚,而且也有若干字音不准,每一句都有咬字不准的地方,我们不看字幕,不一定能听清他唱的什么。(本帖的回复里,我举了一个例子,音频第52秒的“按钮”二字)
语气,很粗糙,我前面说过的那些由马嘉祺唱出来的细节,按说这一段与那一段是对应的,杨坤也应该唱出来一些细腻的语气变化,结果啥都没有,没有语气变化,没有力度变化,没有小心思、小处理,真就莽过去完事了,唱得也很机械,一个字一个坑,梆 - 梆 - 梆 ,唱完了,收工。既然我说马嘉祺那么唱是有悟性,那杨坤这么唱自然就是缺乏音乐悟性了。
(有朋友提出,杨坤是“让彩”了,体现的是前辈的谦虚。并非如此。此处,我已说明,马嘉祺唱的段落,杨坤基本也都唱了相同的旋律、只是词有差别。两人唱的段落是对应的。我们这就是在对比他们俩唱相似的段落时,谁好谁不好。这怎么成了“让”呢?您该有的语气没有,该做的变化没做,这是“让”的?那干脆不要评了。杨坤老师什么都懂,都会唱,都可以唱,完美,之所以不唱,唱不出来,是前辈的谦虚,让了。这么给前辈挽尊,是不合逻辑的。身为前辈,光环套在头上,后辈们恭敬着您,本应该拿出比后辈更好的表现,结果没拿出来,已经很不应该了,再强行挽尊,就实在太难看了。抱歉,我不能接受那位朋友的说法。)
共鸣,及音色,杨坤的共鸣还是老样子,所以他的声音比较薄、扁、尖,音色里有一些“杂音”的泛频。
再往后,更有意思了——
马嘉祺唱:“该奋战,还是该退出?”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他唱这一句是带着语气和态度的。不信,大家可以听一下。
杨坤跟着唱:“太认真反而是认输。”这一句,他真的是毫无语气和态度表达,唱过去就完事了。如果他单独唱这一句,可能还没有这么明显,然而,他是接着马嘉祺那句唱的,就怕货比货,这一比,过于鲜明了。合着杨坤老师是真觉得“太认真反而是认输”,所以这么敷衍吗?
老实说,听到这个地方时,我笑出了声。
前辈歌手啊,请认真一点吧!被后辈歌手这么吊锤,对比之下,不觉得害臊吗?在赛前,你可还是一副教导、提携后辈的架势,结果,就这?就这!歌手这个领域,能真正赢得尊重的,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你的业务能力真的强,同行都服你,二是你是一个教育家,会教学生,教出来的学生棒。光靠名头和资历,压得住一时,压不住一世,也压不住听众悠悠之口和专业评价。
后面的合唱,依旧是马嘉祺比杨坤唱得好。
比如:“别再轰炸(这个字的力度加强,是正确的细节处理)我”、“别再轰炸他(转假音,做得很顺滑)”,后辈完全压制了前辈。尤其是 “别再轰炸他” 这句,马嘉祺秀了一下真声转“假声”技术,过度得非常顺滑,一下就滑上去了,音色变化还不突兀,很难得。当然,严格来说,这不是假声,而是“假声比例较高的混声”,这么一说,好像技术含量比纯假声还要更高了。
我不带虚言地讲,即便是当今华语乐坛某些公认的实力派,在真声转假声这个环节的质量,也不如马嘉祺刚才来的这一下。当然,实力派歌手里,肯定也有比马嘉祺玩真假音转换更娴熟的强手。你非拿出袁娅维、邓紫棋来比,那肯定还是她们技术高一大截,她们本来就擅长这个。我们只是客观评价,但不是吹捧。过度吹捧有害无益。
为了检验这是不是马嘉祺偶尔的超常发挥,我们可以对比他后面两次重复这个环节的表现。结果,都很好,甚至第二次时,还更好一些。这表明,马嘉祺是完全掌握了这项技术,不是偶然,能够保证质量,稳定地使用。
这首歌收尾的“践踏我的头”,高音也是马嘉祺输出的。看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表现可知,有了这样的表现,大家认可了他能唱。这个地方,你可以说是杨坤让给马嘉祺出彩的,因为全曲没有其他与之对应的句子分给杨坤老师也秀一把。但前面,你不能说杨坤是“让彩”。另外,有没有这个高音,都不影响对马嘉祺在这首歌里的表现的评价,这个高音属于有了更好,没有也行。(类似地,迪里拜尔老师的《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她一辈子也几乎没在最后一句翻高音,其他著名的女高音基本都翻过高音,但业界公认,迪里拜尔老师唱的版本最好。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很多。有些朋友觉得我是“高音崇拜”,真不是,我对高音没有执着和痴迷,我只对有艺术表现力的高音给予充分的赞美;如果没有高音,别的地方唱得好,对歌曲的表达已经很完整了,我照样会赞美。这个话题好像跑偏了,我们还是说回这首歌。)
无论是通过音频,还是带画面的视频,也同时印证了我在上一次提到的——唱歌张嘴,敢张嘴,该张大嘴是一定要张大嘴,这很重要,这样声音才能出来,共鸣才能好,高音才容易上去。偶像出身的歌手里,像马嘉祺这样敢张嘴唱歌的,真是没有几个,所以他唱得比那些不张嘴的好了不止一档,好很多。
对这首歌的评价,我分析杨坤老师的部分很少,因为他是真的混,没什么好说的,说也只能说他在年轻人的对比之下,唱得有哪些不足。中间,他突然冒出来的那句英文热场,差点让这个表演瞬间掉了个档次,我听的时候差点把手里的水杯丢出去。提升一下自己的音乐审美吧,坤哥!拽这句洋文,没有必要。在一首中文歌里,即便我们唱高兴了,情绪上来了,为什么非要冒出一句英文来?如果杨坤老师真是像李玟、杜丽莎、力宏陶喆大同那样,英文说得很遛,也情有可原,毕竟咱英文张口就来,弄一句就弄一句了。要不就是唱英文歌,或者rap,我也能接受。可惜,以上情况都不是。这说明什么呢?杨坤老师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可能没有那么潮,于是喊出一句平时他并不说的英文,提升自己的“潮感”。(注:我特地查了一下,杨坤老师也不像韦礼安一样是英文系的,也不像刘欢、尚雯婕是学法语的,所以,这又排除了一个可能,就是“职业病”式的脱口而出英文。如果有朋友查到其他资料,比如杨坤老师曾经在钢铁厂当过英文翻译,那我也可以道歉并接受这一理由。)
【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原唱:杨坤)】—— 杨坤 / 马嘉祺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47dwGu2fPX0K)
我查了一下,这歌的发表时间,大概是距今20年前。资料显示,这歌还是当年的“年度二十大金曲”,嗯!嗯?谁认可的二十大金曲?你要让我一下子说出2003、04年的二十大金曲,我一时还真说不上来。但我比较肯定,没这首。我跟杨坤老师无旧怨,真的;二十大金曲,如果不是分猪肉的奖,而是公认的金曲、热单,没有这首歌,这话也是真的。
我估计,这么多年来,除了杨坤老师本人,很少有人记得这首歌。这个节目过后,大概除了马嘉祺的粉丝会因为马嘉祺唱过而再温习一下这首歌,杨坤老师的歌迷会再听一下这首歌,其他人恐怕只有当点击错误,把它当成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时,才会听到这首歌。
这种歌一听就属于“一次性”的歌曲。相信很多经常听歌的朋友,会产生这样的直觉:一首歌听到之后,虽然咱说不出什么门道来,但就是能大致判断出来,它能不能流传。可能不是每次都准,不过大致差不离。
就像《月亮代表我的心》、《青藏高原》、《好日子》、《凉凉》、《潇洒走一回》、《一剪梅》、《上海滩》、《沧海一声笑》、《千千阙歌》,一听,诶,有门道,像是能火能传唱的。不需要什么音乐基础,懂不懂音乐之类的,那不重要,凭直觉,大家一听就知道。
《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多了“可以”,就不太可以了。要说旋律,衍生出来的这首歌其实旋律更丰富,更有变化,情感呢,也好像更丰富,甚至连表达情感的意象,也比《月亮代表我的心》更丰富。哪儿哪儿都更丰富,理应是个升级版啊,为什么就“不可以了”呢?
对了,刚一看到歌词的时候,我还在想:杨坤老师可以啊,文学素养似乎有明显进步,我以前看他自己写的词,实在不咋样,平直朴素,还不是具有文学价值的那种“平直朴素”,它就是单纯地因为缺乏文学功力,而平直朴素,乏善可陈。这回不一样,这首歌的词竟然写得有些文学性了,从某些现代诗歌或散文中汲取营养了?我已经写好了一段赞美杨坤老师的话。
出于谨慎,我又翻了一下歌词,发现“词:方文山/杨坤”,好吧。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夸,杨坤老师在2003年时就慧眼识珠,让刚红不久的方文山帮自己写词,有眼力,有品位,审美好。大家觉得我这么夸,是不是比较合理?找补了一下之前的批评。阴阳调和了。
不开玩笑。说些正经的。
从《月亮代表我的心》衍生出《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这是一类歌曲的创作手法。比如《浏阳河》《茉莉花》《再唱山歌___》 《玛依拉》等。巧合的是,从《玛依拉》衍生出来的《玛依拉变奏曲》曾在另一档音综《声入人心》中演唱过,当时的乐队指导马克正好也是这次杨坤/马嘉祺演唱《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的乐队指导。看来马克老师最近几年事业红火,在目前比较好的音综里是香饽饽了,恭喜恭喜。
光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曾有过不少衍生歌曲,比如陶喆有一首歌叫《月亮代表谁的心》,是他最好的一张专辑《黑色柳丁》里的歌,在一定的歌迷群体里,也有不错的传唱度,以前ktv里也常见到有自觉唱功不错的同学唱。
但是,得承认,不管是怎么改编(比如朱桦的版本),或者衍生出新的歌,都不如邓丽君的那一版经典、有传唱度。其实,邓丽君也不是首唱者。不过不重要,我再次强调这个观点——所谓的原唱,并不一定是唱得最好的那个,也不一定会被后人记住或以之为典范。我们现在提到《月亮代表我的心》,默认就是以邓丽君的版本为准。谁唱得好,就是以谁为准。
创作者享有不可替代的权利,首唱者其实没有,但不知道这些年是谁在误导,好像首唱或者叫原唱就了不得了,是歌曲的“正房”,后来翻唱的是“偏房”。不存在这种音乐“伦理”,在历史上就不存在。比如歌剧《茶花女》、《卡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首唱就失败了,因为首唱者唱得差、表演得差,现在即便在音乐史中提到他们,也是负面的。目前,大家讲的经典《茶花女》演绎,比如立体声DVD时代,那就是1994年由乔治乌饰演的版本,单声道录音版本就是歌剧女王卡拉斯在1950s的版本,谁会去说1853年的版本享有原唱之权利、最经典啊?没有。
有人觉得,你这是说歌剧,我们流行音乐自有规矩,你说的不算数。那我又要举那个例子了,可能很多朋友已经听腻了,因为我以前多次用过这个例子。《I Will Always Love You》,惠特妮·休斯顿不是第一个唱的,她也是“翻唱”,但如今看来,她的版本就是最经典的,所以她覆盖了“原唱”;《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主题曲,蒋大为也不是首唱或所谓的“原唱”,但如今看来,他就是最经典的版本,大家都记住他的了,认可这个版本,首唱是谁,大家不关心。
因此,谁唱的好,大家就记住谁,音乐的记载就留下谁的名字。是不是首唱/原唱,没那么重要。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则。提《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邓丽君。
现在,有些歌手、唱片公司和歌迷特别愿意强调“我家是原唱”、“原唱一定最好,翻唱不行”、“你翻唱的必需得尊重我原唱”,这不一定,也没什么道理,是不自信的表现,唱不过就玩这招,不好。在人家付了版权费、获得了授权之后,翻唱得好是人家的本事,原唱唱不过人家,要反省自己,感到羞愧,不要霸道讲歪理。至于翻唱确实唱得不好,原唱确实唱得好的例子,其实更多,这就很好,凭本事让听众更加认可自己,有对比,更显出我自己优秀,这才光明正大,理直气壮。
竟然说了这么多题外话。
一般地,经典歌曲的衍生歌曲,基本99%不如原曲。不管你加了多少变化,加了多少新元素,曲子改得多么花团锦簇,词写得多么天花乱坠,都斗不过原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很简单的旋律,很简单的歌词,配上邓丽君的诠释,就是力压所有的衍生歌曲,大家觉得这就已经是很完美的结合了。陶喆有没有才呢?有才。《月亮代表谁的心》 依然不及《月亮代表我的心》,差得还挺多;杨坤的《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 在曲子上,比陶喆的《月亮代表谁的心》还要差一点,词比后者好一些,总体上也远不及《月亮代表我的心》。
凭什么?答案借古人的话来给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艳。”
多余的话不必说,上面这句足够解释了。
因此,我建议歌曲的创作者,如果不是接到了命题作文的邀约,非得写衍生曲不可,那最好就别写。自己搞全新的创作,它不香吗?非得续貂?
给维纳斯接胳膊的事,咱们少做。给《未完成交响曲》补齐后两个乐章的事,咱们少做。浪费时间。
这时候,也许有朋友好奇:难道就没有原作经典,衍生作品也经典的例子吗?有。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展现他卓越且划时代的演奏技巧,震惊当时的音乐界。
“钢琴之王”李斯特听到后,十分佩服,根据该协奏曲的第三乐章,写了一首难度很高的钢琴曲,叫做《La campanella》,即大家常说的《钟》。
无论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是李斯特的《钟》,如今都成为经典。
同样是受帕格尼尼《小提琴随想曲》的影响,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写了著名的《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名头不逊于原作了,现在很多有文艺气息的电影和剧集里也常拿它作为配乐。
所以,也不是绝对不能写衍生作品。你的创作手法非常高明,音乐审美卓尔不群,那你可以写。
艺术领域,似乎没有绝对的法则,绝对可以,或绝对不可以。(这句话可能涉及到“自我指涉的语意悖论”)
前面提到的陶喆和杨坤,目前看来,他们的才华都没有达到能挑战经典原作成功的水准。
不过,人家大概也只是有感而发、致敬,并稍稍蹭一下原作罢了。应该并没有想过把原作的经典位置取代了。
对歌曲创作的事情就说到这里。下面简单说一下杨/马二位在本期的演唱。
这是杨坤自己的歌,量身打造,他又选了这首歌,说明他有一定的把握性,风格确实是他的所长。表现得也符合预期。
这首歌的最后,杨坤老师出于对后辈的爱护和鼓励,加了一句“哦,马嘉祺他们爱你,你要好好努力!”这份心意,没什么问题,当事人应该也是很感动的。
但是......可不可以加得顺一点,合理一点,让它更贴合音乐呢?现在是生硬地加进来,就......太生硬了。韵律也完全不要了,而且“ 马嘉祺”三个字的咬字,为什么要像吃大闸蟹嚼到壳了?跟我念,ma-jia-qi,ma-jia-qi。不是maar-zhiiaa-chii,您是爱护之心,咬字上咱们轻松一点,不必牙关紧咬,不要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来,都挤成浊辅音了。
其实这份善意的表达,反而印证了我之前所说的两点:(1)杨坤老师的咬字存在明显的问题,怪腔怪调;(2)音乐审美,真的有待提高,虽然我觉得也很难提高了,定型了。
可能有朋友看不下去了,觉得:你是不是太冷酷了,难道没有一点人情味吗?人家那么善良,你还这么挑剔!
很抱歉,让您觉得不适。但我得实话实说,我们这主要还是音乐评论。其他的事情可以提一提,不过根基还是评论音乐,分析歌手的演唱。如果这也走人情,那也走人情,我也不必写这么多了。像很多宣发文案一样,前辈好,后辈好,大家都好,那有什么意思呢?因为真实,因为如实,因为求实,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等这段时间过去了,您的感动渐渐淡去,每当听到这段演唱的音频时,相信我,您一定会感到尴尬的,甚至可能想跳过这一句。
在以往的《我们的歌》里,也有前辈对后辈表达欣赏、鼓励和爱护的情况,大部分做得都没有杨坤老师这次生硬,与音乐本身格格不入。
其实,不管是不是即兴,就算是即兴,在歌曲演唱中加入个人表达,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稀奇和高深的做法。唱纯爵士乐或R&B的歌手,这么做的多了去了,也还真是少见能做得这么生硬的。
马嘉祺唱得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瑕疵,但比起上一首歌来,也没什么明显的亮点。能看出来他在认真设计一些可以表达的点,在语气上也着力与词意贴合,并作了一些变化,声音也能放出来,不过,这个歌是一首“备胎情歌”,马嘉祺的音色比较清亮,而且他的年龄估计也没体会过中年男人的情殇,在感情上很难把这首歌唱得又怨又磨叽(此处非贬义,客观描述),——中年男人的备胎恋情,思而不得,得又恐失,患得患失的这种纠结,距离马嘉祺太远了。因此,他努力了,唱得也没有技术上的障碍,但味道不对。即便他脑补一出青春恋爱戏,那个感觉与中年男人的备胎恋情也不是一码事。
从选歌起,注定了马嘉祺唱这首歌不适合,表演的上限就是——技术上不失误,情绪表现上别太离谱就算完成任务。他基本达到了这个上限。在往上,那是杨坤的领域,不属于他。再过二十年,也许他能变成“马坤”?我希望不会。唱歌像杨坤,我感觉在未来的歌坛前途有限。唱完,就行了,希望马嘉祺在今后自己做专辑时,不要选这类歌,也不要请杨坤老师给你写歌,路数不合,不要浪费彼此的精力和时间。
那么除了杨坤的唱法,还能不能找到其他唱法,也可以比较好的表达这首歌的情感呢?这里有两个人选:第一,年轻二十岁的张宇;第二,杨宗纬。
这个歌挑音色。需要那种比较暗,而且不太“齐整”的男声,带“毛边”、有点“破碎”的最好。
周深的唱功在年轻一代是很好的吧。你让他唱这首歌,技术上没有任何障碍,但同样不适合,表达的上限也不高。
这首歌就说到这里吧。说真的,如果不是它出现在这个节目里,我又想尽量善始善终,每首歌都照顾到,我是真的不想多听它。这不是一首佳作,而是一首比较平庸的衍生作品。不听不是您的损失,不听不是任何人的损失,只是杨坤老师的损失。
【不羁恋人】(原唱:陈慧娴)—— 陈慧娴 / 孟慧圆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2sIt1U1ucGYk)
原唱,陈慧娴。我看到这个标注时,感到有点羞愧。
陈慧娴老师的【代表作】《飘雪》是一首日文歌的粤语重填词,《千千阙歌》是日语歌的粤语重填词,《不羁恋人》依然是一首英文歌、曾经被填了日文歌词演唱并走红,次年陈慧娴唱了它的粤语重填词版本。
嗯......嗯......千言万语,就不说了。想必大家懂我的意思。
定调,又是照顾陈慧娴的音域,孟慧圆难发挥。词,又是陈慧娴老师擅长、孟慧圆费劲吧啦的粤语词。
我这么老调重弹,会不会有读到本帖的朋友觉得厌烦,认为:你怎么老实重复旧观点啊?你难道没有新见解吗?黔LV技穷了?
嗯......嗯......之所以这样,根源也不在我这里啊。我能有什么办法? 想必大家懂我的意思。
这首歌的英文版《Get Out of My Life》,演唱者叫《Lady Lily》,您别说,她的声音还真有点像Lady Gaga。我很好奇,Lady Gaga知不知道Lady Lily这位歌坛前辈呢?
我很想给孟慧圆提个建议,粤语唱得不舒服,咱就唱英文歌词,它不香吗?英文还是原版呢,源流正宗。别跟粤语较劲了,精力都花在练发音上了,也很难仓促练好,还得被一些网友批评。歌又不是你选的,即使有时候在镜头前,你也不得不表现出很喜欢、很想选这首歌,人情世故嘛。
当然,如果孟慧圆唱英文,陈慧娴可能会有点尴尬,我估计陈老师应该也会英文的,要不一起唱英文?更尴尬了。原唱,陈慧娴,然后一起唱英文。
这首歌与上一季戴佩妮和刘宇宁唱的《初恋》那首歌,在旋律和情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这首歌无论是编曲,还是她们俩的演唱效果,不如《初恋》。搭不上。
其实戴佩妮和刘宇宁的粤语也不是那么好,但她俩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演唱上,把歌的情绪表达出来了,没有那么在意歌词,反正他俩都不是广东人,无所谓。结果,这样唱的效果很好。
孟慧圆如果一定要唱粤语(估计她也不是一定要,没办法),那么首先自己就别再过于计较发音了,差不多就行了,把味道和气势唱出来,姐就是自信,给观众一种“我就是熟这首歌,我唱的就是对的”的气势,莽过去完事儿。这样可能比现在这么委委屈屈地唱好得多。考虑一下。总这么被陈老师的定调和粤语压着,也不是个事儿。好不容易上一次音综,当个常驻,别浪费了机会。
这首歌的后半部分,孟慧圆偶尔有一点放开了的感觉,但还是远远不够。
陈慧娴,唱得挺好。也应该唱得挺好。不然呢?歌是自己的歌,调也合适自己,语言又熟悉,歌曲本身的难度不大。怎么失败?没法失败。
※
到了这里,评论区有朋友一直觉得我对前辈歌手可能比较苛刻。
我对此做以下两点解释:
(1)节目组在选歌、定key、编曲和方方面面,已经够照顾这些前辈的了,面子也给足。很多观众和听众对前辈们也有时代滤镜、前辈滤镜、原唱滤镜。
而年轻的后辈呢,不擅长粤语也得硬唱粤语,key不适合也得硬着头皮上,高音要唱,比较麻烦的和声也要唱。观众和听众普遍对后辈们有“反向时代滤镜”、“不成器滤镜”、“无名之辈滤镜”、“唱不准粤语来唱什么粤语歌的不体谅滤镜”。
都已经这样了,如果我也照此办理,前辈们偷懒取巧,我视而不见,后辈们有表现不错的地方,我得收着夸,多谈谈不足,您觉得这公平吗?
这些朋友觉得我对前辈歌手苛求的,我也想请问您:您真的对前辈歌手理性看待了吗?他们唱得不好的地方,选歌和演唱取巧和糊弄的地方,您看到了吗?同时,您对后辈歌手是否有苛求?您看到他们超过前辈的细节了吗?您是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无名后辈不配跟成名前辈相提并论?
(2)为什么不能对成名已久,而且在节目里主要唱自己的歌的前辈要求严格一些?
平时在大学里,各位,对大学生和知名教授的要求是一样的吗?教授不该比学生强很多,方可为师表吗?
这个道理很难懂?很不公平?
何况,我甚至并没有对前辈提出过高的要求,我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和后辈站在同一起点上,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比较。选歌的时候,尽量选择双方都适合的;定key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家都比较舒适的;演唱时,别被后辈的表现超过了,可不要后辈表现得好、不被承认,更不要前辈表现得不好、不被承认。
这叫做苛刻吗?这是一视同仁吧。这已经够宽松了。
因此,我不认可这些朋友的说法。不能由于您比较“照顾”前辈,就觉得我的“一视同仁”是苛待。
如果我真的把标准严格起来,那么对前辈应该采取更高的标准。出道二十年、三十年了,当过一线歌手,我应该拿出歌唱家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我是可以这样做的,但我没有,已经是给这些前辈留了面子。
即便是帕瓦罗蒂的演唱,以严格的专业标准评价,都是可以挑出毛病来的,都不是无瑕疵的。讨论成名艺术家的表演,理应拿出这个标准来,才有意义。
郎朗是世界一流的青年钢琴家。他的老师、传奇钢琴大师巴伦博伊姆给他上课,第一个乐句的几个音,就能挑错讲解半个小时。
大家经常说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 西班牙声乐艺术大师和歌剧表演艺术家多明戈,曾经有一次唱破音,被音乐评论家批评了二十年。
与此相比,我这叫什么苛刻?我是以一百档的降档宽容,来包容这些前辈们了,很多小瑕疵我都假装没听到,就算了。我是拿与新声歌手同等的标准,来评价前辈歌手的,这还叫苛刻吗?如果真拿出同等的标准衡量本场的这几位前辈,那么只怕要说——对不起,老师们,咱别唱了,回家吧。
华语乐坛的一些前辈歌手,大概就是听惯了捧着唠的话,捧惯了,所以才这么不思进取,越唱越退回去了。他们准备一首歌花的时间和心思,没准都赶不上我写这篇乐评的时间和心思。我怎么夸他们?他们可是拿高额出场酬劳的,享受着曝光和后辈的追捧。
如果觉得本节目的这几位前辈唱得就很好了,那么可以听听以下两个帖子里我们曾经列举的这些前辈:
【一流·真·现场(无修音)赏析】李娜,唱功最接近世界顶尖梯队的华语歌手
戴玉强都快60岁了,尚且可以唱成下面这个水平,但对他的演唱,专业领域一直存在批评之声(当然也有很多赞赏),相比之下,这个节目里的前辈如此之“躺”,为什么不能批评?
【龙的传人】(原唱:不是王力宏)—— 陈慧娴 /杨坤 /周传雄 /张淇 /萧敬腾 /陆虎 /孟慧圆 /马嘉祺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2aEZ2A0dJXzz)
这首歌倒是有一些故事可以聊。但不太适合聊,就从略吧。
歌是很好的,正能量。
几位歌手唱得......只能说心意到了。
为了这首歌,节目组还特地做了一个海报。从这张海报里,我们也能看出节目组定位的前辈与后辈划分。他们其实还是把张淇看成了前辈的,尽管张淇总是自称后辈,让萧敬腾当前辈。
相信组里的不少朋友对海报的人物位置排序很有研究,咱们这样假设:如果这是一个剧组发的海报,告诉您这里面有四位是领衔主演,四位是主演(比领衔主演低一级),然后已知周、陈、杨是领衔主演。现在,你支持的艺人是萧,你知道萧也是领衔主演,但剧组的海报把他放在下面那一排了,其他三个领衔主演在上面这一排。你作为他的支持者,你会不会觉得,张淇明显被节目组当成领衔主演对待了,自己支持的艺人好像被降级了?应该会有吧。
不过我的意思不是说谁升级降级,而是通过上述实验,统计一下,大家认不认可:按照正常的推理,如果节目组不是犯糊涂(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类似的图,我们前面列举了不止一张了),那么张淇被节目组当成前辈歌手,才是合理的结论。
这算是个小小的互动。这首歌实在是没什么好评价的,所以我们拿这个话题充数了。

《我们的歌》第四季第2期,整体的表现:比第1期有进步,出现了前两期最好的表演《轰炸》。
排在第二位的可能是《不羁恋人》、《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千千阙歌》。并列吧,也没有哪个是非常突出的胜过其他两个。
比较差的表演是《好想对你说》。
最差的表演是《黄昏》和大合唱。
附赠一个寻得的小图,娱乐一下组里的朋友们,顺道佐证一下我在之前的帖子提到的小刚老师的事迹。新鲜小图,陈慧娴老师当心了。我和先前参与讨论几位网友猜测的是陆虎和马嘉祺可能成为小刚老师的靶子,结果之前杨坤老师先挨了一下,现在居然轮到陈慧娴老师站班了。挺绝!这个行文的语气,确实很符合小刚老师(粉丝?)的一贯做派。

(完)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靓颖现在对抖歌没有以前抗拒 (f7quad)
- 大部分歌手并不care土赐里的合唱 (f7quad)
- 《天赐的声音》第六季聊天室 (苔痕上阶绿)
- 【闲聊】最近关于《歌手2025》的营销突然多了 (周易)
- 看某乐评人评价黄霄云 - 谁是华语乐坛技巧与情感的top?大众... (红气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