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讨论|第二季滥用东北话PTSD——以一喜和二喜《突围》为正反例聊聊东北表演风格中高级的锋利
tristoner
作为一个从小赵本山小品倒背如流的东北孩子,我长大之后意识到东北口音好笑的原因之一是锋利——只是在高级的作品里这把锋利的刀永远对着的是演员自己,以及作品里那个象征着坏、象征着所有观众对立面的东西。纵观所有赵本山好笑的作品,二人转只是皮,是工具,核心是何庆魁的本子,是范伟的黑色幽默,是赵本山自己几十年从黑土地长大过程中所积累的苦难生活经历。失去了这些核,剩下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直给风格的闹剧,是东方斯卡拉和脱口秀里揶揄的的“大红裤腰往里掖,谁给我鼓掌谁是爹”。这种先伤害自己再催眠观众的表演方式好笑吗?有时候是的(三狗直播间我很喜欢)。但从荒诞中找喜剧规律,难度其实远甚于一般的学院派。一旦找不到规律可依循,东北话的锋利就很容易在混乱中割伤观众。
上一季的节目里东北籍演员给我很多惊喜,但这一季的节目里我只感到被滥用的东北话冒犯。我个人很讨厌自以为幽默的人,很多东北的喜剧作品都会塑造一些冒失但真诚、怯懦但精明的小人物,幽默而不自知,无畏且真诚。但偏偏有演员利用东北话的锋利直接,硬用闹剧把观众架起来咯吱(徐志胜:笑啊!)。这在比赛里无异于是一种钻空子,而且是规则允许范围内很低级的一种——“观众们我干了你随意”“咱俩什么关系就看你投不投票了”。一喜似乎让不少演员编剧误以为东北话是捷径,但生活里社交上吃得开和作品本身的好笑完全是两回事:人来疯的社牛属性糊弄糊弄初次见面的外人还行,真在事儿上碰几次哪有不露馅的,同样的道理,你绑架得了现场观众但你休想绑架我。
什么是高级的东北表演风格呢?你让一个南方人过来第一次看还觉得有趣。我和身边南方的朋友听诗萌一对一的吐槽和王皓的冷包袱每次都笑,是因为我们相信且喜欢那个角色,而且他们东北表演风格里的锋利都是面向自己的。诗萌的吐槽有多好大家已经分析过太多次了,我就不赘述了,且她从来没有把某个生硬的东北话作为笑点本身,所有的话都是人物对人物说的,很少有咯吱观众的口包袱。
再举个抽象点的肢体的例子,王皓志胜一击里主动接的那一巴掌,很多二人转演员也会用这种高能量的、带点自残的演法。但是王皓这一巴掌的设计和节奏很好,蓄力之后是一个脆生生的预期违背,逗笑大家之后留出一段留白的时间给我们回味:这一巴掌虽然冰冷残酷,却也是他在是努力给自己化解局面——推开胜利者的示好,让自己看起来不至于难堪。看起来笨拙鲁莽,却是暗戳戳地在跟女方和女方现任较劲。观众看懂了这一层一层逻辑,所以既没有感到冒犯,也没有过度心疼,这就是含蓄的锋利和高级的能量释放。
但二喜…… (我本来以为这是共识,但评论区有朋友让我举几个例子说明,所以补上这部分。纯个人简介,觉得冗长或者被冒犯的朋友请直接移步文末。)
*****************************
案例分析: 《突突突突围》
首先是设定上的问题:作品并没有交代为什么一个用了很多国外地名(第五大道)人名(亨利特工)的突围现场要突然开始说东北话。我们的官方语言不是普通话吗?是特工来自东北还是快递员来自东北?特工一会字正腔圆一会东北口音,究竟是哪里人?
“王特工啊——”(怒嚎)
高秀敏老师本身演的就是大冬天站在街边吆喝的东北村镇妇女,大声吆喝“拐了——拐了——”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但这儿本来就是一楼,你又站人家门口,就为了个上场彩,有必要这么喘吗(划掉)有必要这么喊吗?
“——不是王特工你ze(这)么的,你就对付突一围呗?”(超快语速)
“——啊对付突一围吗?我就搞这仨把枪,我就嘎嘎搁着撇他们,我给他们脑瓜子砸的全是包,我就这么对付突呗?”(极快语速)
二人转再接地气,口条这种基本功也是三伏三暑的童子功。不喘气、大吞字儿、说车轱辘话,我一个东北人听完第一反应是浑身难受,可否把舌头捋直了再说话呢?而且这里说了林林总总一大堆无非就是在吐槽和戳穿。东北人怼人需要用超过一句话吗?“可能么那个啊?”“我尊敬你啊”“你整整是真能编”……明明一句话的事情被你说得啰里八嗦,不仅不会释放我的情绪,反而让我觉得我一直共情和带入的这个吐槽的人很窝囊,进而让我产生对直人的不满,积累更多的负面情绪。
“你下完单没人接单你生气?我送迟到了你生气?我说哥们我房门口你自己qiu(取)一下子你hai(“还!”)生气?!你气吧!你生气吧!有一天我们这行业都没有啦,这枪炮没人给你们送了!你们就不生气了!你就不骂了!”
观众前半段全程带入的是那个直人的角色,感受到的是送枪的人误单带来的的负面情绪,现在你一通道德绑架,我就成了被你吐槽的对象。观众细品就会发现,这一句句锋利的东北话相当于是指着鼻子在骂观众没良心,效果拔群。此外现实中的快递员倘若看到自己在这个节目里被污名化成一个不责任的“我弱我有理”“道德全绑架”的二流子形象,究竟是该开心还是愤怒呢?
这作品之后的部分充斥着自以为是解构社会议题时的肤浅傲慢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冷漠底色,充其量不过是连一个闹剧都称不上的内核生搬硬套了一个上价值的皮。我不仅作为东北人感到被代表和丑化,也作为第一季的观众因为看到评委被这种劣质的插科打诨咯吱得傻乐而感到被一次次冒犯。这里面许多东北话的锋利,其指向都是错的,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东北人讨厌这类滥用东北话的原因。
*****************************
(此外插句题外话,这个节目里出现的北京口音可能对我而言加分不是很多,大概有两个偏个人的原因:一是我本身不是北京人代入方言语境会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北京口音对曾经是外地人身份的我而言有一点点的压迫感和优越感(纯个人经历,无意冒犯)。不过评论区有朋友在留言提到了演技对口音观感的影响,看来贴切本子属性、演技过硬的北京口音还是能征服很多观众的。)
吐槽完说结论:倘若这个节目今后香火还没有彻底断掉,请像一喜那样把现场观众拉远一点看大屏幕吧,别再搞这种炸场亮活比赛了。以前的小品是为了晚会而生的,舞台越做越大,所需要的场域能量也会随之越来越高,方言、使相、出怪声、夸张化表达都是为了舞台控场做的设计。但这是一个综艺节目,它的最终媒介是小屏幕,观众在一个不受现场演员裹挟的私人环境里观看表演时,最喜欢的永远是真诚。
揪着方言这个点写这么一篇文章不能说是作用有限,只能说是毫无意义。只是借着这个点说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也是真心不希望看到蛋糕还没做大的时候就被一帮人哄抢者打翻在地,徒留下一地鸡毛。
p.s.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第n+1遍看了《皮奥莱维奇》——里面再多东北话的破梗,都不影响我第看完后第n+1次哭得跟狗一样
p.p.s. 我很喜欢少爷与我,但已经有不少南方朋友跟我反应get不到了“刘波er刘海留疤”这个梗,所以放在全国的年轻观众范围上来看这可能仍然是个内部梗,虽然这并不影响它很炸很洗脑。(注:评论区有朋友提醒我不少南方观众也很喜欢这种口音和错位感形成的反差)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小婉管乐抄袭装死怎么就进决赛了。。。 (业余的狗)
- 囍剧演员|张哲华🌸中心唠嗑楼 (找个厂上班)
- 默契CP|少爷和我二创总汇+快乐闲聊 (这是鹅不是鸭子)
- 默契CP|i逐亚闲聊楼 (托尼蠢纯)
- 喜夜二阵容猜测 (三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