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35-2谷风注释1
来自: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2.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3.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4.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5.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6.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 □□□● □□□◆ □□□● □□□■ □□□■ □□□■ □□□■ ng+u
□□□■ □□□■ □□□■ □□□■ □□□□ □□□■ □□□□ □□□■ i
□□□● □□□■ □□□◆ □□□■ □□□◆ □□□● □□□● □□□● o+i+ng
□□◆□ □□●□ □□◆□ □□●□ □□□◆ □□●□ □□□◆ □□●□ o+ng
□□□● □□□□● □□□□ □□□● □□□□● □□□■ □□□● □□□■ o/u+i
□□□□ □□□◆ □□□◆ □□□◆ □□□■ □□□■ □□□□ □□□■ ng+i
附注:这首诗很长,大致意思是埋怨,但内容和措辞,我与以往经学家们理解不同。主要有以下不同:
1、以往经学家们认为,诗人(我)是埋怨丈夫纳妾,满篇抱怨丈夫喜新厌旧、对自己不好,而我认为,这是天大的误解!诗人的丈夫并未纳妾,而诗人通篇所埋怨的无非是新婚时觉得丈夫不错,但后来发觉丈夫不好,从而埋怨。自始至终没有第三者。
20221012上午09:30补充:
这里面最关键的用词是【宴尔新婚】,=新婚燕尔,宴=燕,指的是安乐。以往经学家将其注释为丈夫再娶亲,其实未必,可以视为诗人的回忆,回忆当初结婚时的快乐。
2、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这句话以往经学家们误认为是采了萝卜缨(叶子),不采萝卜,暗喻对老妻(诗人)的冷淡。我认为这是天大的误解!这里其实很简单、很朴实的语言,采萝卜缨,是为了吃,但这种萝卜缨是一种粗糙的菜,比喻生活拮据,但诗人(我)不嫌弃,夫妻二人可以同甘共苦。无以下体?=无以下肚?=难道不能吃这些粗茶淡饭吗?表示诗人情深饮水饱,不在乎苦日子。这也呼应了第二阙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
3、第一阙开头的措辞【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可以是实指阴天,表示秋季雨季,因为上古秋季是娶亲的季节。也可以是虚指,表示这个婚姻一开始就不是风和日丽,这也暗合了第二阙的措辞【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那么,怎么理解【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这一句呢?由于以往的经学家错的太多、太离奇,我不想再回顾他们的错法,而是独自开讲:
①首先,这句话描写的是丈夫,而非诗人。行道=行路,迟迟=缓慢。中心有违=心中不愿。遐迩=远近,迩=近,不远=近,那么重复了,不远伊迩=近伊近=伊近=你很近。薄=甫,刚才,刚刚,薄送我畿=甫送我畿,畿=城郊,有时也指代门槛。
②这里讲的是迎亲的过程,丈夫不太情愿,路上走很慢,那么这是把妻子(诗人)娶回家(归)的环节,既然如此,畿应该指的是丈夫家宅子的外围,因为上古诗人多描写贵族或国君,这个京畿的京既指国都,也指丈夫的家,这个京畿的畿既指代市郊,也指代丈夫的家外围,或者现代意义上的家门口。也就是说,丈夫迎娶诗人(我)不大情愿,虽然路很近,但走的很慢,而且也没有从头迎到尾,只是到国都(家)的外围就匆匆离开了,可能是公务繁忙,可能是不厌其烦,就独自一人回家,而任凭娶亲队伍孤零零抬着新娘(诗人)进门。
这个过程虽然现代人很难理解,按理说,娶亲是大喜事,有哪个新郎官会这样甩脸子?不顾礼节?但从后文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这种人确实存在。
20221012半夜23:55补充:
4、第一阙结尾: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应为美好的祝愿:如果(丈夫)不违背良好的言行,那么诗人打算与你白头到老、同年同日死。这句话用的是第二人称你(尔),说明是心里对丈夫的呼喊、祝愿。这与诗中的第三人称伊(他)并不矛盾,因为称呼为你,表示亲近,称呼为他,表示疏远。如是而已。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大解226-245 (pluiepoco)
- 对网友梦柯的回覆 (pluiepoco)
- 刘注诗经第十四辑完整版 (刘小羽)
- 诗经239-2旱麓注释1 (刘小羽)
- 诗经236-2牧野注释1 (刘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