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35-2谷风注释3
刘小羽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2.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3.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4.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5.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6.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 □□□● □□□◆ □□□● □□□■ □□□■ □□□■ □□□■ ng+u
□□□■ □□□■ □□□■ □□□■ □□□□ □□□■ □□□□ □□□■ i
□□□● □□□■ □□□◆ □□□■ □□□◆ □□□● □□□● □□□● o+i+ng
□□◆□ □□●□ □□◆□ □□●□ □□□◆ □□●□ □□□◆ □□●□ o+ng
□□□● □□□□● □□□□ □□□● □□□□● □□□■ □□□● □□□■ o/u+i
□□□□ □□□◆ □□□◆ □□□◆ □□□■ □□□■ □□□□ □□□■ ng+i
附注:前面讲了诗人痛斥丈夫薄情,从迎亲开始就礼节不周,新婚之后也形同陌人,更可恨的是,连儿子都不照顾!这个帖子接着讲以下的问句:
1、第四阙,讲的是诗人作为妻子(国母)的良好行为,不愧为妻子、国母。
①方=凭、冯,指的是过河。见: 诗经9-2汉广注释1;舟=乘船,在这里是动词。亡=无, 何有何亡= 何有何无,什么有什么没有。这一阙以往的经学家基本没有误解,意思浅显,但也有注释偏颇之处。
②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以往经学家们将其释读为处理家事、邻里,但这是误解,这里应该讲的是诗人作为贤内助,辅助丈夫(国君)处理国内难题,政务,体恤百姓,爱民如子。
这里明面上的河水深浅,指的是困难,需要渡过去的难关。河水深,则借助舟筏;河水浅,则游泳过去。用河水的深浅来暗喻困难的大小。舟筏指代工具,媒介。游泳指代不接触工具。这里的意味就很深刻了。政治的工具无非是祭祀和战争,不借助工具就是不靠祭祀和战争解决问题。这里意味很深,说明祭祀和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能用行政方式解决问题最好。
③黾=勉, 黾勉=勤劳,为何这两个字上古分开写?可能因为诗经年代这两个字已经不同音了,或同音不同调。如:白狼歌:【慕义向化,绳动随旅。勉众随旅 】 绳-黾-勉,见: 白狼歌本字考; 白狼歌破译2远夷慕德歌诗;
④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这个匍匐,是仆人对待主人的姿态,可见有公仆的精神,现代人用这个词夸自己,不少见,但上古的人这样用,就很难得了,要知道上古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融,阶级森严,奴隶主对奴隶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这个丧字,并非丧事、死亡,而是濒临死亡的绝境,可以指代致死的病痛,也可以指代破产。诗人匍匐救之,应当理解为竭尽全力,试图抢救。体现了爱民如子、爱民如父母的情怀。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诗人所谈论的不是家事、邻里,而是国事。诗人的地位应为国母,诗人的丈夫应为国君。
2、以上为美好的回忆,或诗人对自己的肯定,但接下来就非常恶毒的语言了。也可以说,是丈夫对自己的虐待。 第四阙: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这里难以理解的句子有:不我能畜的畜、贾用不售=贾用,育恐育鞫=育、鞫。其他好理解,下面具体分析:
①畜,=养,指的是丈夫不再养活妻子,但以往经学家都搞错了,将其释读为=慉xu,表示忍耐、扶持之义。我是反对的。虽然养老婆与忍耐、扶持老婆没有冲突,但内涵不同。为什么我坚持畜=养呢?因为最后一阙还有一句:【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指的是丈夫花了诗人的储蓄,用来应对财政困难。因为这句话以往经学家也有误读,所以……他们错得太离谱、太多,圆不了谎。当然,他们之所以误解,是因为诗中频繁出现的【宴尔新婚】,先贤们将其妄自释读为丈夫再娶,其实不对,这是诗人重复咏叹的一个美好过去,以此衬托现在的不堪。同时,这里也许是实指,说的是,诗人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丈夫迎娶自己,可能贪图的就是自己的嫁妆!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不能畜我,反以我为仇= 不能养我,反以我为仇。这已经是白话了,讲的是丈夫不给诗人生活费,并以诗人为仇。在古代君王的情境下,应该是分开住,并且不派佣人伺候,也不给生活费了,类似清宫剧的打入冷宫。但打入冷宫尚且有个把佣人,还有一些供养银子,虽然很少,但是有。而这首诗讲的是压根没有,可见国君之狠、薄情、无义。
② 贾用不售,这里,贾=买卖、做生意,不售=卖不出去、没人要。这两个词很好理解,难理解的是【用】字,如果按虚词理解,=而,就比较好理解了:贾用不售=贾而不售=沽而不售。类似于诗经第33篇《雄雉》中的【何用不臧】=何而不臧=为何不提拔?见: 诗经33-2雄雉注释2;
用-而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以前分析过,而在上古有鼻音,比如,诗经中多处的而写作言,见: 诗经2-2葛覃注释3:言=而/尔/乃=焉,薄=甫;那么,以前推定而、言的古音cong,这是合理的,但甲骨文言从辛,是存在d辅音的怀疑的,那么放在这里,用古音dong,而古音dong也是说得过去的。况且还有商音理论:所有d辅音都是从c辅音演化而来。
这样一来,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既阻我德,沽而不售。=(丈夫)既然以我德为阻(堵塞),我(诗人)自然卖不出去。=(丈夫)既然讨厌我的贤惠,那我自然得不到他的赏识和疼爱。这样理解,就吻合上文的自夸了。上一阙【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都是自夸,说的是自己作为贤内助辅佐丈夫(国君),勤政爱民。诗人颇为自得,觉得对得起丈夫,但是这里笔锋一转,自己的德才令丈夫感到心里堵得慌、心里憋屈,这个【阻】=堵,诗经第33篇《雄雉》也有提到:【我之怀矣,自诒伊阻。】见: 诗经33-2雄雉注释1 ;也就是说,阻我德=以我德为阻(堵),(丈夫)因为我的贤惠而感到憋屈,或我的贤惠给(丈夫)带来了阻碍,给丈夫添堵。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丈夫)阻止我继续发扬德才,但我认为这样理解欠妥,因为无法在逻辑上切合后句:贾用不售。如果诗人(我)因为丈夫嫌弃而不再发挥贤惠的德才,那么自然也不应当获得他人的尊重,何以抱怨不售呢?不售的潜台词就是,我非常合格,但我没有被赏识。所以,我坚持自己的理解,这个阻=堵塞,是丈夫感到堵塞,给丈夫添堵,而非阻止了诗人的贤惠才德。
③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是前后形成反差对比,昔日丈夫对诗人好,今日(生育之后)丈夫将诗人视为歹毒之人。颠覆=颠倒,或许有两种意思:A、丈夫前后态度不同,昔日对诗人好,今日对诗人恶毒。B、丈夫(国君)被罢黜,权力丧失。但结合后文,如果真的是国君被废除,那么诗人就不会哀怨了,而是满腹坦然,可以嘲笑丈夫自作自受,但诗人并未如此,可见推测B是不确的。这里的颠覆=性格大变、出现转折。
那么,育恐育鞫应该指代对诗人好,与后面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么,结合现代人的夫妻相处之道,可以推测:恐=小心翼翼、生怕得罪诗人。鞫ju,通鞠ju,=弯腰、讨好、毕恭毕敬。这些词在当今汉语语境中都是容易理解的,最难理解的是【育】字,到底是虚词还是实词?
如果是虚词,育=载、是,=时而……时而,既……又。也是可以理解的,见: 诗经2-2葛覃注释1&2; 诗经32-2凯风注释2 ;但甲骨文育=毓,从母(或从人、从女)、从子(头朝下),寓意妇女产子、分娩,古音do,见:孔子音准。育与载古音不同,不太可能形成通假。
我认为育为实词,表示孕育、蕴藏、酝酿。说明丈夫这里的容忍、小心翼翼、毕恭毕敬都是装出来的,就是酝酿出来的情绪,而非真实的爱妻子(诗人)。这就对应了下一句:及尔颠覆=及尔反复,等到你反复、等到你变脸。
④比予于毒=compare me with poison,这个与英语或日耳曼语句法、词序相同,应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