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冒犯是讽刺,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冒犯是挖苦和诋毁
来自:Somebody
喜剧里有很大一个部分作品是讽刺,所以现在有个主流观点很被大家认同叫“喜剧是冒犯的艺术”。
我猜想,《妈妈的味道》的主创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写出了这个本子。但这个节目一经播出就在网上引起巨大的讨论,甚至引发大量观众的吐槽和谩骂,核心就是因为主创们并没有理解什么叫“冒犯的艺术”。

所谓冒犯的艺术,在我看来是非常需要讲究逻辑的。这个核心逻辑就是冒犯的对象到底应该是谁。
所有的语言类节目,都是把某一些特定环境下,比较特殊的人物呈现出来。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让具有反差感的语言或者举动带来笑料,如果只是把某些刻板印象表现出来,人物关系错乱,其实并不能算得上是讽刺,只是融梗罢了。
所以理清楚人物关系其实是创作者最核心的工作。由于只要是有人物关系就一定会存在上位者和下位者(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那么讽刺的对象就至关重要。
在《妈妈的味道》里,显然无论是服务员还是她希望代表的妈妈都是上位者,而顾客处于下位者,上位者强迫下位者做一些她不想做的事情就会让人特别难受,产生逆反情绪。
无论代入哪个角色,都会让人生气。
如果我代入的是顾客,我觉得这家店怎么像是黑店一样,根本没有分寸感。收了钱不给上正确的菜,还不退,还不让人走。这简直不是不好笑而已,根本是在犯罪啊!
而且主创还不停地用语言提醒我是顾客,“我不想体验”、“我是顾客啊,我应该是上帝啊”、“我走还不行吗?你们这些企业文化我不想体验”,这些都会非常影响代入他们想表达的母爱,只会让人觉得恐怖。


哪怕我理解主创,代入了女儿角色,我会觉得自己的母亲被冒犯了,认为“我妈才不这样呢”。如果我代入了母亲角色,我会觉得主创们根本没有理解为什么母爱很伟大,“养儿才识父母恩,是因为终于能理解母亲的不易了”,结果这些付出都成了强制和PUA。

就算忘记顾客这个身份,理解主创们的意图,但他们其实也只是把母爱塑造成一种刻板印象,不但不能称得上是讽刺,根本就是在妖魔化和贬低挖苦。
这就是因为人物关系混乱导致的让观众不舒服,最终无法产生共鸣。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一喜里面比较出彩的有讽刺意味的作品,让人比较舒服的人物关系,有以下三种:
1.上位者带着善意帮助下位者
比如一喜我最喜欢的两个本子《反诈银行》和《最后一课》。
在反诈银行中,那个受骗的老人家就属于是下位者,他被骗了还搞不清楚状况,周围的人为了帮助他编了一系列的谎话来骗他,但是核心的底都是善意的。这种矛盾就激发出了各种笑料,无论你代入的是老人还是围观群众,都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但如果这里改成大堂经理把老人控制起来,甚至没收他的钱不让他走,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说老头搞不清楚状况,通过骂他、吐槽他、企图让他了解自己被骗了的事实,这些还会好笑吗?只会让人血压升高。
《最后一课》里面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张弛扮演的老师毫无疑问是上位者,但是剧本里有一句话至关重要,“蒋龙,我的表演课代表,优秀毕业生,我年度大戏的男一号蒋龙,在这里演丧尸——演的真好!”。因为有了这句话,老师作为上位者真心以学生为骄傲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包括后面“你把老师看小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等等,都是对上位者真心诚意要帮助下位者的体现。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假设,老师觉得学生作为科班出身竟然在演丧尸,各种批斗教育,说“不会吧?”这样的话就会让人觉得非常的不舒服,感同身受到学生的社死,引起愤怒的感觉。
我在B站上刷到一位Up主修改《妈妈的味道》,也是按照这种人物关系进行展开。一个强势的母亲带着女儿来饭店吃饭,服务员看不过母亲的强势,也用母亲的口吻强迫母亲吃下她不想吃的菜来回击帮助女儿,算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最后再加上一个缺位的爸爸的角色,整体就会很有笑点。
2.下位者对于上位者的抗争
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互为反例的案例。同样是大锁的讽刺作品,《一出不好戏》很好看,但是《职业技术学校》却直接被剪掉。
《一出不好戏》,是编剧和制片人之间的抗争。编剧是下位者有艺术追求但是迫于制片人的压力不得不写出烂剧本。可是如果人物关系改成是编剧和观众,那么就会变成编剧在为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找借口,虽然可能说的都是实施情况,但很难让人共情。


《职业技术学校》也是讽刺职场,但是大锁饰演的老师和天宇饰演的学长明显是上位者,杨雨光饰演的学生是下位者。貌似大锁吐槽的那些个职场乱象确有其事,天宇诠释的也很到位,但杨雨光自始至终没有反抗,只有被迫接受上位者的吐槽和强迫。

这样的结果会让观众觉得这个本子的底色就很不善良,难道只有屈服于那些职场乱象才行吗?如果改成老师吐槽,然后学长诠释了按照老师的方法依旧不行,虽然乱象很多,但是依旧保持善良是我抗争这个世界的唯一办法,就会让人舒服很多。
3. 下位者的自嘲
下位者能不能讽刺?能!但必须得是自己对自己的自嘲。大锁的《时间都去哪了》就是典型的下位者的自嘲。

从头到尾,大锁演绎的都是他自己的独角戏,并且还在最开始吐槽了一下老板催稿子很狗。因为自己也知道这样浪费时间不好,所以这种吐槽就能让人会心一笑。但如果把这个剧本改改,变成老板不停地讽刺大锁刷手机,不能按时交稿浪费时间,单单这么想一下都觉得恶心,更别提搞笑了。
最后,再提一下二喜里另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男友来了》也是同样的问题。都是人物关系的问题导致部分恋与的玩家觉得被冒犯。如果节目里的男孩改成她真实生活中的男朋友,另一个吐槽的直人从上位者催婚的母亲改成是女孩自己。故事变成了,女孩的男朋友为了取悦她,模仿游戏里的男主的语言和动作,然后放在一些个特定的环境或者场合中,就会很有喜感,也不会让恋与的玩家觉得被冒犯。

总之,所有的语言类节目,剧本都是一剧之本。而讽刺类型的剧本中,更应该有逻辑清楚但具有善意底色的人物关系。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哲华啥排面都能和杨紫合作? (猪猪)
- 囍剧演员|张哲华🌸中心唠嗑楼 (找个厂上班)
- 作品讨论|剧版《喜剧之王》好多人啊 (周隋)
- 默契CP|少爷和我二创总汇+快乐闲聊 (这是鹅不是鸭子)
- 趁人多安利一下土豆吕严的《大王别慌张》(人也不多 (干活go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