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19790221 新明日报 电影王国巨子——邵逸夫
大龙姐-玉带
再来一篇邵老板的专访,帮助大家了解下这位电影巨子!
很多平凡的名字,在他手上熠熠生辉,不少灰姑娘,在他手上变成万人瞩目的偶像。在刚好二十年的电影事业中,他影响过无数个女人的一生。新旧交替,繁华兴衰,在他眼中视若平常。电影事业,只是他所有事业中的一部分,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却S.B.的招牌,及这个招牌所代表的一切。
一般人都称邵氏是亚洲的电影王国,因为它规模最大,设备与人才也比较齐全。还有,它的制作量也超乎其他的电影制作公司。一度,邵氏几乎是独揽电影市场。在电影事业方面,这个王国的主人,邵逸夫先生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在进行访问时,他谦称邵氏公司不是王国,他要修正此一称谓。回溯邵氏公司的成立,是一九五九年,与现在相距,不多不少,正好是二十年。而邵逸夫先生也由中年、壮年、步入他丰收的享福年代。
他说起一九五九年的理想,眉飞色舞,生命力在他身上是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的。当时,他鉴于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不高,编导内容技术均不理想,当时一股雄心状志,使他大举拳脚,来提高中国片的制作水准。首先,他招聘编导人才,第一批是陶秦、岳枫、李翰祥、罗臻等人。接着,他延聘电影技术方面的人,选择了座落在清山道的一片山地作为片厂,建立影棚。
他说:“当时,我的原则是先找人材,集中人材拍大规模、大制作的电影,让导演与编剧能有大发挥的余地,配合优良的技术。”第一炮打响了之后,观众对S.B.这个招牌有了信心,而他自己则对将来的发展有了信心,不断的吸引新人,不断的扩充设备。
“二十年下来,就变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样子。”
邵逸夫先生,以简短的叙述带过这二十年。在银幕上,大约是几分钟就过去了,然而,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二十年的岁月是二十年的辛酸。
谈到邵氏的明星,它是观众注目的焦点,邵先生认为一般所谓的明星,由发现到培植,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邵氏而言,在开创之初,演员人材最为缺乏。虽然,有不少友人的推介,还有非正式星探的发掘,但邵先生不太相信所谓“偶然的机缘”去发现一个明星人材。他说:“并非没有这个可能,但是难以应付大规模的制片及长期需要。所以,我的做法是先行设立演员训练班——南国训练班。首次招考就有数千人来应征,从几千人中选出四十多个人,经过严格的训红选拔,把他们送入南国。”
在这第一批入训练班的人材当中,有不少已成为今天中国电影界的大明星。例如王羽、姜大卫、狄龙、郑佩佩、李菁,秦萍、方盈、李丽丽、岳华、罗烈等都出自南国。
南国后来改为邵氏演员训练中心,傅声、李修贤、汪禹、米雪、林建明这批电影界的后起之秀,以及在电视界名噪一时的李司祺,郑少秋,都曾是训练班的学生。
邵逸夫并不反对一般人口中所谓的潜质。他认为一个演员的外型是人人可以看到的,潜质却不一定看得到。潜质包括特殊技能,要靠演员的不断努力,也要靠训练及培植他的人不断鞭策。导演的激发及引导,才能使潜力尽出,才华毕现。邵逸夫认为要种种条件的配合,才能看到一个好演员大明星的成就。可惜在很多时候,一个有潜质的演员,胎死腹中,那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和不能配合之故。
从邵氏制作的历程来看,邵先生很明白的分析,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他告诉我们,每一个阶段都有成功的代表作品,这也就是他个人满意的作品,也就是观众喜欢看的电影。他认为一个好的演员,在好的影片中当然会有优异的表现,但并不能苛求他们在每一部影片中都保持水准。通常,他所欣赏的演员是在某一部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邵先生的大半生,都与娱乐事业有关。他提起,他在离开学校之后,便到南洋一带去谋求发展。在二十年的娱乐事业中,他与家中的三兄邵仁枚建立了一百卅五家戏院,六个游乐场。这样迅速的发展,正因为他对娱乐事业有太大的兴趣,在他所经营的戏院中,除了放电影,也上演舞台剧,由于当初做电影发行时,所看的影片太多,总有一个感觉,未能尽如他的理想。既然,影片不如理想,何不自行制作?
所以从一九五九年开始,邵氏片场就在一个买片卖片的片商手中建立,谈到他的理想,邵先生坦白的说:“我的理想就是娱乐大众!”因此,他的兴趣永远离不开娱乐事业。
邵先生工作很忙,每天早晨八点钟,他的那架劳斯莱斯已把他载到清水湾他的大办公室,他到得比其他的职员都早,他笑着说:“我的生活绝对不是外人想像中那样多彩多姿。”
谈到一个香港人都有兴趣的问题,女人。一个电影巨子眼中的女人,又是怎样的标准呢?这位看遍人间无数美女的老先生大打太极,他说:“看女人,我也离不开我的工作。譬如说,见到漂亮的女士,我第一个直觉的反应便是,她上不上镜头,有没有条件做明星?她本身有没有兴趣,有没有那种潜质,有没有演员的才华?”
目前的独立制片的事业,又开始蓬勃,有时独立制作出来的影片,卖座数字,比S.B有过之而无不及,邵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国电影要有进步,一定要有竞争。同时,在可能的范围里,我还会辅助独立制作的发展。”
不少年轻而有志电影的人士,常有一个疑问,以今天邵氏的财雄势大,以邵逸夫爵士个人的声望与地位,邵氏的影片,不应该以赚钱为目的了吧。是否也有那样的理想,拍几部影片,是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可以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呢?邵先生重复他刚才的话:“我的思想是娱乐大众,而不是娱乐一小撮人。艺术是属于大众的,大家喜欢看的影片,即使艺术水准不高,也有它的一定的价值。邵氏公司,并不是闭关自守的,我随时欢迎好的剧本,好的人材。我也曾经慕名而去请过一些对电影有理想有创见的年轻人来加入我们,他们可以曾经替我创下最低卖座记录,但我并没有灰心。但我始终认为,邵氏走的是大众路线,才是一条可行的路。”
从卖片到自制片厂,四十年的经验,使得邵逸夫先生告诉我们,艺术要生存,就不能钻牛角尖。他始终走一条顺风而下的路上,他这种商业眼光,是值得佩服的。
如今,他已不再年轻,但仍然兴致勃勃,是旺盛的生命力支持着他,是他个人成功的经历在支持着他的人生观。
邵氏公司的招牌,曾经是金色的,在清水湾闪闪生辉。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多少故事在其中幕开幕落,多少名字在其中升起又黯淡。然而操纵这一切的老人,仍然是一个成功的人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25年春节的龙哥全家福 (大龙姐-玉带)
- 龙龙的穿搭 (甘地会西施)
- 狄龙的琼瑶宇宙 (大龙姐-玉带)
- 【狄龙档案馆】1985年狄龙新闻报道合辑(全) (大龙姐-玉带)
- 【狄龙档案馆】1982-1984年狄龙新闻报道合辑 (大龙姐-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