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评诗 望不吝赐教 【咏菊】

理想的冲突

来自:理想的冲突(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2012-02-23 23:02:2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2-24 16:41:27

    "抱闷"二字我也觉得甚为独特,但颔联我倒觉得"忆"也可算开始了。至少已是前奏。 原书中有云: 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至于颈联和尾联,是中规中矩,平淡了些。却也写出了怅惘的心情。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2-24 22:47:58

    开始下一首吧。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2-24 23:22:28

    宝玉写的诗自然是比不上黛玉、宝钗的好。这并非个人偏见。 宝玉作诗给人的感觉是把灵感拼凑起来,再加上适当润色,只当做是完成了任务。这也许是他诗词歌赋读得不多的缘故,否则有他的情感,再多些才情,出彩的诗也一定会有的。 首联写出了诗人访菊的兴奋心情。如此明朗的秋天,正是访菊的最佳时机,任何事都不能妨碍诗人访菊的兴致,把访菊前的内心波澜显露无遗。 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把诗人访菊的痴情推向高潮,一腔热情倾泻而出。 可在后文,众人点评之时,宝玉反而引用了颔颈两联的诗句。莫非是故意? “我又落第!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不是访不成?”(蜡屐语用《世说新语》阮禹“自吹火蜡屐”,表示旷怡闲适。) 我一直不解“情得得”为何意,后来才知,这唐时方言,意思是“特地”。转念一想,谁会用方言入诗呢,真真哭笑不得。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2-24 23:26:13

    宝玉的《访菊》如有不同见解敬请发言补充,感激不尽。 暂且进入下一首。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2-24 23:54:54

    好吧,宝玉的诗跳过。 当然有见解的但说无妨。 下一首。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2-25 15:01:26

    五、《供菊》 供菊,即为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 尝试翻译了这首诗。 弹琴喝酒时很高兴菊花能作伴, 因菊枝的样子别致而使环境显得幽雅。   仅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扑鼻,不禁把书抛在一旁,人空对菊花。(三径露,指菊,用典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与下句“一枝秋”相对,正写出“供”字。) 房内新供的菊花清雅,使睡梦也增香;菊圃冷落,在夕阳西下的萧瑟之时想起了旧时的同游者。 我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对于世俗荣华并无久留忘返之意。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2-25 15:02:17

    接下来是第六首了。 黛玉的《咏菊》。 被评为第一。

  • 理想的冲突

    理想的冲突 (早知解散后 各自有际遇) 楼主 2012-03-05 22:45:49

    想请教一下,稍微离一下题, 诗社和曹雪芹的理想社会有何种联系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856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