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入门:显现与不显现
来自:思如花语
——你真的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吗?
作者B站心理咨询师 余颖慧
大家好!我是颖慧。今天我们来聊聊“显现与不显现”这个现象学概念。
现象学有三个形式结构。在前面的视频当中呢,我们已经介绍了部分与整体(片段与环节),多重中的同一性,这两个结构。其实在其他的哲学理论当中,也有探讨这两个结构。但“显现与不显现”这组概念,是源自于现象学。古典哲学家们并没有关注“显现与不显现”的区分。
1.名词定义
当我们讨论一个不在场的事物时,我们会认为说,自己是通过想象或者概念来表达它的。比如说:我现在说起《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这幅画呢不在我眼前,对吧?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想象的画面,我表达了一个概念。但现象学不是这样子看的。
*不是否认概念和想象的存在,是换个视角来深入探讨。*
现象学认为,当我现在提到《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我是在空虚的意向着这幅画,这幅画对我来说是不显现的。
那我们展开来说。
满实意向,是说这个意向所指的对象,是在现场显现的,就在我们眼前。
空虚意向呢,是说这个意向所指的对象不在现场,是不显现的。
举例说,我闺蜜准备去看一场肖战出演的话剧。她是肖战的粉丝,正在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起这场话剧是如何如何的好评如潮。那这时候呢,这场话剧还没开始,但我的闺蜜在意向着它,这就是一种空虚的意向,在话剧不显现的状态下谈论它。
等到她进入剧场,开始观看话剧演出。这场话剧呢,就实打实地呈现在她眼前。这时候呢,它运作的就是满实的意向。直接面对着这场话剧的“现场显现”,也就是它的直观。
当话剧结束后,闺蜜离开剧场开车回家。一路上她都在回味这场话剧,和她的朋友津津有味地讨论观后感。那这时候,这场话剧又变成了“不显现”,它以一种空虚的意向连接她,但这个“不显现”和没看话剧之前的“不显现”是不一样的。
再举个例子,当我说:“小明发起火来好凶啊!”这是以“小明发火”不显现的样态呈现的,而我亲眼见到小明正在发火,这是显现的样态。我说“他在发火”和“亲眼看见小明在发火”,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或者当我说,《孤勇者》的歌词真的写得好好啊!我是以歌词“不显现”的方式来谈论它。但当我引用“爱你破烂的衣裳,敢堵命运的枪,爱你和我那么像”。我就是以它们“显现”的方式来谈论它。
你看画、话剧、歌词,当我们在任何时候谈论起它们时,都指向同一个东西,一个“同一性”。但它们不是一个干巴巴的概念,而是一个立体的、有各种丰富样态的存在。
显现与不显现的区分呢,就是将事物存在的丰富意涵,给它延展开来。
2.概念和现象学视角的区别
嗯,这两种看法有一个细微的差别。
前者呢,通过想象或概念来表达,是一种从自我中心出发了解世界。一种“我知道你”,“我认识你”的掌控姿态。
而后者呢,不是我掌握了某种中心的主动权,我只是连接到了这个事物的某一个不显现样态,是平行、连接的姿态。嗯,我觉得后者的姿态会更谦卑。
3.不显现的样态
同一个事物,它的显现和不显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显现和不显现也都各自有他们丰富的面向。
比如,我憧憬未来,回忆过往,我思念遥远的家乡,想念远方的朋友,都是在面对“不显现”。甚至读一本很难懂的书。我知道作者一定在表达什么,只是我不懂,我的这个不懂,也是在面对这本书对我的“不显现”。
4.不显现到显现的流转
“显现”是以消除“不显现”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比如,这个水杯,我看到她的正面,是以它背面和底部的不显现衬托出来的。当我转动水杯,我看到了它的背面。那么,原来的“不显现”就变成了“显现”。而原来正面的“显现”呢,就变成了“不显现”。也就是说,我看到事物的一个面是以其它的面不显现,衬托出来的。
所以,我不能认定,这个事物就只是我看到的这个样子,它的不显现,其实我是没看到的。这样我们就对事物生出敬畏心了。
我可能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甚至我根本就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
5.显现的不同样态
就算是满实的在场显现,它也有不同的样态。
第一:经过许多不同样态的中介,抵达最终的满实。
比如前面说,我闺蜜去看肖战的话剧,她一开始是通过《陈情令》这部电视剧迷上肖战的。看他的表演,知道他的名字,收集他的照片,看他演的其他电视剧和综艺。这些都是满实意向。但只是一种中介,指向一个最终的满实——肖战本人。这就叫做逐渐增加的满实。
第二:把对象的其他轮廓加进来,加多的满实。
当她去话剧现场看演出,看到肖战本人出场了。他就直接面对最终的满实了。这时候呢,这个满实不再指向下一个对象。但是它可以加多,把这个对象的其它轮廓都加进来。
也就是说,(闺蜜)她坐在台下看演出,他会看到肖站在台上的每一个动作:微笑、痛哭、坐下、转身,看到他不同的演出动作,不同的面部表情,说不同的台词,这就是加多的满实。
6.一点个人的感想
这加多的满实呢,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每个事物、每个人都是立体多面的。
这让我想到:有些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趋向扁平化,喜欢去脸谱化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坏人呢,他就是恶贯满盈,丝毫没有良知;如果是一个好人,他就是心性善良,有时候我看着都快憋屈死了,他还是一心向上,忍让无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他都是立体的。
比如:一个在工作中雷厉风行、作风冷酷的高管,你感觉他很没有人情味。但他回家可能会系上围裙给老婆做饭。这样你就觉得,他很温柔。但他去餐馆点餐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心情不好,就对服务员冷眼相向。那服务员会感觉这个人自大又没礼貌。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习惯用一些标签去定义一个人。但是,这个人实际上会比我们看到的更丰富。他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会活出不同的样子,他是一个鲜活的人。同理,在心理咨询中呢,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可能一个来访者来见你的时候,是带着医院的诊断来的。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等。但是我们要去看到一个鲜活完整的人。他也许有某些症状,咨询师呢,也会根据一些专业知识去应对。但他不是那个病症本身,千万不能给他标签化了。
比如前不久有人留言问我说,怎么看待烟酒成瘾的行为?它是不是因为亲密、关注、认可和爱的缺失(造成的)?我回复她说,很可能,但不尽然。我说。我不太擅长通过理论去理解一个人。我觉得通过所谓的症状或者一点表象,就去推论你是谁,这样做其实很不礼貌。
但我发现哈,在网络世界里,当有热点事件爆发时,常常会有人去做心理分析。从他的行为,去推论他的原生家庭环境、甚至他的母亲怎样怎样。稍微夸张点说,这就像是给你一片叶子,你直接给人家想象出这片叶子所属的那棵树,那棵树所在的那片庄园,以及庄园里的人是什么性格。你看,蹭热点的需要,都把科普工作者给逼成什么样子啦。
概念是扁平的、枯燥的。但人是立体鲜活的。我们要真正地去看每个人活出来的不同样子,才有可能慢慢慢慢地了解到这个人。
OK,今天就聊到这,喜欢本期视频的,记得一键三连,下期视频见。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现象学入门:绽放的时间性 &活在当下的意义 (思如花语)
- 现象学入门:向死而生 (思如花语)
- 现象学入门:记忆 (思如花语)
- 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看网络暴力的真相 (思如花语)
- 现象学入门:显现与不显现 (思如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