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批判战争的地狱笑话|《五号屠场》线上共读会
快闪楼
已结束
来自:读客熊猫君(阅读激发个人成长)
大家好,这里是读客文化豆瓣Club, 11月11日是冯内古特纪念日,借此机会,我们邀请到了虞建华老师为我们领读《五号屠场》,一起开启为期7天的阅读之旅。
豆瓣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次的领读人虞建华,很高兴能带领大家一起共读《五号屠场》。
为什么要共读《五号屠场》?
《五号屠场》的背景事件是1945年2月的德累斯顿大轰炸。当时美、英国空军共出动轰炸机1,200余架次,杀死数万平民,摧毁了这座欧洲文化古城。
大轰炸的悲剧一直是被封锁的,直到《五号屠场》出版,事件广为人知后美国政府和军方才不得不解密。大多历史学家、军事学家都认为德累斯顿轰炸没有军事价值,纯粹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摧毁和对平民的屠杀。有人甚至用“恐怖主义”定性,认为这是战争罪行。冯内古特亲历了德累斯顿轰炸,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

冯内古特自己说,他“至少写过5千页,都撕掉了”,用了足足23年思考怎么写。他明白,传统的现实主义细节虽然可以反映战争的血腥和恐怖,但已经很难唤醒被暴力麻木的心灵。为了重述被掩蔽的历史,激活淡化的记忆,他必须另辟蹊径,创造新的表现形式。

在小说中,冯内古特把聚焦点对准卷入战争的小人物,捕捉和放大他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高压下扭曲的心理和狼狈的行为。作家俏皮的文字、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冷幽默,把被政治、军事力量操纵的士兵的命运表现得栩栩如生。作家故意把故事写得错综复杂,将记忆、现状和狂念搅拌在一起,让愤怒的控诉、冷静的写实和痴人呓语混进同一个文本,组成了一幅疯狂的战争拼贴图,也把读者引向对一个经历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关注,引向对困扰受害者的故事背后的问题的关注。
《五号屠场》笔调幽默,批判犀利,为美国的“新战争小说”定下了批判性的基调。


如何参与本次共读会?
共读说明:
共读书目:《五号屠场》
共读时间: 11月7日—11月13日
领读人:虞建华(《五号屠场》译者)
答疑&主题讨论时间:11月11日当天晚上 19:00 - 20:00
参与方式:
本次共读包含打卡&自由交流、一次主题讨论&答疑
打卡&自由交流:
共读开始后,大家可以每天来评论区进行打卡,同步自己的打卡时间、阅读进度等等;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后感、书摘,或者和其他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主题讨论&答疑:
共读期间,除了自由交流之外,大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在提问时加上【提问】的前缀,方便我们更快看到问题;
同时,本次共读还会在评论区发布1_次主题讨论,并注明【主题讨论】的前缀,你可以就你感兴趣的主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更为聚焦的讨论;
我会在11月11日当天晚上 19:00 - 20:00 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参与主题讨论。
11月11日主题讨论:阅读《五号屠场》:世界禁书Top1到文学经典的逆袭之旅
活动奖励: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从打卡留言并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以及分享精彩读后感的读者中,评选5位朋友送出今年的悬疑推理神作《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各1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