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介绍
残废
历史介绍: 凉山州历史悠久,远在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商周之时属西南夷地,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先民主要分属“邛人”、“笮人”两大部族。 秦统一后,在境内即设立郡县。西汉元光五年(前130),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在境内设置十余县,公元前126年废治。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发兵征西南夷,正式设立越嶲郡,郡治邛都县,凉山一带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王莽篡汉后,于建国元年(9)改越嶲郡为领戎,后又改名为集郡。天凤二年(15)越嶲部族首领任贵率兵杀太守,自立为谷王。东汉建武元年(25)任贵降附蜀王公孙述。建武十一年(35)任贵降汉。蜀汉初仍沿东汉旧制,章武元年(221)境内部族首领高定元率军反蜀,杀太守焦璜,占领全境。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兵南征,收复越嶲郡。延熙元年(238)后,越嶲部族反,杀太守,后任太守迁驻安上县。延熙五年 (242)太守张嶷收复越嶲郡,复置县。西晋仍蜀汉旧制。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成汉李骧、任回攻占越嶲郡。刘宋时期(420~479),置平乐郡,改护龙县为新兴县,越嶲郡领8县,郡治邛都。南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武陵王萧纪镇蜀,置嶲州。周武帝保定五年(565),改嶲州置西宁州,后因战乱废治。周武帝天和五年 (570),大将军郑恪率军征越嶲,改西宁州置严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郡,推行州、县二级制。开皇六年(586)改严州为西宁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嶲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越嶲郡辖越嶲、邛都、可泉、台登、苏祁、邛部6县。 唐武德元年(618),改越嶲郡为嶲州,辖越嶲、可泉、苏祁、邛部4县,州治越嶲县。天宝元年(742)改州为越嶲郡。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吐蕃、南诏联兵攻陷越嶲郡。至德二年(757)唐于邛州临溪镇置行嶲州,安置越嶲郡遗民。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发兵复嶲州。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大和六年(832),南诏连年入侵嶲州,大和六年五月,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移州治台登城。唐懿宗咸通六年 (865)五月,南诏攻陷嶲州。南绍在嶲州境内设一府、三郡、七州,即会川都督府,建昌郡、清宁郡、香城郡,建昌郡领建安、永宁二州,清宁郡领沙城、边府、黎溪、永昌、会理五州。大理国时期仍沿南诏旧制,改建昌郡为府,增置苏州,隶属建昌府。会川府仍置。香城郡废治,为如库部据地,隶善巨郡。 元至元十二年(1275)于建昌设罗罗斯宣慰司,下辖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会川路4总管府。明洪武四年 (1371),罗罗斯宣慰使安配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在境内设建昌、德昌、会川、柏兴4府,并兼置卫。清顺治五年(1648),农民军张献忠部将刘文秀率兵攻占建昌。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进兵建昌。同年改四川行都司为总镇府。康熙元年(1662)改设建昌监理厅,主管五卫政事。康熙十二年(1673),建昌为吴三桂军所占。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收复建昌诸卫。雍正六年(1728),平凉山诸部落叛乱,裁撤建昌监理厅,设置宁远府。 民国二年,撤宁远府,改厅、州为县。西康建省后,称宁属,领七县隶属上川南道(建昌道)。民国五年,宁雷马屏屯殖使张熙率部进驻西昌,接管宁属七县政权。民国七年,护法战役结束,四川军阀瓜分地盘,实行防区制,宁属为川军第四师防区。民国十六年,宁属为川军24军防区。民国二十四年,四川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宁属划为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划宁属隶属西康省。西康省在宁属设立“宁属屯垦委员会”。 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下,长征经过凉山,在这里摆脱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历史奇迹,中央政治局还在会理铁厂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实现了北上转移的战略目标,毛泽东由此发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慨叹。 1950年3月至4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宁属各县。1952年4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首府昭觉县,辖昭觉、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金阳、布拖7县。1955年4月改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各民族千百年共生同存,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如万花筒般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具有浓郁凉山特色的彝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凉山是古朴久远的民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让历史奇特地定格在多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等历史痕迹,沉淀了极其丰厚、风情独特、极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 凉山州有风情独特的彝族火把节、古老的彝族文字、神秘奇特的毕摩(原始宗教)文化。“母系氏族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的泸沽湖摩梭风情和社会遗风,神秘而唯一。“香巴拉”神秘领地为主要载体的藏传佛教文化——“旭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