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我们的歌第四季第6期的评论(后篇)
来自:周易
【我的名字】(原唱:焦迈奇)—— 大张伟 / 焦迈奇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3l8efg15EI6y)
这首歌是焦迈奇写的词、曲,也是原唱。但这个版本是大张伟深度参与制作,并编写和声的,所以这一版有鲜明的大张伟特色,——如果不看歌曲信息,只听,听众可能会以为这就是大张伟的歌。
如果不考虑“电音”,本场的这个版本在编曲和演唱上,大幅超越原版。原版是内地乐坛特别典型的民谣歌手的风格, 甚至在后半部分您都能想象得出,如果焦迈奇在音乐节上唱这首歌,他将会用什么手势与台下听众互动。尽管没有证据,但我感觉焦迈奇应该听过不少朴树的歌。
原版的问题出在编曲和演唱上。这里我们先不说词和曲的创作。
编曲,原版的引子太拖沓了,磨磨唧唧,黏黏糊糊,有种小孩子装大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原版演唱,焦迈奇唱歌时漏气太严重,他既不是以气带声,也不是以气裹声,又不是以声包气,哪种都不是,他就是一边唱词,一边漏气,呼哧呼哧地漏气,像一台气密性不佳的老式蒸汽机,推力不足,气倒是耗费得挺多,转化效率很低,而且全程缺乏共鸣和音色的有效变化,连气息的通道似乎都固定成了“同一口径的PVC管”,太僵了,傻愣愣的。内地的民谣歌手虽然普遍不怎么重视演唱技术,也几乎没什么唱功很强的民谣歌手,但总不至于摒弃技术摒弃到了这种程度吧。真的“全是感情,没有技术”了!唱得过于“质朴”,纯天然、纯小白唱法。字也咬不住,仿佛被下了某种禁忌,上嘴唇和下嘴唇无法配合似的,嘴巴是松的,咬字自然含混。哪儿哪儿都是毛病,除非是特别好这一口的,否则这么唱歌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为了查验焦迈奇是真的唱歌技术不行,毫无训练痕迹,还是故意为之,为了制造某种特质或氛围,才往“白”了唱,我又多听了他几首歌。经对比,得出以下结论:焦迈奇的唱功说不上有多好,但肯定不是纯小白,如果他想咬字清晰一些,共鸣好一些,音色多一点变化,“像会唱歌的人那样唱歌”,而非“装成纯真小白在那里卖萌着唱歌”,他是能做到的。他可以比《我的名字》原版里唱得好一截。然而他没有。身为一个二十六岁的成年男性歌手,他偏要往“白”了唱,他大概觉得这样更“纯”、更“萌”、更“民谣”、更有“少年感”?跑偏了的音乐观,被内地的民谣圈子那股歪风带坏了。
(好好咬字、正常发声,也可以唱出纯真的少年感,不信听这个,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3473XV2JHEMn)
本场的版本经过修改,整体结构变得紧凑了一些,两个人配合丰富了歌曲的变化,又增加了表演设计,使得原版中的很多毛病被淡化了,甚至消失了。焦迈奇虽然还是没有多少唱歌技巧,也还是有卖萌装纯的咬字和语气的嫌疑,但没原始版本里那么严重了,而且在全新的表演框架之内,多了一些合理化的解释,未来嘛,机器人嘛。
大张伟延续了自己的审美和风格。有人吃这套,有人不吃这套。大老师的灵感不会枯竭,新奇的点子层出不穷。在一片喧闹和电音的加持下,其实我们能分辨出,大张伟的现场音准和音色共鸣技术比搭档好,他的声音更入麦,经过电音(autotune)修饰后畸变不大,你一听就还是熟悉的大张伟的声音,这说明他原本就唱得更准、声音更“集中”,也更了解在有电音的情况下怎么唱歌。焦迈奇在这方面的经验明显没有大张伟丰富。
可是,我看到一些网友提意见,希望他们不加电音,正常唱这首歌。从听感上,我赞同,如果是想留下一版能够禁得住反复听的版本,那最好别加电音,或者起码别加那么重的电音,甭管什么设计不设计的。电音多了、重了,听感就是要差一些,对耳朵的听力也不友好,在表达上也会略显浮躁。
但如果是放到舞台上,临场演上一场,有这么个电音的噱头,还是挺有趣的,比干巴巴的唱更适合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吸引注意力,活跃气氛。在音乐节、演唱会上,玩这么一出,也不错。
最后说说这首歌。这是焦迈奇早期的创作。旋律尚可,词也不算差,能够在字面和内容之间找到结合点,但文笔还需要提高,有些句子故意拗的痕迹太重,有些句子是病句,比如“打发人间的白云和苍狗”,一般不这么说,“白云”、“苍狗”中间夹一个“和”字,前面用“人间的”来限定,很怪异。
歌是个合格的歌,距离“优秀”有差距,但还行。歌曲的演唱难度比较低,——焦迈奇给自己写的歌,太难了以他的唱功也拿不住。
总体而言,这个表演放在舞台上是可以的,花了一些心思设计。但在音乐上,不算太有价值,属于“一次性”的快餐。
【明知做戏 / 手放开】(原唱: 吴雨霏 / 李圣杰) - 杨丞琳 / 许靖韵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4TV0KM3aseoY)
《手放开》是2003/2004年发行的,原唱是李圣杰,普通话版;《明知做戏》是2006年发行的,演唱者是吴雨霏,粤语版。无论是发行的先后顺序,还是歌曲的流传度、歌手的知名度,李圣杰和《手放开》都是排在前头的。
李圣杰最为人所熟知的专辑就是《痴心绝对》和里面的同名主打歌,这张专辑是2002年发行的。因为当年《痴心绝对》太火了,火得出乎李圣杰的预期,他自感难以突破,所以一年半后,他发行的新专辑叫《绝对痴心·手放开》,自己蹭自己的热度,主打歌是《手放开》,但除了新歌,他把《痴心绝对》又再度放进这张新专辑里,甚至多达三个版本,——不过,从曲目数量上他并没有糊弄,这张专辑一共14个曲目,撇开两版《手放开》、三版《痴心绝对》,剩下还有九首歌呢,《手放开》也是新歌,数量是够的。
尽管《手放开》没有火到《痴心绝对》的程度,但也是比较火的一首歌,否则吴雨霏也不会把它翻一个粤语版本了。
说句题外话,李圣杰在咬字、音色和其他发声的特征上,与周传雄有些相似,但他的唱功远比周传雄好,是高配版周传雄。 周传雄如果苦练唱功,把自己的嗓音条件发展到极限,大概就能唱成李圣杰的水平。
粤语版《明知做戏》没有《手放开》那么火,出了粤语地区,听过这个版本的人比较少。吴雨霏也不算名气很大的歌手。吴雨霏的唱功很业余,录音室版本都唱得上气不接下气,扯着白嗓硬唱。她以前是女子组合成员,后来单飞,单飞的第一张专辑里,就有《明知做戏》这首歌,属于蹭李圣杰的热度了。 就她这个演唱水平,居然还拿过HK的什么分猪肉奖的“最佳女歌手”,着实滑稽。不过看看如今的华语乐坛,这种滑稽已是常态,什么人都敢捧起“最佳歌手”的奖杯了,不知自己的斤两。
许靖韵的唱功比吴雨霏强不少,全方位的强于吴雨霏。无论是音色、共鸣、气息,还是咬字、语气和情绪、细节处理,每个方面都比原粤语版的好,甚至也比李圣杰的版本更符合当今流行音乐的审美。李圣杰的咬字是比较无趣的,缺乏细节和变化,音色偏尖利,哭腔重,放在二十年前,这没什么,“怨男味”还是个卖点呢,个人特色;现在谁要是还这么唱,是要被笑的,过时的唱法。李圣杰2018年后来参加《歌手》,成绩就不太好,因为他的音乐审美没有与时俱进,还拿当年的那个方法和音色、腔调来唱歌,如今的听众不买账。
粤语版《明知做戏》的歌词写得比普通话版《手放开》好,好在含蓄一些。《手放开》的怨男情歌式的歌词太直白了,“不要一张双人床中间隔着一片海”,我的天。文贵曲,人贵直。
本场,许靖韵唱起了她更为擅长的粤语,确实得心应手,比唱普通话的歌词高两筹。她要是唱普通话的歌也能有唱粤语歌的水平,在不考虑高音能力的情况下,她的中音区都快跟张碧晨的水平接近了,这在年轻女歌手里是相当不错的表现。不过,我没看过许靖韵唱过很漂亮的高音,不清楚她这方面的能力如何。 HK年轻一辈的女歌手里,比许靖韵名气大、但声音的质感和控制力比她差很多的歌手,其实挺多的,比她强的倒没几个。
杨丞琳甘愿陪着许靖韵唱粤语版,这体现了她的气度。能在两岸的影视歌行业三栖发展,红了十几二十年,做人是有一套的东西,不能简单地以好人坏人之类的来描述,是会做人,聪明,看得透,懂得什么不必争、什么需要争,尤其她现在这个年纪,接近不惑之年,正是为人处世成熟的阶段。原本这首歌有普通话版,普通话版既是原版又更出名,原唱和她都是TW出道的艺人,于情于理,她完全有理由唱普通话版,让许靖韵自己去唱粤语版,这是各守本分之举,谁也挑不出什么不对,但这样的表演整体效果不太好,于是她进一步迁就许靖韵,自己也唱粤语歌词。她的发音是认真准备了的,不过因为并非母语,唱起来较为拘谨,被搭档占了上风。到后半段,两人一起唱普通话版的歌词时,杨丞琳的声音一下就放出来了,许靖韵压不住她。
所以,语言在唱歌时很重要。用不熟悉的语言唱歌,终归不像母语那么得心应手,在自信心上就有差别,更不要说发声习惯的影响了。
无论是歌曲演唱的完整性,还是两人的配合、各自的发挥、情感的表达,杨丞琳和许靖韵这一对搭档做得都不错。
不过,如果放在一个竞技性的音综里,她们这个表演既不像大张伟他们俩的那么热闹、有噱头,又没有展示出特别强劲的技术,把现场观众震慑住,歌曲本身又是一首普通的流行情歌,所以可能名次不会很靠前,因为缺乏一两个爆点或亮点。
如果事后放在随身歌单里,平时没事带着耳机听听,这种歌可能反而比那些闹腾的、爆点强劲的歌耐听。这就是现场听歌与日常听歌的区别。
【嘉宾】(原唱:张远)—— 詹雯婷 / 张远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4XQeQw4dFnOH)
这是张远参加本季《我们的歌》以来表现最好、最有存在感的一场表演。终于轮到张远发挥了。
《嘉宾》是张远的代表作,可能也是他最有流传度的一首歌。这个歌从题材上,属于典型的备胎情歌,要表达一种不爱了却还有些爱的矛盾和纠结,反正就是断得不干净,通常是男方表现得更“舔”一点,不过也有女方更“舔”的歌,但少。
这类歌的歌词,我们可以表面看一下,了解个大概意思就行了,适可而止,知道怎么结合歌词理解演唱的语气即可。别深琢磨,越琢磨越多槽点。这不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写得有多大毛病,而是备胎情歌这一通类的特征,就是要这个味儿。
备胎情歌在2000-2018年期间大行其道,是流行情歌里的主力品类。活跃在这个时期的比较有名的流行歌手,大多发过这类歌曲,而且很多是拿它来当专辑里的主打歌。而在这之前、之后也出过不少备胎情歌,但没有鼎盛时期在华语歌坛的占比那么高。备胎情歌与时装偶像剧(“现偶”)的兴起存在时间关联和因果关联。古风/国风歌曲与古装偶像剧(“古偶”)的兴起也存在类似的关联。
最近两三年,备胎情歌式微。新出的备胎情歌稀稀拉拉,不多了,正活跃的新生代歌手已经不大爱出这种歌了。大概是因为当代的年轻人不再欣赏那种磨磨唧唧、当断不断的恋爱观了吧。现在大家似乎更倾向于“不爱我就拉倒”,我还不稀罕呢,没谁不照样过日子啊,下一个更好咧。观念变了,歌的路数也变了。
不过,喜欢听备胎情歌的人依然不少。这很好理解。这些歌迷的青少年时期正好是备胎情歌最流行的那些年,耳濡目染,至今保有这个欣赏惯性。没有新的备胎情歌,没关系,他们就去回味以前听熟的那些备胎情歌,津津有味,心有戚戚。
备胎情歌在那些年确实比较容易走红。每年的热歌榜单里,它们屡屡上榜。痴男怨女嘛,配上通顺的旋律,层层递进的感情宣泄,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可以认为备胎情歌就是“流行抒情歌中的时装偶像剧”。上一季参加《我们的歌》的薛之谦就很擅长创作和演唱备胎情歌。薛之谦还翻唱过《天后》,陈势安的那首,这也是个备胎情歌。还有杨坤的《无所谓》,你看它的歌词明里说“无所谓”,内里的感情全是“有所谓”,杨坤自己唱得也很“有所谓”,根本放不下,破罐子破摔地说硬话,心里已经伤成筛子了,放不下啊放不下,他的唱法和音色天然带着一股“备胎情殇”的味道。跟杨坤在某些方面有点相似的阿杜,他的音色、唱法和代表作也是“备胎味”十足,那段著名的“ 我躲在车里手握着香槟,想要给你生日的惊喜,你越走越近,有两个声音。我措手不及,只得楞在那里。我应该在车底,应该在车里”(出自《他一定很爱你》),已经成了个梗!
相比之下,张远的原版《嘉宾》已经是备胎情歌里的“轻口味”了,它的歌词没写得那么“舔”,没那么,不是没有。备胎情歌里的备胎一方,一定是要“舔”的,不舔何以为备胎?它讲的是前男友、前女友的重逢,分手很久了,人家婚礼突然给你发了请柬,你还真巴巴地去了。这位前男友是什么态度呢?放没放下呢?
歌词里没明说,但前男友这边,可以推断出,还是单身呢。前女友那边,人家是要结婚了的,而且既然主动给前男友发了请柬,说明女方心里的结早就解开了,掀篇了,大大方方,开启新一段生活。
前男友这边是个什么态度?“愣住站在原地”,“我却才傻傻清醒,原来早已有人为你订做了嫁衣”。 下面,重点来了,“我时刻提醒自己别逃避!”原来,前男友这边还一直逃避呢,心里未尝没有幻想过破镜重圆的那天,昔日恋情的美好时时藏在心底,有时努力遗忘,“偶尔会想起你”。然而,真的只是偶尔吗?“可惜这是属于你的风景,而我只是嘉宾”,一个“可惜”,道尽了放不下的前男友还没放弃幻想,至少在美(残)好(酷)的婚礼摆在眼前之前,他还没放下。“我放下所有回忆”,只是一句自我安慰罢了,“来成全你的爱情”的表面大度之下,是内心的真真作痛,因为歌词明明白白地写到“却始终不愿相信这是命!” 心有不甘地发现,前女友“在他(前女友的现男友)的面前刻意隐瞒我的世界有过你”的事实,终于让前男友认清了——“当所有人都替你开心,我却才傻傻清醒,原来我们之间已没有任何关系。”
前男友佯装着“我试着衷心祝福你”,可惜没绷住,心态崩了,“请原谅我不体面没出息,选择失陪一下先离席” ,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不堪入目的剧情”太丢脸了。都这时候了,仍然心心念念, “还有什么资格关心,毕竟终成眷属的人是你,而我只是嘉宾”。
经受了“震撼教育”,前男友终于明白了(吗?),“谢谢你送给我最后清醒,把自己还给我自己”,说明之前一直没清醒,没有活出自己,还忘不了几年前的前女友呢。
最后,备胎男发扬了此类备胎情歌中男方的一贯“大度”,表示“至少我还能够成为那个,见证你们爱情的嘉宾”。很痴情,也可以说是很“舔”,真适合成为一个备胎。“遇见你的他真的好幸运,但愿他会比我更爱你”,稍稍试图挽回一点面子,说两句漂亮话,骨子里还是没放下,就别装了,备胎就是你的宿命。
歌词中没有明确描写两人当初为什么分手。毕竟一首歌的歌词篇幅有限,不可能像写小说、拍偶像剧那样,把故事展开了说。但我们通过歌词的描写,完全可以补全一个故事。大家看惯了各种影视剧,对这种桥段估计都很熟了。谁甩的谁,线索比较清晰。谁念念不忘,谁还心存幻想,谁深陷旧日、迟迟无法自拔,一清二楚。站在前男友的角度,他觉得自己不甘,不愿;站在前女友的角度,人家可能也觉得,你一个男的,在感情上这么不干脆,拿得起、放不下,也挺烦的,可别钻了牛角尖,赶紧掀篇吧。
您看,我前面说过不深入琢磨备胎情歌的歌词,结果还是大致把《嘉宾》的歌词捋了一遍。主要是想通过这个歌,更直观地展示一下备胎情歌的路数。
备胎情歌,这个品类的歌曲特征清晰。它可以描写一个当了“备胎”的男(女)人的心理,比如阿杜的那首《他一定很爱你》,我们前面提到过;也可以描写一个有当“备胎”潜质的男(女)人的心理,即实际可能没当备胎,但如果当一个备胎,也是他的“福分”,比如张远的这首《嘉宾》。有趣的是,阿杜那首歌的歌名,在张远这首歌的歌词里也出现了相似的表述—— “但愿他会比我更爱你”。这便是备胎们的心同此理的自我宽解和(佯装)大度的祝福。
以上说的是张远原版的《嘉宾》。一个人唱,就是这样了。
本场张远和詹雯婷合唱的这一版,则有所不同。同样的歌词,一个人唱与两个人唱,表现的情境是不一样的。
当詹雯婷以前女友的口吻唱出了“偶尔会想起你”时,这对分手数年的情侣就变成了“双向奔赴”。这首歌的情境变了。
备胎不备,喜大普奔!张远扮演的那个角色站起来了。
后面,两人通过分配和稍稍改动歌词,让这场舞台上演出的恋爱剧情更为“均衡”,——在音乐和剧情上,都更为均衡。
可以说,这一版的改编在立意上比原版高了一筹。最后两人大方地释然,“谢谢你送给我最后清醒,把自己还给我自己”,这一句是两人合唱的,代表了他们决定各自迎接新生活,也避免了今后伦理上犯错的可能性。否则,这个歌会从备胎情歌,变成更狗血的出轨情歌。了断了好,释然了好,不犯错。
在演唱方面,张远表演自己最熟悉的代表作,自信心上来了,技术的运用更纯熟、合理,音色也很符合恋爱剧男主角的人设,舞台表演得益于曾经演过戏,积累了一些经验,表情和肢体也还不错,至少以一个歌手舞台的要求衡量,足够用了。
以前我们说过,如果一个歌手本身的音色和技术都可以,但声音特色或个性不太突出、不太鲜明,怎么办?可以通过不断推出代表作来解决这个问题。火的歌多了,特色没有也有了,个性不鲜明也鲜明了。靠堆量,从量变到质变,简单说就是“塑造”。张远在本场《嘉宾》里的表现就佐证了这一做法的可行性。
詹雯婷的音色确实太有存在感了。这首歌不是她的歌,但她一开口,就站住了角色。她对歌词的处理,尤其是语气方面,很恰当,就像是情境中的女主角,入戏了,不知道这与她的感情经历是否发生了共鸣,所以这算是体验派的表演吗?
在这首歌的和声、语句衔接上,詹雯婷展现出了一个有创作能力的歌手的灵性。为什么这能跟“创作能力”联系在一起呢?和声、编曲又不是詹雯婷写的。能。会创作的歌手在处理歌曲的细节时,与不创作的歌手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来评价。我们这里只是强调其中确有不同。可以听出来。但用语言不太好精确地形容这种不同是什么。文字在描述艺术现象时,有时真有不够用的遗憾。我可以举个例子,大家从下面这个例子中直观地感受一下差别:《起风了》,吴青峰和周深都唱过,大家对比一下吴青峰的版本(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0BpoSl3AFlj5)和周深的版本(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2w57E00BGzXn)。
综合来看,这个表演是詹雯婷和张远在本季的最佳现场,双方都有发挥。在B组的本场表演里,这首歌也是排在前列的,与下面这首歌的排名可以争一争谁第一谁第二。
【千年之恋】(原唱:苏见信 / 戴爱玲)—— 林志炫 / 黄霄云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4QA22n0bfLmW)
这首歌的舞台布景、道具、灯光,还有编曲,都是花了心思的。歌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歌,一上来就有高音,原版几乎全程都在飚。貌似很适合林志炫和黄霄云。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有问题吗?
有。
【首先】,这个歌的特点太突出了。只要听过这首歌的人,都知道它是预备飙高音的歌。
不能说它完全不需要情感表达。就像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它也需要音乐性的表达,但那是次要的。人人都知道,听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大家等的就是又快又响的炫技。你非要说我弹得慢一点,那样音乐性更强,比如李斯特的嫡传徒孙、钢琴大师博列特就是这么做的,结果听众反映冷淡,音乐评论家也不买账,同行笑呵呵,无人效仿和支持。一个音乐作品有一个音乐作品的宿命。表演者最好别逆命而强为。
不能拿着一个理论去套用所有的音乐。什么歌都要情感优先,技术服从于情感?未必。艺术上没那么绝对的。流行音乐尤其没有“一定之规”,得灵活考虑,根据歌曲、自身、观众和场合,作出判断和取舍。有的歌是更注重情感表达,有的歌就是听技术、听高音来的。歌手得分清轻重主次。类似于《左手指月》,降几个key唱,唱得更舒服,更利于表达感情,不用吊着嗓子,一直担心高音上不上得去,歌手的注意力可以更多地放在处理歌词和情绪表达上,能行吗?不行。台下的听众就想听那一嗓子的高音,你不唱,听众很失望,说不定要给你喝倒彩。
《千年之恋》就是要听又高又亮的男女飙歌,男歌手也罢,女歌手也罢,唱这首歌时,必须优先考虑这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这么唱,听众要戳你的脊梁骨,认为你没这份唱功,就别揽这个活儿。
我愿意再说一遍:这首歌的高音一定要够高,不能降调,也不能“让听众觉得”你降调,——后者的意思是你的高音不但要在物理参数上够高,还得让听众一耳朵听过来,就马上意识到你这个音很高,被镇住了。千万不要事后去辩解,“我唱得很高啊,没降调啊”,没有任何意义,必须听上去就够高。
听上去够高,这需要通过调整共鸣来达成。如果你是唱混声,绝对不能混得太柔和、圆润、饱满、悠扬,不能唱得方法太“科学”,不能太教条了。要么就用更强的气息去冲(这通常被认为是不太健康的发声方式,但在这里需要),使用比通常的强混声更“暴烈”一筹的混声;要么就加重喉音;要么就......天赋好的歌手,可以直接拿真声硬顶!男声如果可以加所谓的“胸腔共鸣”,形成一种具有类似于英雄男高音般的音色,也可以,但这个要求太高了,华语乐坛的流行男歌手目前已无人可以做到。
简言之,这首歌需要高音的“冲击力”,四平八稳的“规范”高音不行。
如果做不到,这首歌的劲儿就没到位,听感上就差些意思,达不到“燃点”。
【其次】,太符合了,也不见得好。没有惊喜,完全符合预期,大家的期待值自然就会被拉得很高,而且很难被满足。
《我们的歌》的节目组、其他嘉宾歌手和观众们都知道,林志炫和黄霄云是能唱高音的唱将,然后他们就真的选了一首典型的飙高音歌曲。这个歌还是一首技术优先于情感的、曾经非常流行、KTV里经常有人点唱的歌。
以前,我跟朋友们一起去K歌,里面如果有男有女,大家基本上都会飚一把《千年之恋》或《一眼瞬间》这种歌,然后中途唱累了,出去取自助餐,在走廊中,一听准有几个包厢里也传来这些歌的对唱声。就实在是太熟悉了,对这首歌。
惊喜是不会有的,大家将以一种检阅的心态,专等着看你们作为专业歌手能唱出什么超出预期的亮点来,尤其是高音,够不够“狠”,能不能让我们听得心生佩服、自愧不如。
这种把自己架起来的选歌,迎来的必然是很严格的评价。但凡你唱得不能“惊艳”到所有人,哪怕已经唱得相当不错了,人们也会觉得不够满意。
反之,如果是一首大家半生不熟的歌,或者歌曲原本不是飙高音的,你们在改编时,加了一点高音,那么,听众因为没有那么充分的预期,便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
要不怎么说选歌很重要呢。选对了歌,事半功倍;选歌不当,事倍功半。
在《我是歌手》的八季中,这个道理被反复验证。有些遭淘汰的歌手,论唱功和音乐品位,不见得比取得好名次的歌手差,输就输在选歌上,费力不讨好。人家选歌聪明,四两拨千斤。
林志炫和黄霄云选这首《千年之恋》,就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意思。
要是我给他们选歌,我宁可选择黄霄云的《星辰大海》。
【再者】,如果非要选《千年之恋》,改编上一定要与原版有实质性的较大差别。
这一场的改编,在形式上与原版有一定差别,但实质上的差别不大,尤其是男女声部的歌词分配和定调上。即,瓶子换了,酒没怎么动,大同小异。
这是不够的。瓶子换了,酒也要想办法动一动,最好可以大动,增加新鲜感,转移听众试图与原版直接比较的注意力。
本场的编曲增加了异域风情的浓度,原版没有这么明显,但这种幅度的改动不够,太表面了。况且,这种改编手法我们屡见不鲜了。仅仅在《歌手》舞台上,做异域风情的编曲就多次出现;连十几二十年前的翻唱合辑车载碟、音响试音碟上,把一首当时的流行金曲的编曲改成异域风情,然后翻唱录成一个HIFI版,都是家常便饭的做法了。《千年之恋》以前也有人这么改过。
歌词里有千年、风沙、风化、轮回,按照一般的思路,联想到诸如西域、楼兰等意象,在编曲里加上这种元素,本也算不得多么出奇制胜,它只是自然而然的联想罢了。
合情合理。但太合情合理,就很难制造惊喜。你想到的,大家也能想到。
所以,从林志炫和黄霄云选择要唱《千年之恋》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是在给自己挖大坑了。困难重重,不是因为他们俩唱不了歌曲里的高音,而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能轻松唱到那个高音,都等着听呢。那么他们的表现具体如何?
一上来,林志炫以一段无词的吟唱作引子。紧接着,黄霄云进歌,由于她的发声技术远比戴爱玲来得科学,所以唱得很轻松,还加了转音,这不是为炫技,也不是R&B,而是为了增加异域风情,——从音乐上看,这么做没毛病。
如果严格一些,既然编曲从原版的纯流行编曲,变成了现在的异域风情编曲,两人的音色和唱腔也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唱出一些异域风情来,而不是现在这样用都市流行抒情的音色和唱腔。林志炫在引子的部分有意做了调整,但后面唱带词的部分时候,又恢复了平时唱流行抒情时最熟悉的音色和唱腔;黄霄云的调整更少,加转音算是一点调整,但无论是这个转音,还是其他部分,她用的都是典型的流行抒情曲风的“diva”最爱用的那种音色和唱腔,甚至还有一点效仿欧美十几年前流行歌后们的唱法。编曲变了风格,唱法没有随之改变,那编曲的异域风情就只是一张皮而已。
第一段不出所料,两人都是用了很科学的发声方法,比原唱的那两位不太“科学”的拉拽卡挤(以至于录音室版本的第一段主歌有点走音,唱得不够干净)和无法保证共鸣稳定的本能式发声,确实好像胜出一筹。该轻的地方轻,该给点力量的地方会加力,转音纯属,音色漂亮、通透,游刃有余,如果不考虑前面提到的“异域风情不够”的问题,可以说几近完美......就像两位优秀的声乐教师给学生做课堂示范。
我这是在夸他们吗?半是,半不是。
第二段,黄霄云先唱,稍微比第一遍加了些力度,但加得不多,气声和弱混声用得依然很纯熟,层次递进是有的,不过这个递进的幅度需要认真对比才能体会得到,甚至需要借助录音回放。如果是现场观众听,或者听歌不太注重细节分析的一般听众,他们可能不会清晰地察觉黄霄云这么精细的力度增强。转音也还在,与第一段时差不多,这就更加深了普通观众觉得“这好像没什么变化吧”的第一印象。
接下来林志炫唱。他的咬字和语气是熟悉的那个感觉,一个钉一个铆,习惯性的,大概是唱得很爽,又忘了对歌词的细腻处理了,尤其是这一句“曾经许下的永远又在哪,总是放不下~~~(控制得很好的尾音颤音)”,丝毫听不出“放不下”。但是,在这首歌里,在第二段,它不太重要,能做好当然是最理想的,没做好也无所谓。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这首歌的重点是高音飙得爽不爽,它就是一首炫高音的歌,情感表达并非主要看点。
噢,重点终于要来了。第二段的副歌,必须立刻点燃气氛,高音飙起来,又高又亮,冲击力一定要足,像丈八蛇矛一样直刺向听众。不必分析什么音乐性不音乐性的了,要的就是这一“爽”,能不能有?
林志炫显然是懂的。所以“ 我将它牢牢记下”这句,他加了喉音,有一点像怒音,也有点类似于秦腔里的某种音色。这是在助燃呢!
来了,来了,来了......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两人居然接的是一段又高又飘的、空灵转音吟唱?!!!它本来是个好技术、好音色,但用到这里不合适,一下子就把前面铺垫了半天、接近“燃点”的气氛给降温了。(其实,我想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但不合适写出来,反正大家懂这个意思。)
而且这段吟唱长达10秒钟,凉得也太久了;要是只有三四秒中,热乎气还没散,都能忍。
而且,这段吟唱居然是以一个下行音阶来结尾的。下行,在功能上,就是情绪走低,告一段落。
这是哪个“天才”想的要加这段?编曲?和声编写?制作人?还是歌手?谁想的,谁背锅。关键时刻往热锅里下干冰,属实会玩。
好不容易等到“海风一直眷恋着沙”这句来了,其实这时候本有个办法弥补,重新把气氛炒热,这就是靠编曲、靠乐队,弄一段上行音阶,吉他燥起来,鼓点爆起来。然而,现实是,编曲好像有这个想法,但只给了3秒钟(悲报)。这时候怎么又吝啬篇幅了?该短的不短,该长的不长;该加的不加,不该加的乱加。
所以,这最重要的、整首歌的最大看点,8小句,就是这么“冷启动”的。
林志炫再次使用了(比他自己平时唱歌的习惯更)重机能的唱法,无论是力度,还是喉音,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这一段彻底“燃”起来,具有足够的冲击力。在好些年前,林志炫唱过《死了都要爱》,他比苏见信唱得轻松多了,但没那个味儿,怎么听都觉得不太对路;这次,他显然有所准备,采用这个唱法是有针对性的。从结果上看,还不错,唱到了九分满吧,剩下的那一分是先天的差距,很难靠后天的努力完全填平。这个歌本质上其实不完全适合林志炫这类歌手。换张淇来唱,我觉得更合适。
黄霄云的部分,嗯,怎么说呢,声音没出来。把放出来的视频和音频对照着看,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调音问题,音响工程师可能有个预判,黄霄云是学美声出身的,音量大,高音能力好,所以给她的那一轨声音设定的参数就是压缩和限幅比较狠,均衡方面也削减了高频,怕出现爆音,怕与男声不合,所以调出来的声音听上去闷闷的,也不出位,视频里光看她张嘴了,声呢;其二是黄霄云自己的唱法,她的发声还是习惯性地靠后,共鸣比较柔和圆润,太“科学”了,上高音的时候依然很通畅,位置轻松找到,于是听起来就不够爆裂,冲击力不足,——说白了就是有“科技”、没“狠活儿”。两相夹击,最后弄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不够给力的效果,比较遗憾。
如果说林志炫是唱到九分满,差了一分,那么黄霄云这边大概只唱到了六分满。
从最后的“我等你一句话”那里能听出来,黄霄云有实力可以唱出来那股劲儿。但为时已晚,歌曲结束了。前面最要劲的那几句,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反正我们以一个听者的角度评价,不到位,没有达到“燃点”。
你要说唱得有什么大的缺点或错漏嘛,倒也没有;可就是觉得不够劲儿,听着不过瘾。也许那样唱在音乐上也有合理性,在声乐上更是合理的,却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尤其在这首歌里。
以前在《声入人心》上,廖昌永与其他嘉宾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也出现过分歧。廖老师认为歌手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演唱,保护嗓子,谋长远,这是对的;而追求一时的表演效果,用嗓狠、方法不“科学”,那是不对的,会缩短歌手的艺术生命。其他嘉宾有不同看法,虽然没明着顶,但大概意思就是在某些场合下,如果太注重发声方法的“科学”合理,唱出来的歌太温吞了,感染力不足。
这个问题没有定论,争论了很多年。这个“很多年”是指一百年以上。普遍地,学院派里有较多人倾向于前一种观点,少部分人赞同后一种观点;非院校出身的歌手,绝大部分有意或无意地支持后一种观点,与其说是他们想这么做,不如说他们中的多数人只能这么做。在流行音乐领域,没有所谓绝对“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艺术音乐领域,可能选出十个人来,唱得最好和唱得最差的两个支持后一种观点,其余八个都支持前一种观点,即演唱的“规范性”,我们在唱美声、学院派民歌的歌手那里,经常听到这个词。
综上,如果是比赛的评委,给这首歌的表演打一个较为客观的分数,需要把歌曲的难度、歌手的技术运用和表现力等等因素都考虑进来,这首歌可能还是本场B组的最高分;如果我只是站在一个普通听众的立场上,不要考虑那么多技术上、难度上的东西,我就是要直接地评价一下这场表演的视觉、听觉感受,那么我认为它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最想听到的东西没听到,不够劲爆,没到位。
【小宇】(原唱:张震岳)—— 大张伟 / 焦迈奇
(LINK: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3phG1m3l3exh)
这首歌是每个爱唱歌、但唱功不太好的年轻男生的首选曲目。它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唱得够真诚,效果就不会差,还能掩盖你唱功的不足,在同学一起K歌时显得自己也像是个“高手”。
很多专业歌手也翻唱过这首歌。
不过张震岳写这首歌时,“小宇”指的是谁,有什么故事,至今没有看到一个准确的说法。
大张伟和焦迈奇这一版的立意比原版要更高一些,不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层次。这一点他们俩在节目里也有说明。讲得通,表演的效果也达到了。与他们俩的上一首歌构成连续剧了。
大张伟在唱抒情慢歌时,咬字和语气做得相当好,整个B组可能也就詹雯婷能在这方面能跟他较量一下。只是平时他唱慢抒情歌唱得不多,所以展示得少,我们听到的少。他那些热闹的歌不怎么需要这个能力,更强调节奏和氛围,没有展现细腻情感表达的空间。
焦迈奇唱得也可以题,这歌很难有出大错的机会,业余选手都能唱好。就是咬字,还是比较含混。
加autotune效果,对大张伟的影响不大,对焦迈奇的影响略大,声音越散,电音效果越明显,所以焦迈奇一唱,电音四溢,经常电得不是地方,在不该冒出来的时候冒出来,听得不是很舒服。
以后能少加就少加,当点缀可以,别全程加。就像炒菜加鸡精似的,当个调节便可。
其他的就没什么可说了。这歌确实简单。
【千年之恋】(原唱:F.I.R.飞儿乐团)—— 詹雯婷 / 张远
(LINK: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t4y1T7sL/)
没有音源的原因在之前介绍詹雯婷的帖子里提到过。詹雯婷只要唱原飞儿乐团的歌,可能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张远的声音,就像白菜,青脆爽口,单吃挺好,而且百搭,但就是本身没有太多特别的味道,很淡,需要外加调味辅助。
詹雯婷的声音,就像香菜,非常独特,而且很有存在感,不管是做冬瓜丸子汤,还是清蒸鱼,只需加一点,就足够带味,其他食材的味道盖不住它。
张远的歌里加入詹雯婷,张远占据原唱之利,詹雯婷依然有很强的存在感,两人的合唱是平衡的。
詹雯婷的歌里加入张远,詹雯婷占据原唱之利,她的声音存在感又强,张远想要站稳一席之地,就不太容易,两人的合唱往往是失衡的。
嗯,您可以想象一下,往凉拌白菜丝里加一些香菜段,与往凉拌香菜里放一些白菜丝,这个口味的变化。反正一定都能吃出香菜味来,至于能不能吃出白菜味来,后一种可能比较难。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首歌的情况,与他们俩以前唱飞儿乐团或詹雯婷的歌时,差不多。问题还是那些问题,我就不啰嗦了。
但是,有一些改善。毕竟俩人搭档了好几场,熟悉了一些。张远在舞台上更放得开了,从他们的舞台表演互动上能看得出来;詹雯婷在后半段的和声上,也有意识地作出平衡,给张远飙高音的发挥空间。所以,会有一定的改善,只是距离平衡、势均力敌,还有差距。
后面,要想达到真正的平衡,可能需要在选歌、和声编写上,多下些功夫。
另外,给《我们的歌》做音频工程的工程师,无论是现场调音的,还是后期修音的,不要把张远的音轨调得音量那么小,调大一点,不会爆音的,怕什么呢,而且可以在调节Equalizer时增强一下男声的中频段,让男声显得更扎实、厚实一些,存在感也能随之增强一些。总而言之,调音时要用点心思,要有点针对性,别粗粗一调,见到男声差不多都用一个参数,大差不大的,这是不行的。
上一首给黄霄云的音轨调音时,也是马马虎虎。增强一下高频,音量调大一些,效果能好出不少,怎么就不做呢?弄出来女声部分闷闷的,好听吗?不管歌手唱得如何,音响工程师要尽到自己的职责。
难不成节目组的经费不够,没给现场调音、后期修音的工程师团队足够的薪酬,影响了人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上一季的修音,有时做得也普普通通,不像是个一流音综应有的水准。比当年的《我是歌手》差太多了。这不是我一个人对此有意见,我已经看到过很多观众、听众对此表达不满了。
哦对了,这首歌的编曲也很一般。可能是本期最没心思的编曲,起也平平,终也匆匆,难道是因为预先知道这歌即便好好做,也放不出音源来,仅供现场表演临时使用,所以就凑合弄了?
《千年之恋》vs《千年之恋》,这个安排很好,本来是个很有噱头的亮点。结果,都有些遗憾之处,没完全达到应有的效果。
本场的排名:
最好的是张淇和萧敬腾的《怎么说我不爱你》 ,除了一个小失误(也没大影响整体效果,很多观众压根就没听出来),其他的都很好,歌也很适合他们,两个人都有发挥。
然后是林志炫和黄霄雲的《千年之恋》、詹雯婷和张远的《嘉宾》。前者,技术难度更大,唱得也还行,冲击力上欠了一点,不够“燃”;后者,表演得更完整,唱得没问题,只是歌曲的难度系数低于前者。综合一下,差不多。这两首也是B组本场的最佳,张淇萧敬腾是A组的,他们那首歌本该剪在第5期,即上一期。
杨丞琳和许靖韵的《明知做戏》也不错,排名稍逊,理由是歌曲的难度比前面三首又低了一点,而且杨丞琳的粤语部分唱得略为拘谨。
再往后是大张伟和焦迈奇的《小宇》《我的名字》(唱得不差,但歌简单,电音含量偏高、影响听感)、杨坤和马嘉祺的《要你管》(唱得还不错,又有乐器表演,但歌曲本身的创作质量差,歌的难度也不高),詹雯婷和张远的《千年之恋》(编曲差一些, 詹雯婷本位输出,张远的存在感不强,尽管高音唱得还行)。
其实第6期的歌手们整场表演基本都还可以,比第5期可看、可听。上面的排名里,前四首之间的差距不算很大,都不错;后三首也没多差,只是比前四首差一些,跟第5期排名落后的那几个表演一比,还是明显好一截的。
(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天赐 6 repo (夏臻)
- 张靓颖现在对抖歌没有以前抗拒 (f7quad)
- 大部分歌手并不care土赐里的合唱 (f7quad)
- 《天赐的声音》第六季聊天室 (苔痕上阶绿)
- 【闲聊】最近关于《歌手2025》的营销突然多了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