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下“鞋”到底指代伴侣还是婚姻?前者不够辛辣,后者不够深刻
来自:欲寻芳草去
感觉第一番店员介绍鞋什么“经济适用男”,“在编”,都是把“鞋”当作伴侣看待的,最后婚礼番“亲一个”、“嫁给他”也是以鞋拟人。而中间奇葩说又让我感觉她们在探讨鞋指代婚姻。
这两者其实是有区别的。
如果鞋的意向侧重人,那么就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毕竟伴侣是女性自主选择的,作品里更多需要讽刺鞋。这双鞋看上去好看我选择了,我以为他能给我托底,我以为他能让我站得更高,但它只是一个沉默的装饰品,无法和我沟通,给我的只有遍体鳞伤。所以我要断舍离,没有这双鞋我依旧也能走。相对的婚礼起哄和店员调解的part削弱一些观看会更好,因为我和鞋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组对立意向了,周围的客体反而会削弱这种对立性。
这段可以借鉴《妈味》人物关系,可以三个人分别演绎一个人物三个阶段。少女时期(女儿)幻想有一双好鞋,在各种鞋子之间精挑细选,第一番的笑料可以放在这里;青年时期(妈妈演员)穿上了鞋,开始脚痛,想过磨合,想过适应,都不成功,周围人(画外音、串场)告诉她这是常事,但她还是痛苦;中年时期(姥姥演员)终于做出选择,扔掉不好的鞋,光脚地自由地向前走。
如果鞋的意向侧重的是婚姻这种抽象事物的话,那店员、朋友甚至父母等都需要加进来,作品要更多展现的众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矛盾。舍去原本的第一番,直接变成朋友+家长的起哄,整个社会都要求女性有一段婚姻,而当女性稀里糊涂走进一段不美满婚姻后,所有起哄的声音消去,人们变得淡漠、甚至冷嘲热讽:人怎么能离开鞋呢,甚至还有鞋脚专家装模做样地分析,每个人都对这段遍体鳞伤的婚姻给出建议,但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点出主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讨论 ( 更多 )
- 囍剧演员|张哲华🌸中心唠嗑楼 (找个厂上班)
- 张弛啊…你可长点心吧…我都怕你挨骂… (白露秋)
- 趁半夜没人 (momo)
- 吕严土豆你们在看吗 (Bright!)
- 作品讨论|剧版《喜剧之王》好多人啊 (周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