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甲骨文的考据原来始终没断过,而不是"现代"的专属.
文化相關深議組
大家好.汉文化认知采访,以文字形式,对民间常年专门研究汉文化的研究者做采访.期望能帮助国人之中对汉文化有兴趣者,打开汉文化视野.
在初期采访篇目中,内容将主要是更接近于"文化常识"的部分.
西历2022年11月13篇(编号一)
[你知道吗]甲骨文的考据原来始终没断过,而不是"现代"的专属.
广成子:
现在很多人以为甲骨文是近代考古才考古出来的.实际上明朝以前就一直延续着甲骨文,还有专门的翻译和音译.
永乐大典收录的--鼎铭文,对商周铭文都有注解和记载.只不过后来被满清给删了.
等到清末的时候才逐渐又兴起甲骨文.
宋明两代,相比于现代而言,考古考据学已经很完善了.宋代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考古学虽然兴盛,但是不够完善,很多误考,明代考据完善了宋代的缺漏,是已经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确实有误考,主要是在文字考古上相比明而言的时代环境太差
编辑:
这是在历史时期上从近处开始讲.那么从远处开始讲呢?
广成子:
中国考古学由来已久,最早有载,出现于春秋时,孔子就是一名考古专家,其考古吴国防风氏名震天下,其次墨翟、韩非等等,都是考古学者
发展至于汉、晋之时考古学已经从春秋战国时的“礼学”、“历史认知”考古成“型成古文献断层恢复”的考古
宋朝是考古学、考据学的巅峰时期
金石学和考古学成为独立研究的部门,是宋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宋真宗时,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甗”.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对三代上古铭文进行考据研究的首启事件
宋仁宗时,刘敞和欧阳修大力搜集古代器物,进行考订。刘敞出任永兴军路安抚使,长安的古墓荒基很多,经常出上古物。刘敞搜集到先秦鼎十多件,考订文字,请工匠摹勒刻石、绘象,撰成《先秦古器记》
欧阳修《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
发展至于宋徽宗时期,更到达一个新的巅峰高度
赵明诚《金石录》收辑金石刻词二千卷,包括所见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的钟鼎器铭文,以及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又据二千卷刻词逐件鉴别考订,撰三十卷
编辑:
很多现今也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都参与到里面了.这样确实能看出来,在做文字考古的,人正经还不少.
广成子:
宋代学者在金石考古方面的成绩巨大。第一,宋代学者收录古代文物,使原来的奇器珍玩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为后来汉学研究开了先路。第二,创造了传拓文字和绘制图形的方法,依据拓本刻本上石,以求长久,用画图描写每一器物的形状体制,并说明尺寸、轻重,以及出土地点、收藏者,款识则摹写文字。第三,肯定了古代器物的名称。如钟、鼎、鬲、甗、敦、尊、壶等,都是古器自载其名称,宋人因以定名的。
宋朝是考古学兴基时代,宋人对夏商周铭文都有涉猎和收录,并且主张刻字以保留文字,恢复铭文
虽然明代把重心放在考古经济学上,但是收录并完善了宋代的铭文考古收录,像明永乐大典收录了众多宋代传下来的夏商周铭文鼎录,并流传下来
由于满清修四库全书时的毁书烧书,该篇幅大多亡佚,然目前海外永乐大典残卷有“鼎铭文”一载.其铭文与甲骨文无二
编辑:
传统上对于继承先贤意志与理念、尽力继承祖先好东西那种用心上的努力,那部分考古的"灵魂",大概也是现代远远比不上的.
图1:永乐大典所录:鼎铭文

此铭文为商末周初时期的汉字,即今人已遥远的“甲骨文”
图2:永乐大典所录,鼎铭文对应的翻译

漢文化相關深議組,採訪並首發于douban.com/group/shenyi/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简化字还原原字的[每日一条] (文化相關深議組)
- 碰见有个北京汉服园区(筹备中)正在找人讨论怎么弄 (文化相關深議組)
- 古代蒙学读物《五字鉴》全文 (文化相關深議組)
- 翻译分享楼,来自:传统汉语(文言)聊天群 (文化相關深議組)
- 议治法简旨 (文化相關深議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