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说文:小说结构的切换和跳跃【不限时放出】
Chihui(Scared)
2008-03-14 17:23:41 来自: 雪·雪貂·黑小猫 小雪说文:小说结构的切换和跳跃 在每个月的诸多来稿中,总会发现这样一些新作者:他们拥有了流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句,但是文章的结构安排却一塌糊涂。换言之,这些作者手里有一批好砖,却没有掌握如何盖起一幢好房子的技巧。 文章结构是一个很庞大的命题,如果要从头细数,只怕三天三夜也说不清楚。因此只能够从中挑取一些常见的手法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如今很多文章都采用了“切换式”的结构。“切换”是短篇小说里常用的写作技法之一,它非常简单——但也非常复杂。小说结构上的切换主要分成三种:文体切换、场景切换、叙述视角切换。 啊,还是让我们慢慢来一个个展开吧。 文体切换属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类型,比如某个主人公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发现了秘密所在,然后——他打开一本日记或者一封来自某个人的信,从中找出一切问题的解答。 这是一种最常见以至于被用得非常白烂的写作手法:从叙述主人公历险经历的叙述文体,转入揭密谜底的“日记体”或者“书信体”。又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以日记体开头,再转入叙述。其效果大约相当于你在吃完一顿饭后,以一杯甜饮料作结。 另外两种——视角切换和场景则紧密结合,不分彼此。试看《三体》中,视角从叶文洁切换到汪淼,而场景则由红岸基地切换到三体游戏虚拟空间。又或者《伯利恒之星》中,场景由太阳切换到地球,而叙述视角则从奥普提摩切换到先知卡西姆。这种切换和跳跃把故事中的两条或者更多条线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令它们相映成辉。 在科幻小说中,场景切换被用到了极致,其代表作品就是遥控的《无中生有的三个故事》中的“世界切换”。三个故事,三个不同的世界,被一条细细的线索珍珠般穿起来,散发出令人心醉的光彩。另一类场景切换——时间切换则体现在阿西莫夫的《基地》中,纵贯数千年的历史在一次次跳跃中缓缓铺开,将浩瀚壮丽的历史画卷浓缩在薄薄的一卷书里。 而当视角切换被用到极致的时候,同样可以产生强烈的效果,在赵海虹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时间的彼方》中,她通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只不过这个“我”有时候是林凯风,有时候是陈平,或者是沈孟华。在同一个连续的场景和故事中,“我”作为视角的身份不停切换,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地折射整个故事的全貌。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视角切换呢? 如果你有过蹦极的经历,或许就可以理解,从高处猛地落到低处的落差可以带来强烈的冲击感和愉悦感。又或者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故事跳跃到另一个故事,这种变化也可以给你的阅读带来新鲜和愉快的感觉。而在时间中的跳跃则带给读者强烈的历史共鸣。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切换在文章结构中的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文章结构的切换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无论切换的各个场景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有多大,它们仍然必须围绕着文章的核心来展开。其次,过度频繁的切换跳跃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绕晕你的读者,让他们不耐烦地去寻找更容易阅读的文章。最后,有一些写手会患上“副场景喧宾夺主症”,也就是原本切换到一个烘托主场景气氛的副场景,结果写得兴起,洋洋洒洒……等到发觉这个场景或者视角已经超出了它原本的职能时候,整个文章的结构已经严重失调了。 所幸,这些问题都并不严重,也比较容易修改和解决。 end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骨翼杜鹃》(全文),转载者将遭到诅咒和祥瑞 (Chihui)
- 迟卉《伪人2075》读书会@上海 9月20日(周日) (网络流)
- 踩一脚 (倪小明)
- 我来看看那个时候的迟卉=v= (念念)
- 《毒经》二稿 (Ch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