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看得见的古人生活

小污见大污

小污见大污(不 知 足 亦 常 乐) 组长
2012-03-02 13:28:3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小污见大污

    小污见大污 (不 知 足 亦 常 乐) 组长 楼主 2012-03-02 13:29:09

    文物是最有价值最为真实的历史资料。在漫长的岁月流程中,以其自身的形象,记录了某个时期曾经参与过的种种社会生活。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科技的,乃至日常的琐事、习俗活动等等,从而再现了千百年前古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物的多种多样形式,都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应事应景的创造,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阶段性,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物不会说话,往日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极富情趣,又颇为感人的复杂内容,光凭其外表形象,包括造型、色彩、质地、年代以及出土情况,确实不太容易使人看懂文物蕴藏的文化内涵。何况自古到今,由于制度的变化、习俗的转变、审美观点的差异……也拉开了我们对文物价值在认识上的距离。尤其是折射出的一些哲理,更难掌握了。 古代文物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一器多名或多器一名,不清楚时,易于张冠李戴,产生误导。也有一些器物的使用,古书上寥寥数语,叙述简单,往往知其用途,却又说不具体,凡此种种,也影响了我们对古籍的阅读和理解。 古代器物,尽管质地不同,使用各异,只要在造型上有着某些相同的特点,往往数器一名。如表面有直竖棱角凸起的器物,称为“觚”。孔子感叹周代礼制弛懈,深为“觚不觚”遗憾。责怪原来棱角规矩的器物,越做越把棱角磨掉了。这个“觚”,属于青铜礼器。而另一种觚,以木削成,有三棱(三面)、六棱(六面),用以书写,属于文具之类,又称木觚。汉史游所撰识字课本《急就篇》,首句“急就奇觚与众异”,其觚即是木觚,用一以抄录。同称为“觚”一为铜质饮酒器,一为木质书写物。两者差别,竟如此不相及,不可不明辨。 有些器物,据古书所述,知其用途,细究起来,又不很清楚。如《曹刿论战》一文中,记齐师败绩,曹刿“登轼而望之”。登轼,就是踩着车厢前用作扶手的那根横木,谁都明白。多少年来,似乎没有什么疑问。曾经有位中学老师通过《文史知识》编辑部向我提问:曹刿当时怎么能在一根扶手的横木上站住,并且还能往前眺望?一时也把我难住了。登轼之举,人云亦云,只要意思说到,不求甚解,更无追索。但是,把问题提出来,仔细想想,确是个疑问。结果我还是在《周礼疑义举要》中找到答案,参考古代车舆结构,画出了曹刿登轼的示意图。 往事早已消逝,时光老人远去的痕迹,多多少少还能残留在一些古器物上面。透过痕迹形象话当年,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揭示文物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传统文化视野,也证明了千古春秋的确实存在。 我国历史悠久,地上和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遗存和遗迹。这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部说不尽、道不完的形象历史,值得我们充分利用,也需要我们百倍珍惜,千倍爱护。近几年来,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发展迅速,各地都有新的重大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有的填补了过去未曾涉及的生活领域;有的充实了以往未能阐述明白的内涵。前几年出版的《文物物语》,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很多读者纷纷来信,提出了两点改进意见,主要是:内容更多样些,图片更增加些。随着大批文物的新发现,有必要在《文物物语》编写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改,以满足读者提出的“两多”要求。为此,我将《文物物语》原编目删去三分之一,补增了近三十篇新内容。并对保留的文章,也作了较多的改动和补充。因主要是通过文物介绍古人生活,故更名为《看得见的古人生活》。 仍是原先说过的那句话:借助文物,阐述古人的种种生活,能否说得准确、谈得对路,限于水平,疏漏、错误难能自见,还请读者匡正帮助。 文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