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群体极化文献综述 1.摘要 基于一部分文献的查阅分析,阐释了对于群体极化的定义,什么样的群体更容易产生极化,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的利弊,以及对于群体极化的预防 关键词:群体极化 新媒体 青年人
2.引言 群体极化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它可以预测群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对于什么样的人群容易产生极化现象、极化现象的利弊以及预防的研究具有实际价值。本文将基于对前人研究的阅读分析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综述说明。 3.群体极化定义 “群体极化”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James Stoner)1961年在验证群体决策时最早发现了“群体极化”现象。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群体决策情境中,个体的意见或决定,往往会因为群体间彼此相互讨论的影响而产生群体一致性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通常比个体的先前个别意见或决定更具冒险性。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群体极化现象”。正式提出“群体极化”概念的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他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系统地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将“群体极化”定义为:“团体内的成员一开始存在某种意见倾向,在经过讨论后人们会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
接上文献综述
4.什么样的群体更容易产生极化 回望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青年学生都充当着主力军,并且常常在整个事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朝气蓬勃 、富于激情 ,看重个人名誉 ,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 ,组织性纪律性强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然而正是这些特质,使得这一群体很容易走向极端化 。 4.1青年群体产生极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青年学生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 主要有以下四点:(1)名誉感的驱使 ,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的观念相左而受到批评时,在名誉感的驱使下,一些人就会稍稍朝着占主导地位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观点。而青年一代由于教学体制下的同学亲密关系,他们格外看重舍友、同学、 同院系师生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二)“舌战优势”的影响,青年学生群体通常自认为自己富有正义感 ,在对一些违反规则或是不道德行为的批判上,也往往更加富有激情和不遗余力,致使在讨论惩罚的轻重时重惩罚的一组往往占据优势,谈论结果则偏向于重惩罚,如矶崎(Isozaki)对于大学生讨论交通事故的研究。(三)社会流瀑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环境中更为明显,人们会为了讨好别人或者是基于对他人的赞赏而去拥护他人的观点。(四)“群体思维”的特征,基于集体主义社会下对于青少年集体重要性的培养,这种对于集体的信奉是群体极化的温床。 4.2对于易产生群体极化人群的概括 青年只是极易产生群体极化的一个代表性群体,这个词语并不是青年所特有的标签,任何所具有类似于青年群体的这种朝气蓬勃 、富于激情 ,看重个人名誉 ,具备较强的集体观念 ,组织性纪律性强的个性的集体都易于产生群体极化。 5.新媒体背景下的群体极化现象 随着自媒体平台或是社交平台的壮大,人们发表自己言论观点的门槛大大降低,党持有相同观点的一群人在一起讨论时便催生出了网络上的群体极化。通过对于其原本概念的延伸,网络群体极化可解释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网上通过交流后,原有的心理偏向得以强化并走向极端 。这很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在网络环境里,人们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 ,例如分类论坛和微博等社交应用,找到志同道合的个人和团体,彼此进行沟通讨论 ,到最后他们的想法还和原先一样,并且变得更加深信不疑。这种极化现象会伴随着人的活动向现实生活蔓延,例如十年前的蔡洋打砸日产汽车弄伤车主案件。 6.群体极化的利弊 6.1利的方面 群体极化作为群体中的一种趋同现象,它有助于群体的团结一致,提高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的一致性,在价值观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群体极化有利于坚定信念 、增强信心,团结群体力量。又比如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促使网络舆论加强了对现实社会的监督与制约。 6.2弊的方面 如果群体极化由不实信息或谣言引起,再加上某些参与者自觉或不自觉的推波助澜,这将导致误会加深,使事态失去控制。国内发生过几次抢购风波,如“非典”期间的板蓝根抢购潮 、甲流袭来引发的大蒜抢购以及日本福岛核电站泄 露导致的抢盐潮 ,都是广大民众受到不实言论的影响而导致的“极化”行为。在数字媒体时代下,就极易催生出网络暴力,亦或者是一些社会不良言论成为社会大流,影响社会安定。 7.预防群体极化的对策 (一 )重视传统的作用,英国政治家埃德蒙德·伯克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发 现 ,民众的激情容易导致人们受到某种思想的煽动而走向极端,相对应的 ,他提出要注重世代相传的经验的重要性(二 )加强对极端化后果的预警,认真调查某种行动所 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必要的调查能够要求人们与事实接触,减轻社会争端以及与群体极化相关的风险,即后果主义。(三 )注重观点的多样性与平衡,观点的不同可能会成为一种起保护作用的力量,制度如果允许各派之间发出不同的意见,常常能够促进讨论与周密的考虑,起到制约多数人的过度行为的作用。(四 )融入协商民主的理念,在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过程中,坚持协商民主的理念就意味着要广开言路,允许最大范围地接受不同观点,意味着对每一项议题的讨论都是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充分的论证,从而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8.参考文献 [1]赵石强.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9):136-139 [2]朱泽林.青年学生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青年与社会:下,2014,0(12):14-15 [3]张冬梅.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3(2):36-38 [4]龚艳萍,陈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3,32(32):149-150 [5]谢文帅.网络群体极化与传统媒体作为[J].今传媒,2013(6):54-55 [6]沈胜男,马蓓颖,郑和悦,綦巧红,卢炀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以台州高校为例[J].理论观察,2015,0(10):144-146 [7]刘青.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3(3):56-59 [8]林青.新媒体时代“民粹主义”的群体极化现象与应对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9):5-6 [9]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M].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马工程《社会心理学概论》读书笔记、两本教材的整体评述(第十五组)、科普文已通过邮箱发送
袁葳全部作业均按标准但超时(已在微信报告)独立完成。
发送时间:22/12/3 23:34 小组其他成员:陈薪吉,关凱文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