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录贴(持续更新中……进入2025,时光匆匆,愿读书可以继续下去~)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 楼主 2025-01-21 23:58:45 河南

    2025-01.08—01.18《十年一觉电影梦》(借,选读)

  •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 楼主 2025-03-30 23:29:18 河南

    (补)2025-02.20—03.07《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借) 历时半个月,略读《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加油] “书中的记述是丰富的,可以将其作为认识当时中国的一种视角,同时字里行间又少不了大量冗长的西文人名的出现,加之对那个时代知之甚少,因此所记了了。有一些评论倒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也只是将其摘录,就不在此展开了。回想这一个多月来,或许是此前从图书馆所借书目实在太过丰富,致我很多时候都在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以及张祥龙《中西印哲学导论》当中打转,直至上月的20号才开读《费正清中国回忆录》,算来迄今恰好过了碧桂园。说实在的,真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其重读,复盘此次所记,重温那些感动与叹息。 本书在图书馆的位置曾找了半天,最终发现原来是同很多西方的历史书目混杂着,位于一排的角落处。将其取下的那一幕记忆,仍历历如在目前,真觉奇妙。对了,后来还在书中发现了一张2016年的借书单,也算是今与昔的一种对话吧。” 书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549424

  •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 楼主 2025-03-30 23:29:38 河南

    2025-03.07—03.20《宋词研究》(借) 历时半个月,以反复查阅的方式终于拿下村上哲见的这部《宋词研究》[加油]虽然,又费数日来写相应文字,但从中亦获益颇多了。 「这部《宋词研究》总字数达五十多万,所述繁杂,从整体来看,所论也是精微的。是以王水照在序中列举完诗词贯通、历史发展、雅俗价值之三种观念后,也特别对书中以历史发展的观念、通过词人词作将时代进行串联并使两者形成对照的方式总结说“两者交互辉映,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颇为严整、循环互释的论证结构”(序页3)。不管怎样,我想此三种观念在以上文字中也是时有体现的。 如今,犹记将本书放在床边的多个夜晚。近来总觉在阅读上的状态不好,无论是在速度、还是质量上皆然,所看内容仿佛只在脑中匆匆而过,很快即忘,什么也留不下。鉴于这样的情况,自开读本书之日起,遂在下午腾出时间以专心阅读。自然地,临睡前也尽量读上几页。尽管对文学史可说是极有兴趣,然而本书所论词家虽只有十几位,其余的则几乎一概不提,但通过其独特的研究方式,将词作为文体的演变、词人生平的考证、词作句式的分析以及上下篇“附论”关于《渔父》、《望江南》、《杨柳枝》等词牌的源流熔铸一炉,还是使论述变得精微。尤其是当中随处可见的词学资料,更令人有一种疲倦感。是以仅《唐五代北宋篇》反反复复,算来已完整读了不下三遍,至上周四晚将《南宋篇》最后的《周草窗词论》一翻而过时,便是阅读中所记笔记,就已经达到了两千多字。在此后几天里,我一方面重读《周草窗词论》,另方面动笔写相应文字,就这样到了今天。好在,写作历时虽长,想来却不过是用了四个下午的时间,成之约一万四五千字的篇幅。尽管,这可说是一个写着忘着的过程,然其间毕竟所思尽述,且最大限度地结合了之前的阅读笔记和摘录,就自身而言,此实在是别样而难忘的一种经历。我本拟待前往图书馆进行还借之前,再将本书的内容通读一遍,以使碎片的、混乱的相关所记得到梳理,但眼下由此段文字的完成,又感觉在短时间内将之重阅是没有必要的。」 书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588405

  •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 楼主 2025-04-03 12:50:32 河南

    2025-03.31—04.02《中国古典文学讲义》 历时三天,终于将这本《中国古典文学讲义》的内容过了一遍[加油] 在《新著》、《简明》之后,由在豆瓣随手报名而为“鉴书团”选中又得之《讲义》,颇觉幸运。不过,稍后的完读,则完全是为了完成平台所规定的程序。总的来说,《讲义》所述固然简明,也必然地流于表面,甚至在布局上略显散乱。具体到以下文字,题目实为匆忙所撰,本质是一段囿于书中内容的杂感。 不管怎样,由此总算是读了一部骆玉明的文学史著作,也首次完成了豆瓣“鉴书”的活动。鉴于这次的经历,看来日后考虑要不要报名类似活动时还是要慎之又慎[捂脸] 书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623193

  •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 楼主 2025-04-08 23:31:55 河南

    2025-04.07《从学与追念》(选读)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天,回顾昨天下午的阅读,还是有一些话想说。 上周五,前往新房子处待了数日。在两个晚上里,我主要是从此前带回的书目中选《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进行翻阅,颇有所获,尤其在宇文所安的“上卷导言”以及由柯马丁撰写的第一章当中,尽管语句冗长,翻译而来的感觉明显,但细读之下,还是有渐入佳境、沉浸其中之状。 不过待离开之际,我还是将《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放下了,倒带回一本荣新江《从学与追念》。有趣的是,就在当天晚上,我偶然看到一条微信推文,正是关于《从学与追念》的,说就外部环境来看,荣新江的学术形成是幸运的,因为一路上都有那么多大师赐教、给予他帮助。 那么到了昨天下午,无事之际,我居然不知不觉间将此书翻完了,当然是有所选读的,如几篇关于中亚或西方学者的纪念文章我就没看。于此情下,自然所记不断;然由此观之,却可知荣新江还真是幸运的。全书共13余万字,约有二十多篇文章,开头即是一篇上世纪九十年代与饶宗颐共同主持活动后所记,主要介绍饶的“敦煌学”研究几个方面。之后大抵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便是囿于饶宗颐及季羡林、周一良三人之间。 无疑,以上三位的学术研究都是相对广泛的,而当中的关键部分便是在“敦煌学”方面,荣的学术与此可说是一脉相承,而他本人则同他们过从密切。固然,荣新江的这些文章之一大特点是,字里行间多从他们的学术面貌予以综述,但却也不乏一些凸显真情的小细节。我格外留意的便是后一点。 前段时间,家人单位举行读书活动,她选了些书,其中就包括一本季羡林的散文集。她读过之后,颇为失望,因为各篇所述尽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在这里,通过荣新江的记述,却能看到一个始终对学术保持研究和关注的季羡林。 据他所说,季藏书丰富,却是出了名的吝啬,向他借书尤难。然而直到有一天,季羡林说自己整套的《大正藏》唯少一册,那是由一位历史系的老教授借走不还之故,因而请求他若有机会再到对方家里,帮忙“打探”此书的所在位置,以便等哪天自己到那里将书取下拔腿就跑。这等类似孩子的玩笑话,当时季羡林却是一脸严肃对他说的,可见其人之爱书。与之相对,他对自己的书却毫不吝啬。二三十年间,荣新江先后收到三十多本季的赠书,且每本都题有“赠新江”的文字。然当中除了一本《留德十年》为季的随笔外,其余尽是学术性质的。荣新江推想,季羡林所以如此,应是有其用心在其中的,那就是希望他能够做一个纯粹的学人。不可否认,随着媒体的兴起,竞相报道,使季羡林成了“国学大师”,从而为越来越多人所知,他晚年也开始写一些应出版社之请的文字,并挂名了若干丛书的主编,荣新江对此应该是颇有微词的,并说由死亡,倒使季先生再不用处于这等纷扰的社会之中了。然而他却也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季的人格本身就是具有两面性的。

  •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 楼主 2025-04-08 23:32:34 河南

    2025-04.07《从学与追念》(选读)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天,回顾昨天下午的阅读,还是有一些话 2025-04.07《从学与追念》(选读)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天,回顾昨天下午的阅读,还是有一些话想说。 上周五,前往新房子处待了数日。在两个晚上里,我主要是从此前带回的书目中选《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进行翻阅,颇有所获,尤其在宇文所安的“上卷导言”以及由柯马丁撰写的第一章当中,尽管语句冗长,翻译而来的感觉明显,但细读之下,还是有渐入佳境、沉浸其中之状。 不过待离开之际,我还是将《剑桥中国文学史卷上》放下了,倒带回一本荣新江《从学与追念》。有趣的是,就在当天晚上,我偶然看到一条微信推文,正是关于《从学与追念》的,说就外部环境来看,荣新江的学术形成是幸运的,因为一路上都有那么多大师赐教、给予他帮助。 那么到了昨天下午,无事之际,我居然不知不觉间将此书翻完了,当然是有所选读的,如几篇关于中亚或西方学者的纪念文章我就没看。于此情下,自然所记不断;然由此观之,却可知荣新江还真是幸运的。全书共13余万字,约有二十多篇文章,开头即是一篇上世纪九十年代与饶宗颐共同主持活动后所记,主要介绍饶的“敦煌学”研究几个方面。之后大抵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便是囿于饶宗颐及季羡林、周一良三人之间。 无疑,以上三位的学术研究都是相对广泛的,而当中的关键部分便是在“敦煌学”方面,荣的学术与此可说是一脉相承,而他本人则同他们过从密切。固然,荣新江的这些文章之一大特点是,字里行间多从他们的学术面貌予以综述,但却也不乏一些凸显真情的小细节。我格外留意的便是后一点。 前段时间,家人单位举行读书活动,她选了些书,其中就包括一本季羡林的散文集。她读过之后,颇为失望,因为各篇所述尽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在这里,通过荣新江的记述,却能看到一个始终对学术保持研究和关注的季羡林。 据他所说,季藏书丰富,却是出了名的吝啬,向他借书尤难。然而直到有一天,季羡林说自己整套的《大正藏》唯少一册,那是由一位历史系的老教授借走不还之故,因而请求他若有机会再到对方家里,帮忙“打探”此书的所在位置,以便等哪天自己到那里将书取下拔腿就跑。这等类似孩子的玩笑话,当时季羡林却是一脸严肃对他说的,可见其人之爱书。与之相对,他对自己的书却毫不吝啬。二三十年间,荣新江先后收到三十多本季的赠书,且每本都题有“赠新江”的文字。然当中除了一本《留德十年》为季的随笔外,其余尽是学术性质的。荣新江推想,季羡林所以如此,应是有其用心在其中的,那就是希望他能够做一个纯粹的学人。不可否认,随着媒体的兴起,竞相报道,使季羡林成了“国学大师”,从而为越来越多人所知,他晚年也开始写一些应出版社之请的文字,并挂名了若干丛书的主编,荣新江对此应该是颇有微词的,并说由死亡,倒使季先生再不用处于这等纷扰的社会之中了。然而他却也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季的人格本身就是具有两面性的。 ... 一蓑烟雨

    接上 书中还大致呈现了荣新江同饶宗颐的交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直至2018年饶之逝世,其间偏学术综述的内容居多,印象不深,关于周一良的亦然。此外除了将“赴”错写成“赶”的出国申请被时任北大历史系主任的田余庆扣下,将其圈出后一脸严肃地返还给作者,他在后来对荣新江的谆谆教诲,大意即研究域外,却不能脱离中国,要以其为立足点,据荣新江所说,此言对他影响至深。由这段文字,我即想到了辛德勇《制造汉武帝》后记所述,两者在对田余庆为人的描述上是一致的,因而恰成印证。 对了,书中还有关于宁可先生的一篇,他虽长期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但同是从北大出来,又由专业有所交汇之故,因而同荣新江也有交集。这段文字同样是写在宁可逝世之后,当斯人已矣,荣新江回顾那段两人一起在编书的经历时,尤显真情,读之动容。 如前所述,有人通过本书,谓荣新江是“幸运”的,而全书末尾的跋语同样用到了这个词,原因无外乎是遇到了那么多的师友,在学术与人生的各个阶段提供帮助、给予鼓励。至此,我不由想到荣新江在此前的多篇文字中提到的一个人,那就是段晴。两人曾一同参加季羡林在北大开展的“西域读书班”,后面还有冯其庸促成的一个机构,他们同样是其中的成员。就连季羡林逝世的信息,最先也是段晴通知他的。可段晴老师近年也去世了,人生的无常由此而显。 不管怎样,《从学与追念》的文字虽从整体上略显散乱,却是各具面目,极有价值的。当中时时关切的便是“敦煌学”,所叙述的学者之研究多半也与此相关。由是,今天下午我发现人杰兄所赠的学术就在手头,题为《敦煌日月》,恰是关于“敦煌学”的!该书为节前收到,而后便置于电视桌上,无暇多顾。下午将其抽出,可知品相甚好,关键在封面设计上别出心裁,融合了多种元素,从各个方面呼应了书题。作者邓文宽先生,据相应推荐语可知则是张广达的弟子,与荣新江可谓师出同门。至于书中内容,据豆瓣给出的目录,我想一定程度上是据上海古籍2011年版《考索》所收之文增订而来。私认为,从敦煌写本发现之日起,研究可谓浩瀚,自然其研究发展实在是一个浓缩的中国现代学术史。总之,感谢人杰兄的赠书,期待一阅

<前页 1 2 后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561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