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大家回忆一本书时想起的是文字还是图像化的场景?

FENTANYL

来自:FENTANYL
2022-11-24 10:46:31 英国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FENTANYL

    FENTANYL 楼主 2022-11-24 10:48:06 英国

    有的时候记起的也可能是一种强烈的感觉——比如主角在那一刻的焦躁绝望,或者整体渲染出的气氛。这种气氛附着在一个模糊的、无法精确描述的图像上,合为一体,成为我的回忆。总而言之,都没有文字本身什么事了。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2:35:57 湖北

    !!!超好的问题,让我仔细想想,一时答不上来

  • ttgjbftt

    ttgjbftt 2022-11-24 12:43:18 河南

    是感觉,文字也是有气质类型的,我有点心盲,读的时候想象不出来具体的画面,回忆起来也只有大致的感受,就比如老舍的作品,我形容不出来哪里好,只能用“温润的泉,柔和的剑”来形容这种感觉

  • Refrain

    Refrain 2022-11-24 13:57:44 美国

    什么叫想起文字呢?大多数时候都不是直接记文字吧,毕竟我们一般不背书?能记住的文字一般是那种精炼的短句,这种是会以直接的文字形式留下来的。 其他大多数时候留下的都是书在我们心里激起的回声吧。我可以因为故事有趣而记住大概情节,可以不记得情节但记得阅读时的感情,记得某段描写的氛围,记得某个印象深刻的画面,记得某个让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观点。这里或许情节和观点比较接近文字,但总之都是经过我们自己内化加工过后的产物,而未必是原书上的文字本身了。 它以什么形式打动我,我就记住什么。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4:05:22 湖北

    我本来想发帖问类似的问题,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达意思,以后再说吧。

    就是很多时候我回想自己阅读过的书,好像并不是明确的“语言”或者“图像”,所以先分三个方面吧,叙事、抒情和戏剧(我不太喜欢这样分,太笼统了,也容易出现矛盾,但是想不到更好的分法)

    对于抒情作品,比如多数诗歌,我回忆出来的是“文字”+“感情”,但我脑海里的文字是“声音”,而不是视觉符号。即使是翻译过来的诗歌也是这样,我要依托中文的语音才可以回忆。也就是说通过文字的语音形式才能回顾诗歌

    对于叙事作品,比如阿加莎,我回忆的不是声音也不是图像也不是文字,只能说是这个“事件”吧。其他小说实际上抒情叙事都杂糅在一块了。回忆时我绝对不会先回忆具体的文字,而是这个事件,文字对我来说似乎只是一种载体

    对于景物描写,我回忆能力很弱。比如《包法利夫人》里,我记不住那些景物描写,也很难联想出一个相应的情景,就算通过文字慢慢在脑子里描绘出那个画面,那个画面本身也没有任何构图美可言。所以在视觉方面我还是更喜欢单个的意象,而不是完整的画面,因为我构想不出来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阅读时脑子就是这几个意象单独的诗意概念,随后是理念上的“抽象的组合”,而不会首先想到一副完整的画面,再根据画面的意境来理解感情和诗意 还有“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意象及这些概念的组合,或者短暂的、模棱两可的画面,而不是一幅图。虽然仔细思考可以构建出一幅图,但是对于欣赏诗歌来说并没有多大用

    对于戏剧,我读剧本的时候首先会想象对话时的声音,语调语气,也会想象肢体动作,但比较难以构想出整个舞台,我脑子里并不会真的上演一台戏剧,更像是清楚地听台词,但舞台画面是模糊、松散、或者说概念化的 比如《樱桃园》最后那句“琴弦崩断的声音”就深得我心,立马就能想象出这种声音以及明白这种声音传达的审美效果

    总得来说,我觉得自己的构想能力是声音/听觉体验>肢体动作>感情/概念/事件(不知道这些抽象的东西该怎么分)>视觉体验,并且我觉得自己对声音最敏感也最容易想象,

    但是也容易依赖声音,比如阅读诗歌时,理解、欣赏、记忆有韵的比无韵的要快的多,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4:06:33 湖北

    我本来想发帖问类似的问题,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达意思,以后再说吧。 就是很多时候我回想自己 我本来想发帖问类似的问题,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达意思,以后再说吧。 就是很多时候我回想自己阅读过的书,好像并不是明确的“语言”或者“图像”,所以先分三个方面吧,叙事、抒情和戏剧(我不太喜欢这样分,太笼统了,也容易出现矛盾,但是想不到更好的分法) 对于抒情作品,比如多数诗歌,我回忆出来的是“文字”+“感情”,但我脑海里的文字是“声音”,而不是视觉符号。即使是翻译过来的诗歌也是这样,我要依托中文的语音才可以回忆。也就是说通过文字的语音形式才能回顾诗歌 对于叙事作品,比如阿加莎,我回忆的不是声音也不是图像也不是文字,只能说是这个“事件”吧。其他小说实际上抒情叙事都杂糅在一块了。回忆时我绝对不会先回忆具体的文字,而是这个事件,文字对我来说似乎只是一种载体 对于景物描写,我回忆能力很弱。比如《包法利夫人》里,我记不住那些景物描写,也很难联想出一个相应的情景,就算通过文字慢慢在脑子里描绘出那个画面,那个画面本身也没有任何构图美可言。所以在视觉方面我还是更喜欢单个的意象,而不是完整的画面,因为我构想不出来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阅读时脑子就是这几个意象单独的诗意概念,随后是理念上的“抽象的组合”,而不会首先想到一副完整的画面,再根据画面的意境来理解感情和诗意 还有“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意象及这些概念的组合,或者短暂的、模棱两可的画面,而不是一幅图。虽然仔细思考可以构建出一幅图,但是对于欣赏诗歌来说并没有多大用 对于戏剧,我读剧本的时候首先会想象对话时的声音,语调语气,也会想象肢体动作,但比较难以构想出整个舞台,我脑子里并不会真的上演一台戏剧,更像是清楚地听台词,但舞台画面是模糊、松散、或者说概念化的 比如《樱桃园》最后那句“琴弦崩断的声音”就深得我心,立马就能想象出这种声音以及明白这种声音传达的审美效果 总得来说,我觉得自己的构想能力是声音/听觉体验>肢体动作>感情/概念/事件(不知道这些抽象的东西该怎么分)>视觉体验,并且我觉得自己对声音最敏感也最容易想象, 但是也容易依赖声音,比如阅读诗歌时,理解、欣赏、记忆有韵的比无韵的要快的多, ... 爆浆番茄!

    列奥尼德·安德烈伊奇恐怕没穿皮大衣,他穿着呢大衣就动身了……(忧虑地叹气)我没照料好……还是个毛孩子!(嘟嘟哝哝,听不清楚在说些什么)生活过去了,好像我没生活过似的。(躺下)我躺一忽儿……你没有力气了,一点也没有了,一点也没有了……唉,你呀……笨货!……(躺着不动了)

    〔传来一个遥远的声音,仿佛来自天边,那是琴弦绷断的响声,悲伤的余音渐渐消散。随后是肃静,只能听见花园里砍树的响声。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4:09:14 湖北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拐角处遇见美好

    像这样的我就不容易回想。。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4:16:20 湖北

    草原尽头,月亮就地升起,又圆又红,很快上到白杨树的枝叶当中,这些枝叶仿佛一面有破口的黑幕,左遮遮,右露露,月亮最后升到冷清清的天空,白晃晃一片晶莹,它放慢步子,朝河面洒下一片白光,变成万千星宿。这道银光好似一条无头蛇,遍体明鳞,盘来盘去,一直盘到河底,又好似一支奇大无比的蜡烛台,点点滴滴,流下不可胜数的金刚石颗粒。温馨的夜晚裹住他们;树叶布满阴影。爱玛半闭眼睛,随着大声叹息,吸进吹来的清风。绮梦弥漫他们的心灵,两个人一时无话。过去的恩情,满满的,静静的,仿佛一条河,又流回他们的心来;同时香喷喷的,也像山梅花一样,芬芳醉人;同时又软绵绵的,朝回忆投下它的影子,比安静的柳树铺在草上的影子还要宽阔,还要忧悒。刺猬或者黄鼠狼,这类夜间动物,常常搅动树叶,追赶什么东西。他们不时还听见一只熟了的桃子,自行从墙边桃树落下。

    这一段视觉听觉嗅觉(通感)全部使用,我还是视觉那一部分最难想象,因为ta是一个连续的画面,我只能脑补出一个很简单的静态画面,那样就很困难了,所以这种大段景物描写我读完都没什么印象。而且我脑补出来的画面毫无构图美,只是按照文字描述树叶、月亮、河堆砌了一下,也感觉不到哪里美了。也可能因为我脑补出来的都是二维的,并不是身临其境的三维视觉空间感受 但看完影视作品在脑海里想象回放里面的场景还是要简单不少,从头空想很难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5:49:15 河北

    我本来想发帖问类似的问题,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达意思,以后再说吧。 就是很多时候我回想自己 我本来想发帖问类似的问题,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达意思,以后再说吧。 就是很多时候我回想自己阅读过的书,好像并不是明确的“语言”或者“图像”,所以先分三个方面吧,叙事、抒情和戏剧(我不太喜欢这样分,太笼统了,也容易出现矛盾,但是想不到更好的分法) 对于抒情作品,比如多数诗歌,我回忆出来的是“文字”+“感情”,但我脑海里的文字是“声音”,而不是视觉符号。即使是翻译过来的诗歌也是这样,我要依托中文的语音才可以回忆。也就是说通过文字的语音形式才能回顾诗歌 对于叙事作品,比如阿加莎,我回忆的不是声音也不是图像也不是文字,只能说是这个“事件”吧。其他小说实际上抒情叙事都杂糅在一块了。回忆时我绝对不会先回忆具体的文字,而是这个事件,文字对我来说似乎只是一种载体 对于景物描写,我回忆能力很弱。比如《包法利夫人》里,我记不住那些景物描写,也很难联想出一个相应的情景,就算通过文字慢慢在脑子里描绘出那个画面,那个画面本身也没有任何构图美可言。所以在视觉方面我还是更喜欢单个的意象,而不是完整的画面,因为我构想不出来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阅读时脑子就是这几个意象单独的诗意概念,随后是理念上的“抽象的组合”,而不会首先想到一副完整的画面,再根据画面的意境来理解感情和诗意 还有“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意象及这些概念的组合,或者短暂的、模棱两可的画面,而不是一幅图。虽然仔细思考可以构建出一幅图,但是对于欣赏诗歌来说并没有多大用 对于戏剧,我读剧本的时候首先会想象对话时的声音,语调语气,也会想象肢体动作,但比较难以构想出整个舞台,我脑子里并不会真的上演一台戏剧,更像是清楚地听台词,但舞台画面是模糊、松散、或者说概念化的 比如《樱桃园》最后那句“琴弦崩断的声音”就深得我心,立马就能想象出这种声音以及明白这种声音传达的审美效果 总得来说,我觉得自己的构想能力是声音/听觉体验>肢体动作>感情/概念/事件(不知道这些抽象的东西该怎么分)>视觉体验,并且我觉得自己对声音最敏感也最容易想象, 但是也容易依赖声音,比如阅读诗歌时,理解、欣赏、记忆有韵的比无韵的要快的多, ... 爆浆番茄!

    心理语。情境,事件,可以由此构建出文字和图像。我本来也想说这个。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5:54:22 河北

    心理语。情境,事件,可以由此构建出文字和图像。我本来也想说这个。 心理语。情境,事件,可以由此构建出文字和图像。我本来也想说这个。 月之回忆

    你已经有了身临其境的意识,一切感觉都可以由此出发。

  • 咦道无衣

    咦道无衣 2022-11-24 16:05:19 河南

    比较深刻的场景是画面。

  • 令狐子玗

    令狐子玗 2022-11-24 16:16:20 山东

    我回忆起来的是当时阅读时产生的感觉,不是图像或者文字。 比如一些曾经喜欢的书,读过之后产生的印象,一些有过好感的角色,因为岁月流逝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还是回想起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也有很讨厌的家伙,我连他具体做过什么都忘了,也忘不了想起这个人就咬牙切齿的痛恨。 有时候就会突然回忆起曾经读过的某本书带给我的情感体验,但有些会连书名都忘记了,用隐约的印象搜索各种关键词,找到之后重读,发现完全不是当年的感觉。

  • 令狐子玗

    令狐子玗 2022-11-24 16:19:58 山东

    我回忆起来的是当时阅读时产生的感觉,不是图像或者文字。 比如一些曾经喜欢的书,读过之后产生 我回忆起来的是当时阅读时产生的感觉,不是图像或者文字。 比如一些曾经喜欢的书,读过之后产生的印象,一些有过好感的角色,因为岁月流逝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还是回想起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也有很讨厌的家伙,我连他具体做过什么都忘了,也忘不了想起这个人就咬牙切齿的痛恨。 有时候就会突然回忆起曾经读过的某本书带给我的情感体验,但有些会连书名都忘记了,用隐约的印象搜索各种关键词,找到之后重读,发现完全不是当年的感觉。 ... 令狐子玗

    像是某种情感存档点一样。

  • 豆友255779518

    豆友255779518 2022-11-24 16:21:17 湖南

    [内容不可见]

  • Andy Dufresne

    Andy Dufresne 2022-11-24 17:32:17 陕西

    因为我阅读书时会去描摹剧情,有时候会用自己讲过的场景带入,所以有时候翻拍我经常会失望🤧🤧(比如活着许三观等等)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8:26:27 湖北

    你已经有了身临其境的意识,一切感觉都可以由此出发。 你已经有了身临其境的意识,一切感觉都可以由此出发。 月之回忆

    我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几种感官对应的想象力差别很大,而且似乎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8:27:20 河北

    我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几种感官对应的想象力差别很大,而且似乎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我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几种感官对应的想象力差别很大,而且似乎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爆浆番茄!

    我要开始胡扯了。

    其实这里又是意识理论。五感或者六识我们都知道对吧?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想到这些感觉的时候,也会回想起相应的知觉行为。比如想起一把椅子,也会想起自己的看或者坐。然后看和坐并不是简单的知觉行为,它包含了相应的一系列前提,比如时空,比如自己的位置和感觉,比如事物的具体细节……也就是整体的情境。否则你只会回到第一次或者抽象出一个状况去想什么是看和坐。换言之,我们的意识总是有待于一些预设才能成立。而回忆不只是某一事物,更是实现它所需要的所有相关项。想起来现象学的意义相关项和结构主义的相互关系没?

    我们在回忆看书的时候,书会是类似椅子的意识对象。那么,最初回想起的就是文字,毕竟你是在看书么。而且声音(朗读)也是,毕竟是你认识它的基本形式,不过有一层转换而已。但画面和事件不是,画面意味着你要结合经验还原文字(情景/时空),事件意味着根据习惯转换文字(形式/结构),两者都脱离了中介成为我们的具体认识。肢体动作介于两者之间,毕竟他首先是画面,然后才是一个意义单元,需要我们解读。

    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的不同在于,他不是通过相关项的精细去还原出一个具体事物的。换言之,他并不是要求你站在某个角度去观察者这些事物。而是反过来,你是这个事物的一部分,你要会想起关于「自己」的所有细节。显然前者就是所谓写实、主客、还原主义。后者就是所谓写意、本迹、生成主义。这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差别,即「主客二分、形质有别」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但这只是基本层面,在文学作品里,这两点往往难以区分。毕竟我们都需要「设身处地、移情入境」。

    当你觉得某个文学作品只有「大段景物描写」难以脑补的时候,你可以换个思路,那就是把自己放到某个主体的位置上,首先想象出自己在什么位置观察这些。比如前文的片段,暂时按此处文本设想——草原远景,月亮上移,杨树和黑幕近中,天空中远,光线河边中近,树影近,眼睛特写,其实就是在某个位置(视角)绕了一个圈。其次把这个情境当作主体,想象你作为客体能够感受到什么。比如草原、月亮、树影和河流,其基本形式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项才能让你理解,有哪些可能性?角色在那个位置上,又能够感受到哪些?然后根据以上所有通达一个整体(境界)。你是其中的所有人、动物和景色,又是这个情境本身……你是书页的一部分,还是书写它们的作者……乃至于你就是上帝。最后,你在创世的时候,或者说表明自身(你是谁)的时候,总归是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原点的。是什么让这段情境得以展现?这段情境终究又是在写什么?是不是有某种同构,比如景色与心境?是不是情感才是它的形式,而景物只是质料?

    当你在回忆的时候,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层面,也可能是全部。感受也是如此(只是因价值会有主次)。不同层面意味着你的还原转换的程度不同,也可以说是发展程度有别。而全部都有意味着你已经彻底吃透或者记忆力很强。另外,在发展这个层面,并不是以语言或者图像运作的,而是以意识,以某种不可说的形式在运作的,也就是心理语、直觉感受之类的东西。当然心理语可能是各种感觉的组合、混同,也可能远远超出这些感觉。

    道理其实简单,不过是分清楚「意向」,就是不知道如何更简练。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8:30:22 河北

    我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几种感官对应的想象力差别很大,而且似乎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我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几种感官对应的想象力差别很大,而且似乎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爆浆番茄!

    大家都不一样,毕竟和习惯或者说原初经验不同,认识形式有别。这就得回到儿童时期、印象深刻和价值抉择了 - -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8:39:37 河北

    我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几种感官对应的想象力差别很大,而且似乎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我主要是感觉,自己的几种感官对应的想象力差别很大,而且似乎每个人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爆浆番茄!

    这里uu可能没分清层面,比如你说的诗歌首先是声音,但它只是形式而非内容,而小说里的事件显然是内容,已经脱离了文字和声音这些形式或者说中介。其结构是根据你的思维习惯来的。

  • 常华森(已编辑

    常华森(已编辑 2022-11-24 18:41:42 山东

    说实话记不住。。。。。场景 描写我都是跳过的。。。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9:13:19 湖北

    这里uu可能没分清层面,比如你说的诗歌首先是声音,但它只是形式而非内容,而小说里的事件显然是 这里uu可能没分清层面,比如你说的诗歌首先是声音,但它只是形式而非内容,而小说里的事件显然是内容,已经脱离了文字和声音这些形式或者说中介。其结构是根据你的思维习惯来的。 ... 月之回忆

    啊,对,这里面几个层面我都分的很乱。就是我之前是一直觉得诗歌的“声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之一,不知道如何合理区分,因为,“抒情诗”没有像侦探小说那样一个清晰的事件,在我脑内就比较混乱而难以归类了

    就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义,发声方式,文字排列方式等等(也包括上下文)共同构成了这句话的审美体验,我难以描述,就算分成若干个层次逐一分析也总觉得不如人意。就像我知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大于,怎样大于,大于的机理是什么。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9:15:44 湖北

    我要开始胡扯了。 其实这里又是意识理论。五感或者六识我们都知道对吧?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想 我要开始胡扯了。 其实这里又是意识理论。五感或者六识我们都知道对吧?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想到这些感觉的时候,也会回想起相应的知觉行为。比如想起一把椅子,也会想起自己的看或者坐。然后看和坐并不是简单的知觉行为,它包含了相应的一系列前提,比如时空,比如自己的位置和感觉,比如事物的具体细节……也就是整体的情境。否则你只会回到第一次或者抽象出一个状况去想什么是看和坐。换言之,我们的意识总是有待于一些预设才能成立。而回忆不只是某一事物,更是实现它所需要的所有相关项。想起来现象学的意义相关项和结构主义的相互关系没? 我们在回忆看书的时候,书会是类似椅子的意识对象。那么,最初回想起的就是文字,毕竟你是在看书么。而且声音(朗读)也是,毕竟是你认识它的基本形式,不过有一层转换而已。但画面和事件不是,画面意味着你要结合经验还原文字(情景/时空),事件意味着根据习惯转换文字(形式/结构),两者都脱离了中介成为我们的具体认识。肢体动作介于两者之间,毕竟他首先是画面,然后才是一个意义单元,需要我们解读。 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的不同在于,他不是通过相关项的精细去还原出一个具体事物的。换言之,他并不是要求你站在某个角度去观察者这些事物。而是反过来,你是这个事物的一部分,你要会想起关于「自己」的所有细节。显然前者就是所谓写实、主客、还原主义。后者就是所谓写意、本迹、生成主义。这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差别,即「主客二分、形质有别」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但这只是基本层面,在文学作品里,这两点往往难以区分。毕竟我们都需要「设身处地、移情入境」。 当你觉得某个文学作品只有「大段景物描写」难以脑补的时候,你可以换个思路,那就是把自己放到某个主体的位置上,首先想象出自己在什么位置观察这些。比如前文的片段,暂时按此处文本设想——草原远景,月亮上移,杨树和黑幕近中,天空中远,光线河边中近,树影近,眼睛特写,其实就是在某个位置(视角)绕了一个圈。其次把这个情境当作主体,想象你作为客体能够感受到什么。比如草原、月亮、树影和河流,其基本形式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项才能让你理解,有哪些可能性?角色在那个位置上,又能够感受到哪些?然后根据以上所有通达一个整体(境界)。你是其中的所有人、动物和景色,又是这个情境本身……你是书页的一部分,还是书写它们的作者……乃至于你就是上帝。最后,你在创世的时候,或者说表明自身(你是谁)的时候,总归是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原点的。是什么让这段情境得以展现?这段情境终究又是在写什么?是不是有某种同构,比如景色与心境?是不是情感才是它的形式,而景物只是质料? 当你在回忆的时候,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层面,也可能是全部。感受也是如此(只是因价值会有主次)。不同层面意味着你的还原转换的程度不同,也可以说是发展程度有别。而全部都有意味着你已经彻底吃透或者记忆力很强。另外,在发展这个层面,并不是以语言或者图像运作的,而是以意识,以某种不可说的形式在运作的,也就是心理语、直觉感受之类的东西。当然心理语可能是各种感觉的组合、混同,也可能远远超出这些感觉。 道理其实简单,不过是分清楚「意向」,就是不知道如何更简练。 ... 月之回忆

    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一个帖子说自己心盲加心聋,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阅读戏剧时脑子里出现不了角色的声音,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9:18:05 湖北

    我要开始胡扯了。 其实这里又是意识理论。五感或者六识我们都知道对吧?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想 我要开始胡扯了。 其实这里又是意识理论。五感或者六识我们都知道对吧?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想到这些感觉的时候,也会回想起相应的知觉行为。比如想起一把椅子,也会想起自己的看或者坐。然后看和坐并不是简单的知觉行为,它包含了相应的一系列前提,比如时空,比如自己的位置和感觉,比如事物的具体细节……也就是整体的情境。否则你只会回到第一次或者抽象出一个状况去想什么是看和坐。换言之,我们的意识总是有待于一些预设才能成立。而回忆不只是某一事物,更是实现它所需要的所有相关项。想起来现象学的意义相关项和结构主义的相互关系没? 我们在回忆看书的时候,书会是类似椅子的意识对象。那么,最初回想起的就是文字,毕竟你是在看书么。而且声音(朗读)也是,毕竟是你认识它的基本形式,不过有一层转换而已。但画面和事件不是,画面意味着你要结合经验还原文字(情景/时空),事件意味着根据习惯转换文字(形式/结构),两者都脱离了中介成为我们的具体认识。肢体动作介于两者之间,毕竟他首先是画面,然后才是一个意义单元,需要我们解读。 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的不同在于,他不是通过相关项的精细去还原出一个具体事物的。换言之,他并不是要求你站在某个角度去观察者这些事物。而是反过来,你是这个事物的一部分,你要会想起关于「自己」的所有细节。显然前者就是所谓写实、主客、还原主义。后者就是所谓写意、本迹、生成主义。这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差别,即「主客二分、形质有别」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但这只是基本层面,在文学作品里,这两点往往难以区分。毕竟我们都需要「设身处地、移情入境」。 当你觉得某个文学作品只有「大段景物描写」难以脑补的时候,你可以换个思路,那就是把自己放到某个主体的位置上,首先想象出自己在什么位置观察这些。比如前文的片段,暂时按此处文本设想——草原远景,月亮上移,杨树和黑幕近中,天空中远,光线河边中近,树影近,眼睛特写,其实就是在某个位置(视角)绕了一个圈。其次把这个情境当作主体,想象你作为客体能够感受到什么。比如草原、月亮、树影和河流,其基本形式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项才能让你理解,有哪些可能性?角色在那个位置上,又能够感受到哪些?然后根据以上所有通达一个整体(境界)。你是其中的所有人、动物和景色,又是这个情境本身……你是书页的一部分,还是书写它们的作者……乃至于你就是上帝。最后,你在创世的时候,或者说表明自身(你是谁)的时候,总归是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原点的。是什么让这段情境得以展现?这段情境终究又是在写什么?是不是有某种同构,比如景色与心境?是不是情感才是它的形式,而景物只是质料? 当你在回忆的时候,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层面,也可能是全部。感受也是如此(只是因价值会有主次)。不同层面意味着你的还原转换的程度不同,也可以说是发展程度有别。而全部都有意味着你已经彻底吃透或者记忆力很强。另外,在发展这个层面,并不是以语言或者图像运作的,而是以意识,以某种不可说的形式在运作的,也就是心理语、直觉感受之类的东西。当然心理语可能是各种感觉的组合、混同,也可能远远超出这些感觉。 道理其实简单,不过是分清楚「意向」,就是不知道如何更简练。 ... 月之回忆

    但是我读剧本时是可以的,我就在想到底是如何做的,然后发现我知道一个人的音色语调以后可以想象出ta说其他话的声音,但是无法或者很难想象ta说另一种语言时的声音。所以我推测这(想象人说话声音)其中的步骤是要经过语言系统的,但不清楚大脑究竟如何处理

  • 爆浆番茄!

    爆浆番茄! 2022-11-24 19:20:35 湖北

    我要开始胡扯了。 其实这里又是意识理论。五感或者六识我们都知道对吧?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想 我要开始胡扯了。 其实这里又是意识理论。五感或者六识我们都知道对吧?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想到这些感觉的时候,也会回想起相应的知觉行为。比如想起一把椅子,也会想起自己的看或者坐。然后看和坐并不是简单的知觉行为,它包含了相应的一系列前提,比如时空,比如自己的位置和感觉,比如事物的具体细节……也就是整体的情境。否则你只会回到第一次或者抽象出一个状况去想什么是看和坐。换言之,我们的意识总是有待于一些预设才能成立。而回忆不只是某一事物,更是实现它所需要的所有相关项。想起来现象学的意义相关项和结构主义的相互关系没? 我们在回忆看书的时候,书会是类似椅子的意识对象。那么,最初回想起的就是文字,毕竟你是在看书么。而且声音(朗读)也是,毕竟是你认识它的基本形式,不过有一层转换而已。但画面和事件不是,画面意味着你要结合经验还原文字(情景/时空),事件意味着根据习惯转换文字(形式/结构),两者都脱离了中介成为我们的具体认识。肢体动作介于两者之间,毕竟他首先是画面,然后才是一个意义单元,需要我们解读。 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的不同在于,他不是通过相关项的精细去还原出一个具体事物的。换言之,他并不是要求你站在某个角度去观察者这些事物。而是反过来,你是这个事物的一部分,你要会想起关于「自己」的所有细节。显然前者就是所谓写实、主客、还原主义。后者就是所谓写意、本迹、生成主义。这也是中外传统美学的差别,即「主客二分、形质有别」和「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但这只是基本层面,在文学作品里,这两点往往难以区分。毕竟我们都需要「设身处地、移情入境」。 当你觉得某个文学作品只有「大段景物描写」难以脑补的时候,你可以换个思路,那就是把自己放到某个主体的位置上,首先想象出自己在什么位置观察这些。比如前文的片段,暂时按此处文本设想——草原远景,月亮上移,杨树和黑幕近中,天空中远,光线河边中近,树影近,眼睛特写,其实就是在某个位置(视角)绕了一个圈。其次把这个情境当作主体,想象你作为客体能够感受到什么。比如草原、月亮、树影和河流,其基本形式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项才能让你理解,有哪些可能性?角色在那个位置上,又能够感受到哪些?然后根据以上所有通达一个整体(境界)。你是其中的所有人、动物和景色,又是这个情境本身……你是书页的一部分,还是书写它们的作者……乃至于你就是上帝。最后,你在创世的时候,或者说表明自身(你是谁)的时候,总归是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原点的。是什么让这段情境得以展现?这段情境终究又是在写什么?是不是有某种同构,比如景色与心境?是不是情感才是它的形式,而景物只是质料? 当你在回忆的时候,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层面,也可能是全部。感受也是如此(只是因价值会有主次)。不同层面意味着你的还原转换的程度不同,也可以说是发展程度有别。而全部都有意味着你已经彻底吃透或者记忆力很强。另外,在发展这个层面,并不是以语言或者图像运作的,而是以意识,以某种不可说的形式在运作的,也就是心理语、直觉感受之类的东西。当然心理语可能是各种感觉的组合、混同,也可能远远超出这些感觉。 道理其实简单,不过是分清楚「意向」,就是不知道如何更简练。 ... 月之回忆

    因为这里的声音(戏剧里的对话与独白)与“语言”联系在了一起,而像上面例子里的“琴弦崩断声”,似乎又脱离了语言,所以我搞不清其中的层次了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9:23:39 河北

    啊,对,这里面几个层面我都分的很乱。就是我之前是一直觉得诗歌的“声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之一 啊,对,这里面几个层面我都分的很乱。就是我之前是一直觉得诗歌的“声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之一,不知道如何合理区分,因为,“抒情诗”没有像侦探小说那样一个清晰的事件,在我脑内就比较混乱而难以归类了 就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义,发声方式,文字排列方式等等(也包括上下文)共同构成了这句话的审美体验,我难以描述,就算分成若干个层次逐一分析也总觉得不如人意。就像我知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大于,怎样大于,大于的机理是什么。 ... 爆浆番茄!

    之前说中国作品往往玲珑、暧昧或者说多义并存就是这么来的。还是以福楼拜为例,这里的景色的远近上下,色彩的明暗变化,不仅仅可以是他们当下的心境,还可以是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关系、感受、身份地位……乃至他们的未来。也就是图像叙事中最常见的“多重显影”。和汉语一样,基本特征是意合,要求你自己组织、发展相应的联系,进而走入那份境遇。虽然对背景知识要求过高(不然很难理解那种文化意象),但由于怎么说都成立,所以谁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典型就是西游红楼。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9:27:55 河北

    但是我读剧本时是可以的,我就在想到底是如何做的,然后发现我知道一个人的音色语调以后可以想象 但是我读剧本时是可以的,我就在想到底是如何做的,然后发现我知道一个人的音色语调以后可以想象出ta说其他话的声音,但是无法或者很难想象ta说另一种语言时的声音。所以我推测这(想象人说话声音)其中的步骤是要经过语言系统的,但不清楚大脑究竟如何处理 ... 爆浆番茄!

    声音和性格情感有联系,意味着你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认识光谱,很多人没有或者严重缺乏,就会盲目,听得多了就行了。看看那些电影、动画的声优粉丝,看到某个角色设定立马找到某个声优,无非是听得多了,已经把声形固定为某种性格情感了。说白了还是要有经验。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19:31:40 河北

    啊,对,这里面几个层面我都分的很乱。就是我之前是一直觉得诗歌的“声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之一 啊,对,这里面几个层面我都分的很乱。就是我之前是一直觉得诗歌的“声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之一,不知道如何合理区分,因为,“抒情诗”没有像侦探小说那样一个清晰的事件,在我脑内就比较混乱而难以归类了 就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义,发声方式,文字排列方式等等(也包括上下文)共同构成了这句话的审美体验,我难以描述,就算分成若干个层次逐一分析也总觉得不如人意。就像我知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大于,怎样大于,大于的机理是什么。 ... 爆浆番茄!

    节奏、韵律。你可以当作句子(语义单元)的长短组合,意义的轻重缓急,然后才是声色。毕竟中国诗歌的调子早就丢的差不多了,但也不影响你理解对吧?

  • momo

    momo 2022-11-24 20:00:11 河北

    哇这个问题好有趣,回忆下应该是结合情节气氛想象的画面,记不住原文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20:00:34 河北

    啊,对,这里面几个层面我都分的很乱。就是我之前是一直觉得诗歌的“声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之一 啊,对,这里面几个层面我都分的很乱。就是我之前是一直觉得诗歌的“声音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之一,不知道如何合理区分,因为,“抒情诗”没有像侦探小说那样一个清晰的事件,在我脑内就比较混乱而难以归类了 就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语义,发声方式,文字排列方式等等(也包括上下文)共同构成了这句话的审美体验,我难以描述,就算分成若干个层次逐一分析也总觉得不如人意。就像我知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大于,怎样大于,大于的机理是什么。 ... 爆浆番茄!

    因为「形式」的「结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意义单元)」,和这里的形式内容是两回事。拿衣服或音乐举例,形式内容既可以是材料和成品,也可以是织体和成品。因为织体相对于材料而言是内容,相对于成品而言也算材料,于是让人弄不清。但不过是材料→织体→成品的关系。他们是不同的层面。诗歌不需要弄清楚层面,除非你搞文论或者创作,这些只是路牌,不是终点。

  • 月之回忆

    月之回忆 (momo的马甲) 2022-11-24 20:16:13 河北

    因为「形式」的「结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意义单元)」,和这里的形式内容是两回事。拿衣服或 因为「形式」的「结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意义单元)」,和这里的形式内容是两回事。拿衣服或音乐举例,形式内容既可以是材料和成品,也可以是织体和成品。因为织体相对于材料而言是内容,相对于成品而言也算材料,于是让人弄不清。但不过是材料→织体→成品的关系。他们是不同的层面。诗歌不需要弄清楚层面,除非你搞文论或者创作,这些只是路牌,不是终点。 ... 月之回忆

    声音不就是轻重缓急长短快慢繁简断续曲直显隐么,按音色音高音量音长分析也成。性子急,调高,短平快,清脆,明显。性子慢中平,沉稳。有隐情,吞吞吐吐,时断时续,有所未尽。胆小,渐弱,带颤。类似的,色彩(衣着)、句子(过程)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分析。比如干净利落,的的不停。这些在作品里都有直接描写的,很容易想象出来。但是,毕竟并非所有人如此,有些人不会去想这样的性格就该有这样的声音,就像人不可貌相。

    大家都知道这些,以上似乎是废话。

    但是,这些也意味着「声音」并非本质,「轻重缓急」之类才是。这些结构形式本身就指向某种意义。然后各种媒介和相应感受在这点上是共通的。比如远近上下、色彩明暗、事务流程……所以才可以做到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 豆友239434691

    豆友239434691 2022-11-24 22:36:20 江苏

    [内容不可见]

  • momo

    momo 2022-11-24 22:49:48 山西

    好像是声音或者画面 有时候是印着这段文字的书页的画面

  • jiujiu

    jiujiu 2022-11-24 23:02:12 北京

    文字

    会记得和背出的最喜欢的那些段落,文字本身就是有颜色和气氛的

  • momo

    momo 2022-11-25 07:55:19 山东

    我想起来的更像图像化的场景,更像照片而非电影

  • 心篆

    心篆 2022-11-25 08:38:57 吉林

    想到的是文字。

  • momo

    momo 2022-11-25 11:36:22 河南

    一般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但是背过记住的话就是文字

  • 不做大英雄

    不做大英雄 2022-11-25 11:48:21 山西

    可能是那本书的封面😂

  • 不做大英雄

    不做大英雄 2022-11-25 11:50:08 山西

    可能是那本书的封面😂 可能是那本书的封面😂 不做大英雄

    和自己接触这本书的那些场景哈哈哈

  • hhkksns

    hhkksns 2022-11-25 12:27:55 江西

    我可能是记性比较好?也可能是因为是学生吧,一般回忆起来好像都是书的样子,甚至下角还有模糊的“看不清”的页数(因为想不起来但是还是会出现在眼前的样子)

  • ∞

    2022-11-25 22:36:18 云南

    图像话场景

  • 豆友262187613

    豆友262187613 2022-11-26 06:53:48 福建

    [内容不可见]

  • 清幽林竹

    清幽林竹 2022-11-26 09:12:58 浙江

    自己脑补画面

  • 豆友156584342

    豆友156584342 2022-11-27 17:00:59 江苏

    我感觉我太倾向于图像化了,导致自己看书很难细细品味文字的内涵,总是自动脑补出画面来。

  • 因为月光很蓝

    因为月光很蓝 2022-11-29 23:15:14 江苏

    不是文字也不是画面,是情绪和印象。

  • xx777

    xx777 2022-11-30 08:05:23 江苏

    图像化的场景,因为个人对文字的记忆力一般,但是在读的时候就已经会在脑内形成画面,甚至有的场景会像个导演似的想“这里可以远景再切近景然后调个冷色调一定会很有氛围感”🤣

  • 能饮一杯无

    能饮一杯无 (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 2022-11-30 09:05:02 新疆

    我会想到我自己脑补出来的画面!

  • 薇.

    薇. 2023-03-07 17:35:25 陕西

    基本上都是画面,也有那种既有画面也有文字的时候,但对于一些我认为描写的非常好的部分或者一些人物说的话会有文字印象

  • 星粥西

    星粥西 2023-03-10 10:40:21 澳大利亚

    好像是混杂的诶?文字浮在模糊的图像和光影上

  • 三斤青李

    三斤青李 2023-03-10 10:42:43 重庆

    图像,我会一边看一边在脑海中构图,以后看到类似的就会想起来。我还会特别注意书中提到的花草树木,和它的味道,想去生活中找一找。

  • 車綠侍走內心戲

    車綠侍走內心戲 2023-03-10 17:30:29 浙江

    我不管看网文 实体书回忆起来的基本都是图像化的场景优先 因为看的时候脑子里就会看电影似的脑补起来哈哈

  • Daisy

    Daisy (自留地forever) 2023-03-12 02:55:01 北京

    都会有吧,我现在回忆细致描写挂的小说比如丰饶之海,那不勒斯四部曲,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更多是画面真是自带视频,杂文散文基本记得文字,另一类比如某段很精妙,比如欧维去死那本描述爱情像住进一座房子这段真心很妙就会记得文字,当然大部分的存储都是画面,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喜欢读小说有关。

  • tina

    tina 2023-03-13 00:07:32 广东

    印象特别深刻的会是文字+图像同时。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结尾那一句话:仿佛呕出灵魂。

  • 侧带鲱属

    侧带鲱属 2023-03-14 09:50:42 江苏

    首先是风格印象,其次是印象深刻的文字,然后是各自人物和场景

  • 克鲁克山柯里昂

    克鲁克山柯里昂 2023-03-14 17:59:03 黑龙江

    首先是风格印象,其次是印象深刻的文字,然后是各自人物和场景 首先是风格印象,其次是印象深刻的文字,然后是各自人物和场景 侧带鲱属

    有时回想的是一起看过这本书的人,当时的心境和气氛……略普鲁斯特了

  • momo

    momo 2023-03-14 20:33:42 福建

    图像诶,因为我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构建起书中的场景,所以在回忆的时候,最先想起的是印象深刻/描述较多的场景。

  • 侧带鲱属

    侧带鲱属 2023-03-15 10:57:05 江苏

    有时回想的是一起看过这本书的人,当时的心境和气氛……略普鲁斯特了 有时回想的是一起看过这本书的人,当时的心境和气氛……略普鲁斯特了 克鲁克山柯里昂

    hhh我有时也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9101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