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心本第十轮(第九讲:人际关系的联结)提问贴

Noel

来自:Noel(戒急用忍) 组长
2022-11-30 23:48:16 四川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豆本豆豆奶

    豆本豆豆奶 2022-12-01 19:28:48 四川

    相互依赖理论讲所有人际关系的一个共有主题是如何协调活动是双方的利益最大化,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没有利益最大化而没有协调好
    — 心本一班张玉婷

  • 豆友5YLxvGfFj4

    豆友5YLxvGfFj4 2022-12-01 19:30:21 四川

    相互依赖理论讲与人互动时,人们总是试图让自己的回报最大化,付出的成本最小化,那么在父母与子女的互动中,有的父母不要求子女给自己养老,是不是就不符合这个理论呢? ——一班王龙芳

  • jji

    jji 2022-12-01 23:39:03 四川

    相互依赖理论其中有一个假设是,满意度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决定亲密关系持续与否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出去满意度,我们就要选择比较水平。比较水平指的是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景,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所以一方面,即使我们对现状感到满意,也有可能离开现在的伴侣去追求更大的收益。这是不是就是说伴侣的选择会更贴切对自己的帮助,如物质方面。 __一班宋亚静

  • 神经蛙

    神经蛙 2022-12-05 10:12:51 四川

    现在的恋爱关系中的权力分配是以收入水平为衡量标准吗?这样的话,是不是收入水平差异缩小了,恋爱关中系的权力就更平衡了呢? 1班程莹

  • 一班李琰琳

    一班李琰琳 2022-12-09 15:53:37 四川

    关于社会关系中的孤独感,情绪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都强调由外在因素造成的,为什么一定得是社会关系这种外在的因素,个体内在无法改变或缓解孤独感吗?(如积极心理暗示,调整情绪,转变态度等) 一班李琰琳

  • 惟

    2022-12-09 16:07:37 四川

    在以前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里都强调付出而不是回报,讲究无私奉献,这是否违背了相互依赖理论中的“人们让自己的付出最小化,回报最大化”这一观点? ——21心本一班吉凤姣

  • 豆友L2Id5Dfl7g

    豆友L2Id5Dfl7g 2022-12-09 16:09:04 四川

    最近很流行的一词叫舔狗 在相互依赖理论中,付出的成本最小化,得到的回报最大化,但是舔狗这一词就是付出了很多,但是没有回报,还有恋爱脑 他们在伴侣关系中也付出了很多,大家都知道是得不偿失,包括他自己也知道是得不偿失,但是她还是会这样做,是否不符合这个理论呢 ——心本一班 王娇

  • 豆友oxetEBafy8

    豆友oxetEBafy8 2022-12-09 16:12:29 四川

    在我们的社会里社会权力是大于个人权力的,也是因为这个机制,我们才能在突发情况下去调配各种资源以达到解决危机的这么一个目的。反观西方国家,他们好像会更注重个人的权力也就是我们定义的自由。那在像新冠或者是其他突发情况下,我们这种机制算不算是一种优势? 一班朱婷婷

  • Yu

    Yu 2022-12-09 16:14:13 四川

    为什么人类要类别化自己和他人,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心本一班余青蓝

  • 小狗学人精

    小狗学人精 2022-12-09 16:54:17 四川

    唐老师说过“爱是一种能力,不是单向关系”,请问有没有人没有这种能力呢?如果有,那这种人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一班蒋诗怡

  • 海城枳.

    海城枳. 2022-12-10 21:08:52 四川

    如何解释“当一个人被a群体所剥离之后(如部门选拔)身处另一个不重用自己的b群体中,会向人表述出a不用我是因为a中的人不喜欢我(先归为人际关系,即谁谁谁更喜欢谁就把谁留下来)而b对我的能力更看重”这样的说法。 或者说人们在被群体剥离之后会首先诟病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原因呢? 二班万星

  • 芒果味慕斯蛋糕

    芒果味慕斯蛋糕 2022-12-11 08:00:03 四川

    1.可以改变依恋类型吗?如果可以改变,主要是靠对象给予的安全感来改变呢,还是要靠自己的自我调适呢? 心本一班陈小梅

  • 21级1班卢慧

    21级1班卢慧 2022-12-11 09:50:09 四川

    为了大多数人的社会会有一些缺点,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大力提倡呢? ——一班卢慧

  • 心本二班郭佳怡

    心本二班郭佳怡 2022-12-11 14:22:46 四川

    之前网上流行的一种“无需回应式友情”被认为是友情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一种想分享的时候就发给对方,根本不会在意对方回不回,甚至聊着聊着就不见了踪影,回来了还能继续聊上的关系。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我们在社会互动中总应该获得一些回报,那“根本不会在意对方回不回”的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吗?或者说真的存在这种“无需回应式友情”吗? 心本二班郭佳怡

  • daniju

    daniju 2022-12-11 17:03:38 四川

    请问什么特质的人更容易遭受人际关系方面的情感欺凌?旁人应该如何正确帮助他们? 二班吴丹妮

  • 鲨鱼🦈饼干🍪

    鲨鱼🦈饼干🍪 2022-12-11 17:15:54 四川

    是否有人天生就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如果不是天生的,那么什么性格特质的人会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之前看《脱口秀大会》上,有一个观点讲到,你觉得聊得来的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情商就在你之上,你觉得聊得来只是人家在降低自己的维度来附和你的观点,也就是所说的“向下兼容”,那么跟这样的人交往是合适还是不合适呢? ——心本二班曾献庆

  • 极地三刻半

    极地三刻半 2022-12-11 18:38:16 四川

    上课提到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更容易转为安全型依恋,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好的更容易被破坏,糟糕的更难以修复,为什么在依恋类型中让人更烦恼的回避型和焦虑型会更容易转变为安全型呢? ——二班阳光

  • 21级一班谢小庆

    21级一班谢小庆 2022-12-11 19:06:12 四川

    您多次提到人有许多特质不能用道德去衡量,比如说群体里面的自杀怂恿现象,某些反社会的人格等等。那是不是意味着道德是将人分为了好坏,特质区分了不同的人。现实生活中总会使用某些道德规则去看待与自己产生交集的人究竟好不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