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凌风在范阳卢氏的地位
来自:abc
2022-12-02 18:02:21
已编辑
广东
卢凌风是很为自己范阳卢氏的身份骄傲的,他本人也很优秀,看起来就是卢氏精英的款。不过根据剧里的一些剧情,我个人推测,卢凌风(确切地说是他所属的这支)在整个范阳卢氏家族里,应该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挤的,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卢凌风生父当年被家族推出来做了“美男计”里的工具人,勾引公主,进而刺杀武后,这个角色对一位世家公子来说,既有点龌龊又危险,即便成功本人也不怎么光彩,要是失败,哼哼,反正就是个棋子。
2、卢凌风的伯父终身未娶,据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了好好的抚养卢凌风,但我想对一位封建社会大世家男子来说,娶妻生子与扶养侄子之间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吗?这里要么是个BUG,要么可以这样推测,伯父是个心气很高的人,他心目中理想的结婚对象是五姓内的高门贵女,但虽说五姓内通婚是大原则,但大家族内还是有三六九等和种种故事的,伯父的愿望难以实现,一气之下索性放弃婚姻,把宝押在侄子卢凌风身上,精心培养,也有指望卢凌风在这代给他们这支翻身的意思。(同理,卢的姑妈也没能享受五姓通婚的待遇,嫁到了低一阶萧氏家族)
3、范阳卢氏是大家族,在长安生活做官的肯定不只卢凌风一人,但却看不到卢凌风与其它范氏族人有什么交往,卢本人并不是那种孤僻六亲不认的性格,比如萧家表哥就能拿捏他,让他代赴喜君的约,他也乖乖去了,没有与范氏族人交往,推测可能是受到有意无意单向的疏远。
4.长安红茶案后,卢凌风被太子当作弃子,处置得十分狠毒,打军棍收财产,逐出长安,这要不是遇到苏无名费鸡师收留救治,真的会死人的,如果说卢凌风是范阳卢氏的嫡系中坚,太子再怎么冷血无情,处置时肯定要有所顾忌,不会做到这么绝。
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的脑洞猜想,欢迎其它讨论意见。
最赞回复
-
abc 楼主 2022-12-02 21:45:58 广东
我个人想法,卢凌风在自己这支的家庭里是很受重视的,他大伯应该给他灌输了很多家族骄傲的想法,所以他早期也是很有些傲骄的性格,但在整个卢氏家族里则不是那么重要,不过他能被送去给太子作伴读应该是动用了家族的关系,他能得到这个机会可能跟他公主私生子的身份有关系,家族觉得这个身份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一边会暗暗给他一些家族资源,另一面又尽力保持一定距离。
-
柳色青青 2022-12-02 22:01:33 上海
我目前就看了一点内容,也不是专门写世家的, 只是在看几个唐朝著名诗人的。没想到是满眼间都是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啥的,真的是人才辈出。当官的,搞教育的,文学的,真真人才济济。 但是确实不是那种连枝连叶的关系,还是蛮松散的。 看了之后,发现卢凌风被贬之后不回老家也正常。我看的那几个历史上的著名世家子弟也都是被贬了之后自己找出路去了。基本也都是各地游历。 另外也发现裴喜君在那个时候还是跟着他,真的是极大的爱意才能做到。很多世家子弟(包括那么有才华奠定唐诗基础的王勃)被贬之后一辈子也没出头。卢照邻被贬之后在四川找了一个郭姓女子(可能没结婚),而王勃则未婚。并不是他门第高才华好就可以的混的好的。
-
451 (我燃烧了一颗恒星,只为向你道别) 2022-12-02 22:26:34 上海
也对。 为了这部剧,我最近开始翻《唐通典》了,看到中郎将授田六顷,百亩为一顷,那就是六百亩地。难怪苏无名说中郎将有钱。所以太子贬他,要顺便把家产给没收了吧。啊哈哈哈哈哈
-
柳色青青 2022-12-02 22:43:36 上海
没有啊,那个白舍人是来找裴侍郎托关系的,给卢凌风谋官职把。没有盛气凌人啊。还有点拉拢之意。而且他是东宫舍人,太子心腹,七品官,裴侍郎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但是他和卢凌风属于统一阵营,都属于太子心腹,而且卢凌风还是左膀右臂,他不得敬着点么 他和韦典军是对头。 裴侍郎这人为人圆融,无论官职大小,他都是客客气气,毫无架子,我觉得他非常厉害,非常低姿态。
-
zatsxzk 2022-12-02 22:53:00 河南
得对比。你看人家韦典军,5品,对着裴侍郎鞠躬行礼,而且全程站着客客气气说事。再看白舍人,一进门自己就直接坐裴侍郎对面了,还没邀请他坐呢。教育裴侍郎眼光要长远,然后一拱手扬长而去。
-
AURORA 2022-12-03 00:57:13 河南
卢怀慎当时不是宰相,再加上他本人的从政习惯来看,他端得是名士的架子,不像姚崇那样是吏治水平极高,实权不够,张说当权做宰相的时候,玄宗调河南尹崔隐甫中用,张说上奏给官金吾卫大将军,崔日知做御史大夫,后来玄宗给两人职位对调,虽然这两个官职都很高,但卢凌风的中郎将这不是小官,25岁当是有点惊人,正常仕途当不了,而且这种职位大多都是当权者指派,玄宗本来就是个任人唯亲的人,虽然他手下那三元赫赫有名的武将都是出身低下之人,他也觉得高门大姓不好用,卢凌风可能胜在跟他认识久交情好,太子就给了他这个机会,因为睿宗即位后,李隆基作为太子,睿宗的确做了许多操作来加强他作为太子的实力,编剧要这样写,可能卢凌风赶在这个档口了吧,范阳卢氏的名头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年少得高官在于机遇,在于站队hhh
-
当代武松 2022-12-05 23:47:31 辽宁
皇家也不一定手握重兵,朱元璋就得和勋贵联姻,但勋贵们也不一定支持同一个皇帝,就比如朱棣比朱允炆的支持者更多。重兵也不一定完全有勋贵或者皇帝掌握,文臣带兵的现象也有。但无论如何,皇家面对外敌通常是要死社稷的,文臣和士族不用。
-
当代武松 2022-12-06 12:44:28 辽宁
明朝存在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也许不是一直),宦官当道是皇权应对文臣大地主不得不采用的行为,朱元璋时也不同意太监干预前朝。明代皇帝的死因很多都非常蹊跷,而王妃平民化也许是不得不平民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不是钱皇后生的而是周贵妃生的,周贵妃和明英宗关系很一般。土木堡之变,群臣要求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他哥明英宗是太上皇,朱见深的生母也是这个时候被封的贵妃。 而经历土木堡之变又回来的明英宗却发现自己爱的钱皇后却在自己身在瓦剌的时候不明不白地落下了残疾。(“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 天顺八年朱祁镇病逝,遗诏里也特别强调让钱皇后将来与他合葬,根本不提周贵妃。后来成化年间,周贵妃(此时已经是太后)还想组织朱祁镇与钱皇后合葬,不过无果。 其实明英宗本身是不是被掳到瓦剌也值得一说,瓦剌与大明关系一向很好,朱祁镇在瓦剌呆着也没受啥苦,他妻子钱皇后在后宫却残疾了。而土木堡之变之后没几年瓦剌就没了,出来一个整合的北方强敌这点非常不自然。 嘉靖帝还差点被宫女勒死过,也是发小儿陆炳救得他。 封建集权也是有条件的,既无土地又无众兵,就只能被架空,用宦官让太监掌兵也是这个道理。
-
陌风 2022-12-06 13:43:05 北京
明朝存在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也许不是一直),宦官当道是皇权应对文臣大地主不得不采用的行 明朝存在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也许不是一直),宦官当道是皇权应对文臣大地主不得不采用的行为,朱元璋时也不同意太监干预前朝。明代皇帝的死因很多都非常蹊跷,而王妃平民化也许是不得不平民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不是钱皇后生的而是周贵妃生的,周贵妃和明英宗关系很一般。土木堡之变,群臣要求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他哥明英宗是太上皇,朱见深的生母也是这个时候被封的贵妃。 而经历土木堡之变又回来的明英宗却发现自己爱的钱皇后却在自己身在瓦剌的时候不明不白地落下了残疾。(“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 天顺八年朱祁镇病逝,遗诏里也特别强调让钱皇后将来与他合葬,根本不提周贵妃。后来成化年间,周贵妃(此时已经是太后)还想组织朱祁镇与钱皇后合葬,不过无果。 其实明英宗本身是不是被掳到瓦剌也值得一说,瓦剌与大明关系一向很好,朱祁镇在瓦剌呆着也没受啥苦,他妻子钱皇后在后宫却残疾了。而土木堡之变之后没几年瓦剌就没了,出来一个整合的北方强敌这点非常不自然。 嘉靖帝还差点被宫女勒死过,也是发小儿陆炳救得他。 封建集权也是有条件的,既无土地又无众兵,就只能被架空,用宦官让太监掌兵也是这个道理。 ... 当代武松所以就是有前提,必须是有实力的皇族,没有这个和傀儡没什么区别,但皇家有兵权的话,跟门阀联姻也好、给荣誉也好,就是客气给面或为了治世,无端树敌也没有好处,但动了根本利益,门阀也没用。 所以我觉得,太子对付卢凌风,弄了也就弄了,小卢不好控制太高调,影响他夺权了,这对太子目前是头等大事,家里就算有人想捞他,太子有实力又够决绝,也捞不了,更何况也不是针对整个家族,没上升到要动用整个家族力量的那个程度。
-
当代武松 2022-12-06 14:50:56 辽宁
我的意思是,顺序大体上,或者说多数情况应该是世家给皇帝面子(时间线姑且到隋唐吧),宋明这两个性质的朝代正常皇帝vs文臣姑且说是此消彼长,皇权没有那么高高在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无本之木。基本上不存在皇家兵权一家独大的情况(以朱元璋为例,开国时期需要封勋贵,勋贵也不一定要和皇家联姻。朱棣为避免藩王叛乱,削藩客观上/粗略也可以算削弱皇家兵力。至于之后朱棣、朱祁镇都需要重新练兵,就这样之后嘉靖还得依靠宦臣)。 一个王朝最长也就两百多年左右,但是世家可以延续几千年,前朝部分臣子可以无缝连接向下一个王朝称臣,皇家基本上没有机会。
-
陌风 2022-12-06 15:02:36 北京
我的意思是,顺序大体上,或者说多数情况应该是世家给皇帝面子(时间线姑且到隋唐吧),宋明这两 我的意思是,顺序大体上,或者说多数情况应该是世家给皇帝面子(时间线姑且到隋唐吧),宋明这两个性质的朝代正常皇帝vs文臣姑且说是此消彼长,皇权没有那么高高在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无本之木。基本上不存在皇家兵权一家独大的情况(以朱元璋为例,开国时期需要封勋贵,勋贵也不一定要和皇家联姻。朱棣为避免藩王叛乱,削藩客观上/粗略也可以算削弱皇家兵力。至于之后朱棣、朱祁镇都需要重新练兵,就这样之后嘉靖还得依靠宦臣)。 一个王朝最长也就两百多年左右,但是世家可以延续几千年,前朝部分臣子可以无缝连接向下一个王朝称臣,皇家基本上没有机会。 ... 当代武松所以世家厉害在于生生不息,而且是相对于寒门或平民而言厉害,而不是具体某朝真的随便横着走,尤其是大一统朝代,碰上有实权的皇族,他们无力反抗。
-
当代武松 2022-12-07 13:14:41 辽宁
皇帝权利的来源于治理结构(开朝皇帝如朱元璋除外),任何治理结构都无法保证皇权一家独大。士族的衰亡不意味着皇权的增长,不过皇权的衰亡也不一定意味士族或文臣的之势的增长。武将、文臣、地方宗族、外戚、外敌都是角力者。有不少人认为清朝比很多古代王朝而言更接近奴隶制,而且存在着人口高估的现象。
-
abc 楼主 2022-12-07 17:35:41 广东
统治权力总是要在各种势力间平衡的,清朝算是把封建王朝这种形式走到极致了,最后也是走不下去了,人口高估倒不至于,这个主要是外来物种番薯和玉米的功劳,毕竟清与民国是无缝链接,4万万人口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中大部分都做过清朝子民。
-
当代武松 2022-12-07 23:07:27 辽宁
用封建制度用来一概而论地形容中国历朝历代不准确。若以封邦建国论,概念大体上应该可以涉及先秦,而后的历朝历代又各有其色。也无法对标欧洲的封建领主。【如果把“封建制度”用于秦以前的周朝,或许少有人提出异议。然而,我们今天的主流史学把与周朝不同的秦至清的历史冠名为“封建制度”社会,则使一些学者难以接受,并将之视为“名实不符”、“错位”和“误植”。】ref:追本溯源:中国“封建制度”概念问题再认识 (随便搜的,2015年的paper,其实这个时间也有点早了 说人口高估确实是之前回复用词不准,应该说有人认为清朝人口暴增这种说法属于夸大其词。
而《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认为:"美洲作物和人口增长在“时间”上不一致,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将引种先后和种植力度画等号,再与人口增长关联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在玉米、番薯完成推广开始发生较大影响是始于19世纪中期,此时人口已经达到帝制社会的峰值,19世纪中期之前的人口增长率也并不高,没有美洲作物也可以达到这个增长率。更何况,19世纪中期包括之后的一段时间,玉米、番薯还更多是南方山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南方平原和北方大区未在主要受辐射的范围内。而且,南方山区人口也并不是人口增长的主力,中国中国历史上任何时间人口集中的地区都是在传统农区(平原地区)。"
不过汉景帝阳陵陵园考古发掘出了玉米、花生。而明代药学书籍《滇南本草》已有对玉麦须(即玉米须)药用价值的记载,该书的作者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去世。玉米到底是不是外来作物本身就值得商榷。
-
当代武松 2022-12-08 13:57:01 辽宁
用封建制度用来一概而论地形容中国历朝历代不准确。若以封邦建国论,概念大体上应该可以涉及先秦 用封建制度用来一概而论地形容中国历朝历代不准确。若以封邦建国论,概念大体上应该可以涉及先秦,而后的历朝历代又各有其色。也无法对标欧洲的封建领主。【如果把“封建制度”用于秦以前的周朝,或许少有人提出异议。然而,我们今天的主流史学把与周朝不同的秦至清的历史冠名为“封建制度”社会,则使一些学者难以接受,并将之视为“名实不符”、“错位”和“误植”。】ref:追本溯源:中国“封建制度”概念问题再认识 (随便搜的,2015年的paper,其实这个时间也有点早了 说人口高估确实是之前回复用词不准,应该说有人认为清朝人口暴增这种说法属于夸大其词。 而《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认为:"美洲作物和人口增长在“时间”上不一致,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将引种先后和种植力度画等号,再与人口增长关联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在玉米、番薯完成推广开始发生较大影响是始于19世纪中期,此时人口已经达到帝制社会的峰值,19世纪中期之前的人口增长率也并不高,没有美洲作物也可以达到这个增长率。更何况,19世纪中期包括之后的一段时间,玉米、番薯还更多是南方山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南方平原和北方大区未在主要受辐射的范围内。而且,南方山区人口也并不是人口增长的主力,中国中国历史上任何时间人口集中的地区都是在传统农区(平原地区)。" 不过汉景帝阳陵陵园考古发掘出了玉米、花生。而明代药学书籍《滇南本草》已有对玉麦须(即玉米须)药用价值的记载,该书的作者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去世。玉米到底是不是外来作物本身就值得商榷。 ... 当代武松况且民国时期人口统计精度不高,若认为不包括抗战时期,民国二年至二十八年共增8kw人口左右,又排除不知可否称为外来粮食作物的影响,可以一窥清朝人口是否有水分
-
abc 楼主 2022-12-08 16:35:53 广东
用封建制度用来一概而论地形容中国历朝历代不准确。若以封邦建国论,概念大体上应该可以涉及先秦 用封建制度用来一概而论地形容中国历朝历代不准确。若以封邦建国论,概念大体上应该可以涉及先秦,而后的历朝历代又各有其色。也无法对标欧洲的封建领主。【如果把“封建制度”用于秦以前的周朝,或许少有人提出异议。然而,我们今天的主流史学把与周朝不同的秦至清的历史冠名为“封建制度”社会,则使一些学者难以接受,并将之视为“名实不符”、“错位”和“误植”。】ref:追本溯源:中国“封建制度”概念问题再认识 (随便搜的,2015年的paper,其实这个时间也有点早了 说人口高估确实是之前回复用词不准,应该说有人认为清朝人口暴增这种说法属于夸大其词。 而《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认为:"美洲作物和人口增长在“时间”上不一致,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将引种先后和种植力度画等号,再与人口增长关联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在玉米、番薯完成推广开始发生较大影响是始于19世纪中期,此时人口已经达到帝制社会的峰值,19世纪中期之前的人口增长率也并不高,没有美洲作物也可以达到这个增长率。更何况,19世纪中期包括之后的一段时间,玉米、番薯还更多是南方山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南方平原和北方大区未在主要受辐射的范围内。而且,南方山区人口也并不是人口增长的主力,中国中国历史上任何时间人口集中的地区都是在传统农区(平原地区)。" 不过汉景帝阳陵陵园考古发掘出了玉米、花生。而明代药学书籍《滇南本草》已有对玉麦须(即玉米须)药用价值的记载,该书的作者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去世。玉米到底是不是外来作物本身就值得商榷。 ... 当代武松佩服,可以写小论文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万巳大吉!2025年,诚挚祝福杨旭文先生春日载阳,福履齐长! (永远期待明天)
- 你们是喜欢六人团还是五人团? (幸运小兔几)
- 唐诡3保密工作怎么能做的这么好,目前单元选角,有谁加入,一... (幸运小兔几)
- 又看了一遍云鼎醉,这段真是毁人不倦 (天天向上)
- 第二季的喜君怎么有点烦? (己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