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剧角度聊聊前两集剧本~
来自:清凉宝宝
看了前两集,第三集还没看(这破玩意不值得买会员),聊聊个人观点。
虽然很多人吐槽3d建模(其实更多是贴图渲染的问题),吐槽篡改原作,但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在于剧本,故事讲好了,制作简陋一点是可以容忍的,不符原作也是可以容忍的。
但目前来看,剧作是不合格的,甚至不客气地说,表现得很业余。
而剧本中的问题,其实开拍前找一个靠谱点的剧本医生看一下,不需要伤筋动骨都是可以救回来的。我相信开拍前制作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剧本存在的问题,各大制作公司及平台缺乏专业的剧本评估,只会用读小说的眼光读剧本,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接下来从编剧角度聊聊前两集剧本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改。(就事论事,特意撇开原作,仅从现有“剧”的角度来考量。)
1. 开场古筝行动。
结构上是完全没问题的,为了吸引观众搞一个热开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一场最大的问题在于:出场人物选错了。
大史在第一集中有两次出场。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第二次出场,当罗辑遭遇刺杀,大史出现在他面前,这才应该是正式出场,这时候需要做的悬念是:这哥们是谁?他是来刺杀罗辑的吗?包括第二集的追车戏,(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也会和罗辑一样紧张,以为他被绑架了。(最经典的例子见《第三个人》)。

其实这里分镜做得挺好的,先出局部,再出正脸,B格拉满……
但是你前面已经出过场了,观众都知道这哥们是好人,还装什么B,自己破了自己的功啊。
汪三水,出现在开场,然后就失踪了,前几集都不再出现,人物也完全没有建立起来,甚至连姓名身份都没交代(就台词一句“汪教授”)。

如果这里出场的是个纯工具人,哪怕只是一个无名无姓的队员,都没有问题。但一个重要角色出场后什么也没交代就丢了,这在专业剧本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如果开场不是这两个人,换成不影响后续剧情的人物,比如从伊文思视点来拍古筝行动,可能就不会这么突兀,甚至还能写出点小说里忽略掉的东西……
2.叶文洁。
审讯叶文洁这场戏最大的槽点是:居然在一个瞳孔测谎的场合设置忽明忽暗的灯光。但这不是编剧的锅,是导演的问题,不展开。


编剧的问题是,人物塑造错误。
反派有两种,一种是邪恶的变态,比如汉尼拔,这就需要极力渲染其身上的危险和邪恶气质;另一种是“正义”有理想的反派,比如灭霸,那就要让观众理解他,代入他,甚至同情他。现在叶文洁的塑造方式就是把灭霸写成了汉尼拔。
如果反过来,叶文洁出场是个知书识理,非常儒雅的老太太,甚至十分具有同情心,比如把身上一只小蜘蛛轻轻移开(只是举例)。那么观众就会更加好奇,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老太太,为什么要重兵戒备?
3.丁仪。
六分仪的实验横跨了两集,做成了一条剧情线,但这条线作为“故事”根本是不成立的。
为了说明问题,举一个相似的例子:还记得Top gun 2开场阿汤哥的试飞戏吗?那也是一次“失败的试验”,看看专业剧作是怎么写的。
首先,要把因果关系关代清楚:试飞成功可以保留项目,试飞失败项目就没了。这是基本的悬念,而且这个悬念是落在具体的人物上的,而不是空洞的“人类命运”之类。但光有这个还不够,因为试飞这种高技术含量的东西,你去跟观众解释怎么操作,有什么技术障碍,完全不现实,所以要再加一个普通观众一看就明白的悬念。在这里就是通过台词告诉观众,阿汤哥有一个手贱的毛病,他会不会在达到10马赫之后再犯贱呢?不仅立了个flag,而且人物性格也出来了。

其次,要有危机感。正当阿汤哥他们要开动的时候,叫停项目的将军提前赶来了……
再次,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绝对不可以写成一路向下,一定要有起伏,也就是所谓“伪胜利”,所以阿汤哥先是成功达到了10马赫,全场欢呼,然后杯具了……
同理我们来看丁仪老哥,他的实验影响的是人类的命运,但落实不到具体人物身上,就算实验失败,人类要灭亡也是几百年后的事了,观众很难代入共情。
整个实验过程完全被智子按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虽然有人物主动性的描述,第二集搞了个差点站毁人亡的高潮,但观众根本无法共情,因为搞不懂他们想干嘛,这只是一次实验,又不是决斗,难道侥幸成功了,以后每次实验都要这么玩吗?
最后,实验失败了也没P事,还被上司夸奖了一通。
高潮不是动作和音乐砸出来的,是剧情逻辑撑起来的。
如果套用top gun 2的模式,那么大致是这样的(仅举例):
丁仪要启动实验,却受到某方面压力要叫停实验,并且派出了专员阻止实验进行,丁仪必须在专员到达前赌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孤注一掷,实验失败,他的前途就完了(当然后面可以再圆回来)。
实验过程还是像原剧情一样,把一切赌在最后一台机器上,终于实验成功了(智子故意戏弄?队员为了私利造假?),但这是个伪高潮,正当大家欢呼时,丁仪却看出这不是真的成功,而只是一个错误。
此时专员赶到,本可以蒙混过关的丁仪还是选择了说出真相,并因此失去了一切。
当然这只是举例,不是个最好的方案,也不符合原作,但至少有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在,而不是现在这样自说自话。
4.罗辑。
一个普通小人物出场,看不出和主线剧情有什么关联,看不出有什么任务和目的,只是一些无聊的日常琐事,对观众毫无吸引力,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一整集。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一个非常小的改动:
把ETO重启这场戏提到前面来。

对,就是把这个画面放在罗辑出场前。
观众知道ETO重启了,任务是要刺杀罗辑,但不知道罗辑是谁,ETO为什么要刺杀他,以及怎样杀他。带着这些悬念,一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登场,观众就有兴趣看下去,去了解他,关注他的命运。再设计一些小处理,比如过马路时差点被撞,不时提醒观众一下危机的存在。
而在这个前提下,罗辑的女(炮)友可以刻画得可疑一点,让观众以为她可能是ETO派来的杀手,结果“杀手”反而被杀了,对观众来说就是个小小的反转……
总之不能上一场预告要刺杀逻辑,下一场就真的来刺杀逻辑。
悬念的艺术,就是延宕的艺术。
(另外说一句,墨子这场戏现在的位置还有时间bug,他从接到刺杀指令到重启eto并刺杀罗辑,怎么可能和丁仪的实验平行?)
5.追车戏。
第二集差不多追了一整集的车,我完全理解这为了恰饭,但你至少可以做得技巧一些,不要为了追车而追车吧。
第二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信息量。编剧似乎认为信息藏的越多,越能吊观众胃口。错误的。吊观众就像钓鱼,你得有饵,也就是说你得抛一部分信息,藏一部分。
落实到追车戏上,首先如前所说,如果在第一集开场不出大史,这里就可以交代大史的身份,罗辑以为他是绑架犯,观众也不知道他的目的,当罗辑向路过的警车求助,结果发现大史就是警察,这一段就有叙事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完全写成了插科打诨)
其次,一些没有必要藏的基本信息,比如要刺杀罗辑的是些什么人,他们有多可怕,大史是如何赶来的……这些在飙车过程中都可以通过对白交代掉。而不是“造假证是我不对”这种毫无意义的水词。
而且在台词中要塑造出ETO的残忍,可怕,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那么当高架列车从天而降(虽然逻辑bug,eto怎么可能预测大史的行动,但是画面感还不错) 那一刻,他们的话题不是“文化人练书法呢”,而是罗辑认为一定什么地方搞错了,ETO不可能为了杀他一个普通教师不择手段。
罗辑:什么手段?
话音未落,火车从天上掉下来了……

还是那句话,高潮是剧情铺出来的,不是画面炸出来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博士2中如果没有对黑蝠王mouth的大肆渲染和旺达那句what mouth,而是直接通过画面表现爆杀黑蝠王,还能成为一个高光moment吗?
以上只是初刷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成熟。但是你看,也许根本不需要大改,还是那节奏,还是那几场戏,只是一些技术性的小处理,是不是会有点不一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制作公司的另外一个动画第二部要出了 (5天假期)
- 水滴&讨论|求问,第十五集拍到相当于原著剧情的百分之多少? (ANTHONYALAN)
- 幕后&爆料|第二季确定要来了 (不正常人类科学)
- 记录&前进3|开分7.2,大家对这动漫还真是宽容 (Walden)
- 水滴&讨论|原来还有人啊,那我再说一遍 (豆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