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果奔在大妈
没有电脑特效,没有3D,黑白片,还是无声。这样的电影在今天谁会有兴趣看?但是偏偏《艺术家》靠着一种最古老的形势和一个最传统的典型故事征服了世界,成为无数人心目中年度艺术品。与大多数耗资巨大的彩色有声片比起来,它就像不施粉黛身着素色的圣女,更具对电影的信仰,在她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如同有人说:“《艺术家》的情怀比它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复杂的多。” 1927年的好莱坞,乔治瓦伦丁是位炙手可热的默片明星,奢侈的首映礼上,他对当时还只是群众演员的漂亮女孩佩佩米勒暗送秋波。佩佩的照片因此登上了著名的娱乐报纸《综艺》,由此开始了演员生涯。两人逐渐熟识,虽未能超越互相倾心的阶段,她在瓦伦丁的新片中得到了一个小角色。 此时,电影走到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十字路口,观众对有声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老板邀请瓦伦丁在自己投资的新有声片中出演男主角,但被这位固执的明星一口回绝。这位默片明星拒绝面对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发出声音,除了他自己…… 瓦伦丁孤注一掷,用所有身家投资了一部庞大的无声电影,但这种逆时代潮流而上的做法必然失败。大萧条时代接踵而来,瓦伦丁一无所有,妻子也离开了他,事业走到了尽头。绝望之际,他将自己所有电影的胶片和剧本像垃圾一样扔在地上,点燃了一根火柴。幸好,那只跟他日夜相伴的的狗明星杰克拉塞尔救了他的命。他不知道,此时在有声电影的世界里,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佩佩米勒在有声世界里开始风靡全国,而且依然对他痴心不改,正如她的新片名称《守护天使》一样默默地守护着他。在佩佩的帮助下,瓦伦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有情人终成眷属。 片场、歌舞、明星、小狗、爱情、生死、痴心人和HAPPY ENDING。这是一个关于好莱坞的最好莱坞式的故事。 50年前,一个名叫金凯利的美国人在法国巴黎的街头起舞,勾走了法国小妞儿的魂儿,卷走了整个世界的赞美。50年后,一个留着两撇假胡子,穿着一双硬头皮鞋的法国小伙儿,踏上了好莱坞的舞台。只见他,脚跟踢,脚尖踏,舞出一曲属于1930年代的黑白映画。人们问他,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他说,我叫让 杜雅尔丹,我只是想把巴黎街头的那支舞,再踢给美国人看一遍。 《艺术家》听上去很像《雨中曲》。那部电影的男主角金凯利是个顺应时势的和事佬,整天想的是怎么借着有声片的东风,把性情糟糕、声线噩梦的女主角置换成自己看上的那个姑娘,他的歌舞中满是小人物的苦恼和善意的讽刺。《艺术家》虽然也有个皆大欢喜的喜剧躯壳,披着华丽的歌舞外衣,灵魂却异常严肃和沉重。主人公乔治瓦伦丁显然是个逆流而上的悲剧角色,电影明星的特殊身份更放大他的傲慢、盲目和螳臂当车所带来的惨痛。这个虚构人物身上,其实叠化了电影史上无数倔强的失败者的形象。 所以,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要把一部讲述好莱坞的法国片全程搬到好莱坞拍摄,除了追求真实,显然还有更多深意。这个电影之城市世界上最开放的地方,也是最保守的国度,各门工种都长达百年历史,就像古老的手工业行业,有多深沉的传统祭奠,就有多强大的革命阻力。从“哑巴”明星瓦伦丁到全能明星佩佩,《艺术家》所呈现的人的更新换代,正是电影无数次蜕变的一个缩影,讲的是从无声到有声的更迭,却让我们想到今天从2D到3D技术的进化。这种几乎牵涉电影所有部门的终极进化,会遭遇多少鄙夷,多少阻挠,带来多少阵痛,都必然先从古老的好莱坞内部发生。《雨中曲》所展现的是成功者,《艺术家》则是为进化过程中的失败者们立传。他们同样应该得到尊重甚至歌颂,因为他们做出了抗争。 影片最终也没有把瓦伦丁变成有声电影明星,而是采用了委婉的方式,允许老艺术家活在自己的尊严世界里。他没有去演有声片,而是改行去跳踢踏舞,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快乐。 《艺术家》带我们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一个更久远的时空。但电影不仅从形式上选择了黑白默片,所有其它手法也当然相辅相成,题材、情节人物设置、叙事手法、表演调度、镜头运用,都效法经典好莱坞,精心打造出了一部几可以假乱真的老式黑白喜剧默片。 但《艺术家》又并非模仿式的修旧如旧,它没有使用当年前流行的柔焦特写,而是结合现代更剔透、解析度更强的光影技法,呈现出更美妙和更丰富的细节。有一幕,事业黯淡的瓦伦丁喝了闷酒,将威士忌倒在桌子上,那滩酒就像镜子,映出他那张苦恼的脸,再配上忧伤的音乐,那一刻,美得足以令人停止呼吸。 对那个年代各种经典文本的致敬,也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令资深影迷和行内专业人士叹服。故事的缘起好似《雨中曲》;瓦伦丁和佩佩身份处境颠倒的关系像《一个明星的诞生》;瓦伦丁野心爆发的片断让人想到《公民凯恩》;他失业潦倒街头则活脱脱一出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小狗如同《丁丁历险记》中的白雪——而它的名字“杰克拉塞尔”则令人联想到了那位草垛上的著名波霸。瑁瑙、弗里茨 朗、马克思 奥菲尔斯、让 雷诺阿……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也以同样的实践,向当年那些从遥远的欧陆来到好莱坞打拼的前辈致敬。 《艺术家》还原了电影最初以画面叙事的本质,令人重新仰视历史。而作为一部默片,它最精彩之处之一就是音效。少了对白,我们才真正发现声音的重要性。 就像当年的默片,《艺术家》的对白也是靠字幕提供,我们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只能听到音乐,它们的作用相当于旁白,用来烘托着人物的情绪。瓦伦丁风光之时,背景音乐都是宏大或者美妙的交响乐,当他第一次拒绝老板演出有声片的要求时,第一处声响出现了——他喝了口水,放下杯子时碰触到化妆桌,发出了声音——这正是主人公第一次遭遇压力。 还有一场戏,瓦伦丁的妻子在饭桌上问丈夫:“我不开心。你为什么不说话?跟我说几句好么?”这是一种双关,既是夫妻关系淡漠的表现,为之后妻子出走埋下伏笔,更是一种暗喻——在事业选择上,瓦伦丁已经选择了“不说”,因为就像在那场梦里一样,他已经“不能说”。而在另一边,佩佩成了TALKIES公司的当家花旦。TALKIES也是当年人们对首次出现的有声电影的昵称。 终于,在踢踏舞的舞台上,瓦伦丁开口讲了第一句话,但影片已经接近尾声,看过那么多情节乏味全靠贫嘴支撑的“电视剧”电影,此时才明白。什么是“一字千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是一部描写失恋的电影 (喝着可乐看大海)
- 有没有人有 我的姐姐 里面这个包链接 (欢愉)
- 《超级战舰》:地球险恶,谨慎来访 (下楼谈恋爱)
- 大鱼海棠:竹马,这恋爱可是你逼我谈的! (猫吃花生)
- 看《囧妈》有感 (猫吃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