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上官仪与“废后事件”辨析
来自:南葶苈子(不婚不育芳龄永继)
【上官仪与“废后事件”辨析】
首先,“废后S 件”是真是假,我也没有定论。说来这件事我不怎么关注:一则我懒得磕cp,连gl都懒得磕;二则我只研究684-705年这段历史,很少关注684年之前的事。
鉴于这件事之前在xx、xx都已有人考证过,这次也只是凑巧简略地谈谈。
许多人通过关注这件事恶意针对武则天,一为宣扬李治作为丈夫、君主对武则天的威权,二为渲染武则天处心积虑、谋害他人。
反正在心思狭隘的人眼里,一个大女人就是不能正义地去掌握权力。
在他们的观念里,掌握权力的女人必定要受到男权制的制裁(比如男性权威主导的废后S 件),这个女人还必须是通过谋害他人等非正当手段获取了权力。
《旧唐书·上官仪传》完全没有“废后S 件”的记载,只是说上官仪本就是李忠旧部,Ζ治立场很危险,所以被统治者清理了:“麟德元年,宦者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У而s,家口籍没。”
“废后S 件”的记载首先出现在《新唐书》:“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始,忠为陈王时,仪为谘议,与王伏胜同府。至是,许敬宗构仪与忠谋大逆,后志也。”
这么短的一段话,居然前后矛盾地把李治的人设倒转了两遍。前面还像专Q的帝王,后面又要惧怕武则天;刚刚表现地像个Ζ治小白,接着又老谋深算地甩锅。就算ooc也不保持形象到全文统一,古人写史书可真是不讲逻辑。
《新唐书》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为了渲染武则天不得人心,处心积虑地G陷他人。
《资治通鉴》这次比《新唐书》还“优秀”一点,竟然把上官仪YY成了“废后S 件”主谋:“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
《新唐书》、《资治通鉴》估计是с袭野史小说《大唐新语》。《大唐新语》提到那位道士叫郭行真,但是郭行真在龙朔三年(663年)就已因宗教纠纷被流放(在感秋华而泪《其实你不了解武则天》一书有详细说明)。一个被流放的道士,居然还要穿越到麟德元年(664年),再跨专业搞这个厌胜之术?
欧阳修、司马缸们通过其漏洞百出的拙劣文笔,传达给世人一个观念:掌握权力的女人好可怕,所以一定不要学她们一样。如果一个掌握权力的女人就像武则天,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完全属于正义的一方。那么明辨是非的人肯定会支持赞扬武则天,封建男权制歹D的权威就可能因此岌岌可危了。所以恶毒的欧阳修、司马缸们就看不下去了,瞎编也要编造武则天是狠D的。
这也像现在网上一些恶毒的人,为了渲染武则天处心积虑,逻辑不通的史料全可以当成真的。为什么?不过是找理由罢了,因为他们希望让人以为武则天狠D!
尽管“废后S 件”是真是假也很难说,但相关记载本就漏洞百出,读者掂量着自己判断吧。
再者,若“废后S 件”是真,那么上官仪不是忠于李治一个人,甚至不是愚忠,而是“坑爹”。
这个“爹”是指君父,上官仪的行为在古代属于“不忠不孝”。
即使到了热衷于抹黑女皇的宋代,依然有脑子清醒的人如范仲淹也不认可上官仪之流的行为。
宋朝发生了一例废后S 件,当时赵祯要废郭皇后,吕夷简说了与上官仪类似的话。
范仲淹于是反驳吕夷简:“人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合,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范仲淹指责吕夷简坑爹(君父),要抛弃母亲(国母)。
按照唐代的价值观,武则天作为皇后干Ζ还很正常。但是郭皇后动手打了赵祯,这对F建男Q制的触犯才是更大的。
如果上官仪真的鼓d了李治废后,那只说明他写诗写成了书呆子,不能明辨是非曲直,办了件非常Ζ治不正确的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考证】女皇武则天的宽容与大气量 (南葶苈子)
- 【考证】武则天与女性权益相关 (南葶苈子)
- 【考证】燕德妃、巢王妃都是武则天的表亲,她们与韦贵妃等都... (南葶苈子)
- 【感想】如果切换女本位视角再看武则天 (南葶苈子)
- 【考证】武则天时期的军事功绩 (南葶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