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宝库收藏夹

野三坡

来自:野三坡
2023-01-04 21:05:30 已编辑 北京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07 11:32:18 北京

    Day1 ·诗不是意义,诗是语言。是文字组合而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王维的诗里很少有情绪,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无悲无喜,唯有平静。 ·《辋川集》 ·空山意象,花自开自落,人的本质是孤独。老师讲悲伤难以和他人分享,其实快乐也很难。“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08 13:58:32 北京

    Day2 ·诗不是语言结束就停止了。好的诗在语言结束后还有想象空间,有情绪。 ·李白的诗常见意象:酒,月亮... ·少年一定骑白马。银鞍白马度春风。度本身带有一种从容。(自从嗑到kpl之后,看到银鞍白马总想到卡子hhh) ·诗词中常见的是悲秋,伤春,惜花。 ·诗人有从属的季节,李白是春天的诗人(踏遍落花),杜甫属于秋天,弹幕里说李商隐是绝望的冬天?等着之后看看。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09 16:21:39 北京

    Day3 ·李白的诗是轻盈的,没有被很多意义感压着,表达快乐的情绪。(好像悲观的人更深刻,表达悲伤的诗似乎更有深意) ·桃花流水窅然去/江火似流萤,都是流动的,轻盈的意象。 ·露顶洒松风。如果你问李白什么是自由,他可能会回答你,风吹过头顶就是自由。 ·老师讲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kun)中?”解放的生命啊。 ·写作是文字的排列组合,作曲是音符的排列组合;一首诗中意象是情绪,(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花是情绪;一首音乐的整体表达的也是情绪。共通点。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09 21:17:38 北京

    我发现同时看诗歌和作曲的视频有很好的交叉融合的感觉。 ·一首音乐可以简单理解为主旋律+伴奏。两者同样重要,只是主旋律处于显眼的位置。 ·主旋律可以是人声,可以是任何一件乐器演奏。伴奏则是和弦、贝斯、架子鼓等等。任何乐器加入音乐中,只有打节奏和旋律两个作用。 ·旋律中一个概念叫乐句,就像一句诗——押韵,对仗工整,分上句和下句。一首歌基本不超过4个乐句(分长乐句和短乐句),大都是2~3个。乐句指节奏趋同(注意不是相同)。 ·一首歌中节奏模板基本只有一个,旋律模板2~3个(这里好像都是以节奏为标准的),共同构成了音乐的织体。 ·音乐和电影、相声小品一样,是时间的艺术。雕塑、绘画,这是凝固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核心在于让人产生听下去的欲望,其中关键词有两个:推动力和势能。 ·和弦是几组旋律的叠加,能够增大势能。势能就是音符与下一个音符之间丝滑流畅悦耳,这就涉及乐理知识了,音程啊几度关系啊等等。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11 17:08:36 北京

    Day4 ·第一次听诗听哭了,是流眼泪的哭,杜甫写的乱世让我一下子联系到了当下的大环境。各种不确定性,不安,发现活着是一件幸运的事,健康地活着甚至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弹幕飘过那一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13 23:50:44 北京

    Day5 ·杜甫的时代性。 “我有时候觉得杜甫他就是一个被时代选中的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完整的轨迹,听到了一个时代真实的声音。 ·古诗中渔樵的意象,超脱,与历史保持距离感;(想到了悉达多里的船夫) ·杜甫后期的诗很多都是,在语言上无限拓张,而对比自己像一个不起眼的黑点。乾坤一腐儒/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时代是无边落木,是不尽长江,而他是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早期的诗也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岁月呢... ·这个时代落下了灰,但是在杜甫的身上,他承载了这个时代落下的灰,却像背上了一座巨大的山,一个人走向了历史的深处。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15 14:51:10 北京

    Day6 ·杜甫晚年有一段草堂岁月,那是他最接近陶渊明的时刻,一个眉头微微舒展开来的杜甫。他享受自然,但也颇感寂寥,时代的声音依然在他心里。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李白的诗有一种富贵的气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而杜甫诗的底色就是苦,贫寒的气息,“满面尘灰烟火色”。 ·鸥鸟的意象,表示人与自然的距离,亲近自然。 ·老师讲到“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说漂泊的杜甫,羡慕鸥鸟的安宁,羡慕鱼儿的自由。 听到这里我内心很复杂,我突然意识到李白对我来说是自由本身,王维或许是平静本身,而杜甫是让我产生共鸣的。早在开始讲杜甫时,老师就说他的诗读来很亲切。如果用阅读来比喻的话,杜甫的诗是文笔朴实的现实题材的故事,就像平凡的世界,活着那种,而李白的诗是散文,像围城。今天听的几首诗,我的脑子能理解,但我的心无法共鸣,我就觉得有点无感,有点不想读。到目前为止,我都喜欢华丽的文字,这一点会随着年纪慢慢变化吗?或许读诗和读书一样,是需要心境的,有时得以安慰,有时得以鼓舞。在某种程度上,读诗和看电视剧一样,并无高人一等,只是各取所需。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20 14:13:37 北京

    Day7 ·如果一首诗不能带给你生命本身的感动,那它不是一首好诗。文学的一个标准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古人只能凭着留在墙上的只言片语来辨认出对方曾在这里的心情,然后在自己的心里驱赶掉积攒的孤独。在孤独、不安当中获得的一点安慰。 ·老师讲到一首诗时说,“我只是暂住在人间的一个过客。”这个解析有点打动我。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凝聚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而这个心情恰好找到一个客观的对应物(投射)。诗中没有白写的景/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 ·听过这几节课,我慢慢地对读诗有了很多新的感受。诗歌并不像我曾以为的那么高高在上,其实很平易近人。诗歌也不是只看表面语言,要透过意象去体悟诗人的情绪。情绪还是最终的抵达,也就是带来生命本身的感动。而在读诗时,也应该了解创作背景,才能对更好地捕捉诗人传递出来的心境。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听着老师的讲解,我也感受到了共鸣。白居易在贬谪的路上,不想抵达终点但又不得不去的这样的心情,迷惘,不安,孤独,好像我读研的心情....有点好笑。也像现在的心情,不知道生活的出口在哪。只能在已有的路上,走下去。做具体的事,是我的在不安中为自己寻找的精神慰藉,可然后呢。就有一种进则死敌,退则死法的茫茫然的无奈感。但我想打破...不想只是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25 19:19:00 北京

    Day8 上一次听的是蒋勋老师讲琵琶行,也是从那时开始慢慢发现诗词的魅力。转眼快四年了,又听一次琵琶行。 ·老师解读诗时,习惯分析作者写诗的时间点。比如琵琶行不是诗人一边听一边速写的,而是事后回顾的。既然是回顾,就注定包含了二次加工,诗人已然了解了琵琶女的故事,因而老师对诗人的描写进行了一些联想性的解读。也有道理。 ·琵琶行是一首四重奏的交响乐。全诗通过送别友人、琵琶声从大珠小珠落玉盘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女从欢场到年老色衰,以及诗人从长安到江州的贬谪之旅,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主旨——所有的高潮都有落下的时候。 (我翻了当时听蒋勋老师解读的笔记,很一致,为什么白居易用血色而非红色,就是欢场繁华背后的虚无,是不是应该在繁华当中就要知道的事情。) ·讲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那里,突然想到前一阵读过的一句文字。青春太满,只能挥霍。 ·讲到描写琵琶声的那一段,老师的解读很新颖。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像人生中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成串的,是随机的,一件接着一件砸落的,不会给人喘息的时间。比如铁骑突出刀枪鸣,人生是四面楚歌八面玲珑十面埋伏,迸发的音乐似乎想单枪匹马突出重围,而其中又蕴含着孤独。 ·全诗围绕着一个意象——水中月(我觉得这里解读有一点牵强,但这个思路还是挺新的)。就是曾经的欢场(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挥霍的青春(秋月春风等闲度),都是浸在水中的月亮,(用音乐来比喻也是滑过春天花丛中的莺燕),是脆弱的,一碰就消失了。 ·我今天还看到原来这句诗是白居易写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不知道这句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27 00:39:20 北京

    Day9 ·杜牧的写意镜头。这一节的解读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诗情画意。 ·鹭鸶这首诗,真像电影中的空镜。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好美。 ·写意,好像镜头的移动,有时还有运镜呢hh,虚实结合,虚是想象空间,实是实景,虚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充满辽阔感同时也可以充满厚重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是晚唐时代的诗人。老师讲晚唐诗人对时代有一种敏感。因为他们所处的是下坡路,他们心中也是迷茫不安的,会不会这个朝代也和之前的那么多朝代走向同样的结局。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29 00:16:25 北京

    Day10 李商隐这一节讲的特别好!尤其是最后老师锦瑟的解读。锦瑟是读李商隐绕不开的一首诗,中学就背过,当时只觉得语言很美,但意义不明。 ·晚唐时期,诗的语言推向极致的华丽。(我喜欢华丽的文字,但是诗好像不一样,诗足够简洁,华丽让它变得难理解了,但是依然很美) ·李商隐有种异于常人的敏感和对生命逝去的巨大的感伤,还有神秘性。他的诗有神秘的部分,就保留这部分,去感受他的情感特征。李商隐的一些是似乎是意识流,是蒙太奇,不能用时间线性的思维来读,而是去感受整首诗的情感氛围。 ·雨是李商隐诗中常出现的意象。可以说他是一个行走在雨中的诗人,他的诗也常给人一种氤氲的、朦胧的感觉,又带着一丝凉意。 ·红楼隔雨相望冷。此刻我与回忆隔了一道雨幕!这个描写真的好精彩! ·浮世本来多聚散/嘉辰长短是参差/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人生的本质是孤独,是美好回忆短暂抓不住,是所有生命都会逝去。 ·对于锦瑟的解读:我无端地被生活推到现在,就像锦瑟无端从二十五弦变成五十弦。一弦一柱都是过往的岁月啊,都是回忆。回忆夹杂着快乐,也夹杂着悲哀,如庄生梦蝶的自由,杜鹃啼血的悲痛,如月光下鲛人的眼泪凝成珍珠;回忆是我无法抵达的过去,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这种心情怎么需要现在追忆呢?在经历时我就已然感到怅惘,已然预料到,我将站在回忆的彼端,遥遥相望,相对无言。 太美了太美了。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31 13:53:25 北京

    Day11 ·李商隐写了大量的无题诗,无题可能表达一种是拒绝被解读的意思。我最近在想,也许不是什么故事都要有一个逻辑的吧,有时候重点在情绪,在感受,在氛围之类的。 ·老师对无题诗的解读是爱情。虽说已经了解李商隐具有的异于常人的感伤特质,但我看着还是hhhh不能共情,比如直到生命停止思念才会停止,思念的徒劳无功等等。我就当做这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吧。 ·听了老师讲的“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解读,才觉得好伤感。即使春风微弱,花朵也终将凋落。不论发生什么,时间不会停止向前,生命终将走向尽头。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不妨就一直思念下去。从我的经历来说,感觉有种偏执,但可能真有这样的情到浓时无法自控吧,就像断背山里jack说 i wish i could know how to quit you。尽管思念催人寿,还是无法不思念,直到生命的尽头吧。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句我好喜欢,尤其是最后半句。这个表现手法!这个诗意!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爱情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像生命一样,像青春一样),最后可能只留下燃烧过后的一地灰。但那也是爱存在过的证据,是生命的某种价值。爱不一定非要有个圆满的结局,一地灰烬也是爱。爱错也是爱。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1-31 13:59:06 北京

    但觉得李商隐表达思念也太晦涩难懂了,不过语言也是真的华丽。记得之前读过几首元稹的诗,也没有刻意去背,但读了几次就是记住了。 山岳移可尽,江海塞可绝/离恨若空虚,穷年思不彻/生莫强相同,相同会相别。 嗯,确实没有“更隔蓬山一万重”华丽,果然我还是喜欢华丽的哈哈哈哈。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2-06 16:42:21 北京

    Day12 ·李煜经由个人的痛苦的生命体验抵达了人类普遍的生命的实质——生命的本质是荒凉。 ·李煜和曹雪芹的气质很像,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生命就像花一样美好,也脆弱,要承受很多苦难,朝来寒雨晚来风。而人生里面的忧愁是无法排解的,无法诉说的,就像江水流淌从不停歇。 ·自从听琵琶行之后,感觉后面讲的诗人都是在表达繁华后的落寞,青春的逝去,时光往事不可追。尤其是讲到李煜(人生的忧愁无法排解),就觉得,有点没有希望,迫切地想要寻找出口的人最后被告知人生的本质是没有出口。所以蒋勋老师当时讲,繁华落寞是不是我们身处欢场就应该知道的结局。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野三坡

    野三坡 楼主 2023-02-06 22:45:19 北京

    Day13 回忆曾经的语文课好像有说过柳永的词比较婉约。我不太喜欢婉约的风格。 ·柳永是那个时代传唱度最高的词作人,他把很多经典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写的很漂亮,能引起共鸣,但缺乏情感的深度。他是一流的词作人,二流的诗人。 ·柳永写词就相当于今天写歌词,塑造的是场景,依靠的是对传统的理解,而非依靠自身的生命体验。而且他的词读多了会觉得重复性比较高,雨后,独自凭栏等等。 ·在连续听了众多诗人的哀伤,感慨物是人非等等以悲为基调的诗词后,读到柳永这种把生平经历从词中抽离出来的词人挺好的,作为读者就像透了一口气。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并非是件坏事,因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几乎都萦绕着悲伤,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影响力的词作人,说明他是一个聪明、善于总结,而且写作能力强的人,也许他活的挺快乐的,挺轻松的(这是我的想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3581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